觉知超限:觉知艺术—对存在与时间性的言说于上海明圆美术馆开幕
2019-10-11 10:55:36上海明圆美术馆
自上世纪1950年代至21世纪的2016年之间出现了众多的画派、运动和现象,推动着艺术的发展。如1950年代的日本“前卫书法”、“具体派”,台湾“东方画会”、“五月画会”;1960至1970年代日本“物派”;1970年代韩国“单色绘画”;1980年代中国“85思潮”中的中国“现代水墨画”、“现代水墨”;1990年代“实验水墨”;21世纪的2003年“极多主义”、“念珠与笔触”展;2007年“意派”;2016年“存在艺术”等。这些画派、运动、现象的产生和演变,呈现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
然而这一线路大多都是围绕语言形式的,只有“存在艺术”以及今天的“觉知艺术”才自觉离开语言的形式探讨,形式不是艺术的核心价值。从现有艺术史及自身文化上看,艺术的发展一直是艺术家以创造艺术的思想意识叛逆过去创造未来,在此之中,中国应该创造怎样的艺术是我们理应反思的。
所以,通过“觉知超限”展提出“觉知艺术——对存在与时间性的言说”,试图追问创造艺术的核心价值。从而提示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从过去的艺术史艺术方法论走出来,不要陷入语言的陷阱,走向别于现有艺术史艺术的“觉知艺术”的创造。并以选取的三十余件(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提出“觉知艺术:对存在于时间性的言说”的当代艺术发展做了研究性梳理,对创造艺术的核心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和提问,并对当代艺术未来如何发展以及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前言
全球当代艺术发展一直处于寻求“语言”变化的极度过剩之中,“觉知超限”展指出艺术的发展必须走出“语言”形式主义之陷阱,对此提出“觉知艺术”并走向“存在艺术”, “存在与时间性的言说”是对创造艺术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因此“觉知超限”是对现有艺术史艺术的质疑。
“觉知超限”展一方面试图打开一直限制于我们艺术创作的艺术史艺术的方法论的魔咒;另一方面,为我们呈现在自身文化与世界关系中,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四十年来,从中国看世界到从世界看中国的创造艺术进程中,我们到底做了什么?或应该做什么?
如此,这个策划案更是对当代艺术发展的研究性梳理,本次展览特别选择了12位艺术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典型案例,从绘画、平面作品、行为、影像、装置或全形态艺术表达,通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艺术案例,反驳将艺术创造停留于形式主义上的认识;同时还选择了对非艺术的日常呈现,以此构成此次展览的研究性和开放性。
——策展人/张羽
余友涵
余友涵的“抽象”叙事表达,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延续着属于极其自我的叙事方法,无论是对宇宙的冥想,还是书写的语言形式,都使其抽象叙事表达具有一种对西方抽象艺术保持着一种非常明确的距离,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警惕,显然来自文化立场与内心意识的感应交织。这无疑是理智的,我很在意其抽象表达的书写动做中所溢出的那种冥想与心路。
余友涵 《抽象1986-21》 160x130cm 布面丙烯 1986
张羽
张羽始于1991年创作的《指印》艺术表达,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的两个方面——“水墨”与“抽象”。但极具意义的却是在“水墨”与“抽象”表象下的《指印》艺术,蕴含着张羽对创造艺术核心价值的追问——“存在于时间性中的自我真实存在”,因此《指印》表达,对于“水墨”与“抽象”是解构也是突破,是通过意念与肉身的“指印”行为表达携带而至。这显然是对中西艺术史持有的一种警惕及机智。而“指印”表达的行为本身更趋于心性的那种慢慢的溢出。
张羽 《指印91212—心经》180x48cm 指印行为、宣纸、印泥 1991
