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祥奇:沉浸式展览的内与外

2018-09-19 14:57:55中国美术报 作者:魏祥奇

  沉浸式展览指观众可以进入作品中,甚至参与作品创作,而不是仅在作品外观看的展览形式。相较而言,沉浸式展览多是采用声光电的装置、影像方式来表现,大约可以归入新媒体艺术,或者是空间艺术的范畴。既然是人沉浸在作品之中,那么作品的体量和尺度必然是很大的,也只有声音、光电和气味才能最大限度地占领空间,并且给人的身体留下穿行的空隙。在今天的当代艺术展览中,会设置很多房间,在其中播放大画幅的影像,当我们进入这个空间时,就感受到被影像的光影所控制,我们的视听被强化,因此其他的感官被削弱,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应,以至于让我们的感官神经处于极端兴奋的状态:就像在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和北京林冠艺术中心展出的比尔·奥维拉的影像作品。

北京林冠艺术中心展出的比尔·奥维拉的影像作品

  再往前,所谓沉浸式体验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晚期的教堂,尤其是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教堂,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圣像,由唱诗班咏唱的圣咏,制造出让信奉者进入天国的幻景。可以说,我们一直在追求“进入其中”的视觉体验。自从美术博物馆出现之后,艺术作品总是想占领空间,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诸如大尺幅的画作,像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波洛克的作品,由于其画面尺幅过大,而展览的空间相对较小,导致我们无法逃离画面对人的控制,最后达到人在其中的视觉体验。在战后的艺术中,所有艺术家都想让来参观其展览的观众沉浸在他所营造的视觉空间之中,感受他的力量和才情。如1970年代美国的极少主义艺术中,理查德·塞拉用弧形钢铁创作的作品,成为一座建筑,人走入其中就会有迷失感,也可以说是获得一种沉浸式体验。还有詹姆斯·特瑞尔,他用光做成视觉装置,尤其是在黑暗的空旷的房间中,观者会产生时间和空间的游离之感,想唤起的必然也是沉浸式的体验。

理查德·塞拉作品

  今天,艺术家可以通过声光电制造各种不同的身体和视觉体验,将观者带入一种特殊的状态。就像2016年中国青年艺术家程然的《狂人日记》展,观众不是站着看墙上的作品,而是在美术馆展厅地板上放置了几十张床垫,人躺在床垫上看投在天花板上的影像,听着催眠曲般的音乐,进而感受画面上闪动的水花、浮萍、水草、水泡和裸露的身体,唤起身体和性的愉悦。当然,程然的作品仍属于影像艺术,但其展览方式却带给观众极强的参与感。

程然 狂人日记

  近两年,沉浸式展览在中国逐渐受到追捧,诸如2017年佩斯北京展出了日本新媒体艺术团体teamLab的“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上海龙美术馆举办了詹姆斯·特瑞尔的光装置项目“Immersive Light”;2018年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出了汉内斯·科赫(Hannes Koch)和弗洛里安·奥特克拉斯(Florian Ortkrass)合作创立的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的包括大型装置《雨屋》在内的系列作品;北京红砖美术馆举办了埃利亚松的“道隐无名”展,都是全沉浸或半沉浸式的展览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参观者购买100元至180元不等的门票,很多年轻人因为感觉有超现实的炫酷功能而成群结队地进去拍照晒朋友圈。当然,作为主办方的艺术机构,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空间的改造,以及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还有版权的费用,但这些展览大多为主办方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詹姆斯·特瑞尔 Immersive Light

  同时,也会有很多与艺术无关的商业机构从国外购买整套设备和版权,租用美术馆空间,打着“沉浸式”的概念做展览,诸如嘉德中心最近结束的“寻梦海底两万里”等,就是完全没有任何艺术性的商业项目。因为在暑期,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购买168元的票来参观,结果就是几段制作粗糙的动画影像重复播放,令人深感失望。如果不将此类商业项目与真正的艺术项目进行区分,那么沉浸式展览的概念在未来必将泛滥而沦为庸俗、无聊、装饰性的商业项目。

  概而论之,无论是传统类型的展览方式,还是以声光电为特征的新媒体展览,都是为了更准确地再现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特质,核心还是对人的问题的思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所谓的沉浸式展览就没有任何意义。当然,沉浸式的展览项目在资本运作上往往需要大笔资金以及很大的空间,还需要很多的灯光和音响设备,因此,大多数艺术家很难用这种语言方式呈现自己的创作。尽管在欧美国家沉浸式的展览越来越多,但中国从事声光电创作的艺术家却在国际上还不具备代表性,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还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到大型的创作之中。

  相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在今后的展览中,参观者只需要躺在椅子上,戴上复杂而精微的视听设备,就可以获得全新的体验。既然如此,或许会有人提出疑问:“我们还需要到美术馆、博物馆吗?”在这一点上,身体很重要,要比戴了设备的眼睛和耳朵重要,失去了身体的记忆,沉浸式体验也就变得不完全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到美术馆看特瑞尔的光房间,看埃利亚松用水雾装置制作的彩虹,这种全身体的体验才能算是沉浸式展览的应有之义。同样,在比尔·奥维拉的影像中也能获得这样的体验,就是因为其作品中饱含着对历史、政治和人的精神问题的所有思考。就像我们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看德国艺术家基弗的个展时,同样能够沉浸于其营造的视觉、历史和精神空间之中,感受到令人窒息的沉重。

(责任编辑:杨晓萌)

推荐关键字沉浸式展览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