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赵维江:画境的诗性呈现与空间拓
2017-06-28 10:14:54雅昌艺术网专稿
主讲人介绍:
赵维江:暨南大学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维江
主题:画境的诗性呈现与空间拓
赵维江:潘天寿先生可以说是具备了传统文人画家底色的一个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在他的笔下,诗、书、画、印可以说是完美交融,传统的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立体感在他这里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展现。十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讨论潘天寿古体诗歌的成就,今天想以势为切入点,对他诗歌与绘画的互文的关系稍作一点探讨。
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他如何展现势,如何以势为关照点进行空间的拓展。另外想对潘公凯先生的绘画,以及对潘天寿先生的继承也谈一谈。第一点,谈谈潘天寿先生在他的绘画诗歌中是如何展现“势”的。
“势”是中国古代文艺和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对“势”进行的讨论实际上也是古典的文艺理论中最具民族性的文艺思想的展现,早在汉代的时候,就以“势”论书,提出了九势。“势”后来实际上最早是兵府的概念,后来引入了画论和书论,最后被文轮论所采纳。潘天寿先生如何在画中体现“势”的形成,还是以他的代表作诗来笔答一下,这是在雁荡山回来写生的作品,这个完全可以借鉴宋带以后文人画的简化的画意这个作品就显得繁简得当,既然是写生,自然充盈、伸展之势就是作品的特点。整个的画面呈现为一种S型的构图,确定了流动之“势”的基调,为画面打底的是大块的巨石,虽然苍然厚重,是以积墨为主。他说积墨为难,不过也可以看到他是特别用意的。这样,能够既显得有利又不失灵动,两个最大的石头之间也形成了呼应。右上倾向左中,但是他不是积压,最为沉重之处是下面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景物。然后以隶书和草书落款,真是巧妙无比。为画面增加“势”之功能的是花卉野草,潘天寿曾经说他是非常喜欢游山,特别喜欢看山中的山草野卉。这里的乱草、野花不仅转化了重力倾倒的压迫之势,更增加的绿意昂的生长之势,画面的生机更加充沛。这是潘先生在绘画中对“势”的运用。
潘天寿作品
下面我们再谈谈在诗歌中用“势”的表现。诗歌理论中关于“势”的论述是取自唐代,很多的学者是用“势”来体现诗,绝句更具有流动性,律诗在形态上更具有稳定的美感,是近于一种空间的艺术。这个说法我还是很赞同的。潘天寿的诗作中的律诗和绝句比较,都在画的动静之势进行了对比。比如说他在登燕子矶上的四首诗就提到了“势”。
掠波燕子势无伦,马上是转动为静,体现出画家的美感,而绝点尘就是山石,最后两句是给出大面积的空白,最后聚焦于一个独自吟诗的人身上,而独吟填补画面的空白,使得整个空间的“势”得以平衡。
最后,我想以我自己看潘天寿画作以后写的一首诗来结束我的发言。
柔毫有骨可撑天,扛鼎只劳屈指间。
抹出雷婆灵鹫立,冷看凡世亿斯年。
(责任编辑:樊玮)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