王南溟
王南溟的艺术创作是沿着从传统书法向现代书法的研究与实践,1992年的《字球》标志着他从传统书法走向现代书法并转向当代艺术的表达。《字球》的意义在于无论是宣纸上书写的书法是传统还是现代,当宣纸被手团成纸球后,无论怎样的书写书法都被删去原本的意义,也无论是纸球还是字球,纸中书写的书法被解构为水墨的笔道,构成抽象笔道的黑白球状。我所关注的是其形成这一抽象笔道的球体,是艺术家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
王南溟 《字球组合》宣纸、水墨、装置 1992
张健君
张建君的《内在的雾》是1992年完成的一件装置作品,这是一件使用高8英寸,直径79英寸的金属容器,这个容器内盛满水 + 墨的水墨,通过容器制造的温度使水分蒸发形成雾气上升。从某种层面上讲张建君不是把水和墨作为媒介,而是将两种不同的水性物质混合,将具有文化特征的物质属性墨与具有自然特征的水混为一谈,而雾的内容则是混合后形成的另一种状态。这一状态使水墨获得一种新的言说。
张健君 《内在的雾》水、墨、雾气、金属、加热系统 装置 雕塑高20cm,直径200cm 1992
宋冬
宋冬1995年创作的以“水”作为媒介呈现的艺术表达,尤为突出的是《印水》及《水写日记》。无论是他持刻有“水”字印章在拉萨河上的行为“印水”,还是他持毛笔蘸水在青石板上书写“水写日记”,在给自己以精神寄托的同时也对外在世界保留了自己的秘密。拉萨河上的“印水”显然是虚无的;青石板上的“水写日记”随写随消失的文字在可视的记忆中消逝了。这样,艺术家以一种了无痕迹,近似“冥想”的方式诉说着从有到无的空无状态。
宋冬 《水写日记》照片 40x60cmx4 1995
石晋华
石晋华因患“幼年型糖尿病”之故,便从17 岁开始注射胰岛素,并日复一日监测、纪录身体状态,这些经验迫使艺术家时时面对生存的严苛情境,他对待身体犹如一个他者与工具。特别是石晋华1996年开始创作的《走铅笔的人》的行为作品,虽然“走铅笔”为石晋华的个体体验,但却是我们少年时期难忘的日常记忆。《走铅笔的人》是将日常行为转换为一种艺术表达的行为,然而有意思的是走铅笔的人留下了走笔的痕迹,而这种痕迹貌似一种抽象,却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抽象,而是有的虚无意识。
石晋华 《走铅笔的人》73x112cm 铅笔、纸 1996
李华生
李华生是一位受过传统书画训练的水墨山水画家,他在1998年毅然开始了一种继续使用传统的笔墨方式的,将中锋用笔刻意改变成极细的中锋线,用细细的线编织成横竖格子布满纸面。这显然是一种绘画式的、抽象形式的“线格子”,我们很容易将李华生的《线格子》归到抽象艺术,当然又不同于西方的抽象绘画。于是有批评家将其归为极多主义,而我更愿意将李华生视为一种接近心性的抽象方式。
李华生 《0679,2006》180x98cmx4 纸本水墨 2006
周洋明
周洋明的《笔道》系列作品始于2001年,其笔触忠实地记录着自己的情绪,乃至于生理气息的变化的痕迹。它们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纯”形式的结构,也并不是要主观地去表现由这种纯形式而带来的视觉的精神性表达。艺术家正是想通过画面来描述“气韵”的具体规律。亦或说,他正是用千万根线条来解释“一根”线条的意义。其实,他表达的目的并不在于抽象的形式,而是表达方法成为艺术家诉求的根本。
周洋明 《20021108》105 x 105 cm 布面丙烯 2002
秦冲
秦冲的装置作品《过去—未来》创作于2002年,是将纸的一端以火燃烧后留下自然痕迹,再将这些纸卷成大小不同的纸筒,摆放于空间,形成错落有序的空间视觉,构成需要的表达。在展示空间中被燃烧的纸屑所产生的灰烬随意飘落在地面,并漂浮着烧焦纸与灰烬的气味,呈现着一种虚幻的仪式感。这是将日常经验转换为一种创造艺术的,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表达。
秦冲 《过去 · 未来》纸、燃 2002
秦冲
秦冲的另一件2002年完成的装置作品《生日》同样采取火烧纸的方式。但《生日》的火烧纸与《过去—未来》完全不同,它是对完美的如刀切般的正方形落起来的纸张几何形体上的一个侧面的烧纸,就是在完美的白色几何形体上留下自然的烧纸痕迹。完美的几何形体上,形成黑白相应的完整与残破的视觉冲击,火烧的纸装置中,虚是通过减法的方式实现的。它是几何抽象的,却不是抽象主义的。
秦冲 《生日》纸、燃 2002
孙良
