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栏】管郁达:生命中的礼物——写给李笠,西蒙与维拉
2018-07-09 09:46:22雅昌艺术网
西蒙与维拉,一个十五岁的男孩,一个十岁的女孩,他们,是诗人李笠和他瑞典籍的太太生养的一对漂亮、美丽、聪颖的混血儿女。我没有见过这两个孩子,只是有一天在大理,皓月当空的一个夜晚,李笠送我的一本影集上,童年的嬉游、欢乐、美丽与忧伤仿佛昨日重现的世界,立刻异常清晰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普希金《致凯恩》)”——青春年华的普希金试图以诗意的瞬间抓摄梦幻,雕刻时光,一如我现在面对《西蒙与维拉》这部影集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与再现一样。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追光摄影,捕捉生命中转瞬即逝的震颤、感动与奇迹,李笠镜头下的西蒙与维拉,儿女情长,窃窃私语,沁人心脾,嬉游时光,如诉说的琴声,拨动了观者的心弦,他以诗意的光影和观看创造了一种纯洁的、忠于摄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犹如梦境。
我与李笠相识在北京,不时偶遇在云南。十多年的时光与风花雪月,岁月渐老,山河故人。我们天南海北,满世界行走,过的是一种不知所终、不知何从的云上的日子。李笠的诗,温暖而忧伤。句法简洁明快,有如冰雪雕刻,有一种冬日的、寂寥的、空阔无边的孤独感,这可能与他长期在北欧的生活经历有关,他摄影中的温情与忧伤正是这种孤独感与乡愁的平衡。
《笼子》
《在看电视的西蒙和维拉》
《东方伊甸园》
《在豫园》2015年
《铁门后的维拉》
《维拉与玫瑰》
令往昔美丽的时光停留,寻求温良、善感和富于情爱的童心,李笠关于西蒙与维拉的这些影像留给我们一种神秘而诗意的感受,仿佛是李笠想要急切地将自己作为一个带“哭声的父亲(李笠语)”,而不仅仅是一个写诗的人、拍照的人——那种源自生命与心灵深处的喜悦、欢乐与忧伤传递给我们,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些影像和他的诗歌一样,是生命中的奇遇和礼物,而不只是追光摄影的诗学和使美丽时光、童年嬉游永驻的技术方法。这感觉像是,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儿女不忍回头一次次深情的惜别。就像女儿爽爽有一天为我朗读的李笠《没有你们》这首诗中的句子:
是的,没有你们
我不会体悟“好”这个汉字
也就是眼前:一个女孩
握着一个男孩的手从草坪上走过
草坪,男孩和女孩
地球因月亮和太阳而潮起潮落,而旋转不息
2016年3月8日于昆明
管郁达,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2006年在昆明创办“管郁达工作室”。现供职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何香凝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学术委员。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策展和艺术史论、艺术文献研究、教学工作。1985年以来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百多篇,著有《从头再来》、《图像与社会中的艺术家》、《新艺术的震撼》、《野地所获》等专著近六十万字。
其学术批评、策展活动强调当代艺术实验的肉身经验和本土性,以及批评家的独立人格和文化品质,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今天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一个争取在公共空间中实现自由交流的问题。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西南当代艺术的个案研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策展活动,为一九九零年代以来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有重要影响的批评家和策展人。主持策划的重要展览有“新媒体、新视觉:2001年中国∕德国新媒体艺术活动周”、“动物狂欢节—中国新锐艺术家邀请展”、“视觉感动”、“激浪计划——中德当代艺术交流展”、“领升艺术论坛——‘修正与重写’: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学研讨会暨批评家提名展”、“艺术家日常生活史:玩物主义”、“大塘‘传家’——中国新锐艺术年度大展”、“花花世界”、“蚁工与飞鸟:罗旭&叶永青”等。
(责任编辑:杨晓萌)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