孙良的艺术实践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他的实践线索一直在为自己不断地打开视野。从他最早的神秘和象征倾向到表现主义时期而走向魔幻的语境,以及似乎抽象的弥散风格。我所关注的《绚-影》作品创作于2006年,他使用了胶片、指甲油、混合调和剂,绘制的色彩斑斓的、泼墨的、流动的、抽象的、绚丽的幻影图形,当悬置在展示空间与墙体的关系中借用灯光投射,在绘制的幻影与投射的幻影关系中又充斥着一种绚影的魅力。这一呈现避闪了通常的抽象与表现。
孙良 《海市蜃楼》30x20cm 赛璐璐片、染料、钢钉、混合调和剂、油颜料、金属丝、指甲油 2006
徐红明
徐红明《非云非雾非炁》开始于2009年,徐红明对画面某种不确定性充满兴趣,于是,他的创作方法经常是放弃画笔,在行动中通过其它工具将那些矿物质粉状的、或水性的颜料洒落在画布上。行动与呼吸牵动着手的抖动都会改变着画面的感觉,以此凸显了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及模糊性。同时,这种不断的重复行动,将不同的色彩控制性的洒落在画布上,使画面中任何角落都是层层相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也使表象上的云朵赋予些许的想象,而具体的创作行动不是以抽象为目的,而是心性的显现。
徐红明 《非云非雾非炁系列东方红》185x222cm 布上矿物粉 2010
王南溟
王南溟实施的《拓干旱》是一件观念作品,反映了中国的生态问题。2009年2月,中国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等地部分地区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曾经作为郑州人“大水缸”的西流湖的湖底完全干涸,湖底一道道裂纹。王南溟用宣纸拓印的方法,把干旱拓印下来,将郑州西流湖干裂的事件凝固为视觉形式,作品呈现出的一块块带有裂痕的水墨块状是一个聚焦社会问题的物质痕迹。画面上的水墨碎片不是水墨抽象画,而是真实的现实。
王南溟 《拓印干旱11》140x79cm 纸本水墨 2009
张健君
张建君2011年创作的《拓太阳》,使用的媒介是宣纸、水及行为,借用的媒介是太阳、海边傍晚的自然景观。这是一部表达艺术家“拓太阳”的视频作品,艺术家用镜头将自己及拓太阳的整个过程与现场让观者作为观看。创作者面对大海远方即将落去的火红太阳,面对悬置微微飘动的宣纸,似乎是一次以水拓火的过程。他以简单的呈现、单纯的观想、纯然的敬畏、心念的韵律释放着自我的畅想。随之,宣纸上拓太阳的水渐渐蒸发,宣纸上留下附着水迹的是微微表情的“空白”,它是具体的、真实的、也是抽象的。
张健君 《拓太阳》宣纸、水、太阳、行为、时间 2011
张羽
张羽2012年开始创作行为装置《上墨》系列作品。《上墨:以水墨实施的一次清洗行动》同样是一件行为、装置作品,是用“水 + 墨”的水墨去“浸泡”现成品“报纸”的“清洗”行为。谓之“清洗行动”是“浸泡”的浸染过程,是一种认识上的“清洗”观念。我们都知道报纸的内容是丰富的,但真假难辨,益与害共存。所以“清洗”是一种艺术方式,在于用水墨覆盖报纸上的某些信息,构成对阅读的干扰,报纸上的文字处于可视与不可视的多样状态,这正是“清洗”的意义所在,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报纸无论呈现了怎样的图像,或水墨痕迹,都视为一种完美再生,具体的、抽象的。
张羽 《上墨:以水墨实施的一次清洗行动(行为装置)》亚克力盒、现成品报纸、墨汁、水 2017-2018
任戬
任戬的最新作品《屋漏痕》完成于2014年,《屋漏痕》在我看来首先是对传统概念的转换,这一转换是通过非艺术的形式呈现的。他是通过擦地、擦桌子、擦车、擦玻璃等日常行为所产生的痕迹(抹布上留下的污迹)作为表达的内容,以生活中的废物为媒介,使该物成为他物,而非画画产生的图像。前者是在关系中产生了书写行为,后者是在单一孤立中完成书写行为。“看什么不是什么”是《屋漏痕》的表达依据。既不抽象也不现象的一种抽象。
任戬 《屋漏痕系列之一“抹布》30x40cmx6 抹布、污渍 2014
地点:上海明圆美术馆(徐汇区复兴中路1199号A座5楼)
展期:2019年9月29日—2020年1月12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 上午9:30-下午17:30
(全国法定节假日除外)
(责任编辑: 谭维[已离职])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