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安雅兰:潘天寿和民国时期上海的艺术圈
2017-06-22 14:27:17雅昌艺术网专稿
主讲人介绍:
安雅兰: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史教授
安雅兰
主题:潘天寿和民国时期上海的艺术圈
安雅兰: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从我最近几个月的研究出发,我最近几个月在研究民国时期的美术社团,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前十五到二十年,那个时候政府的管理比较乱,政策管理、经济、军事比较乱,文化不能全部依靠政府支持,或者有时候一点都不能依靠政府的支持。
我觉得很可贵的,那个时候,很多个人或者是文化人,出于对社会的责任,他们自己组织一些社团,创办了中国20世纪的现代美术。他们在文化方面的野心非常大。我觉得这个题目比较重要,他们那个时候所创办的展览、期刊,影响到20世纪后来的所有活动。
我所关心的社团是从1919年开始,那个时候潘天寿还在学校学习。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是在第六届天马会展览会的新闻报道中,他在展览中得到了好评。他的《烟雨》参加了这次展览。我不知道这件作品还存不存在,没有图,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天马会一共举办过九次展览,潘天寿只参加了1923年的那一届。
潘天寿烟雨蛙声图
后来,他也参加了艺苑研究所举办的展览,艺苑研究所的成员跟天马会的成员基本是一样的,可以作为天马会的延续。因为天马会在1928年以后就解散了。
倪貽德写的序很重要,他提出:一是不要强调派别,不要因为派别而排斥别人。二是艺术不要被名利所局限,这对艺术是有害的。
第二次艺苑举办的展览是1931年,潘天寿参加了,而且这件作品也发表过。当时强调态度的公开,不问派别。强调忠于艺术,作品确实从真实中产生。我觉得这跟潘天寿的做法一样。潘天寿参加展览时的个人介绍很谦虚。
第二次艺苑展览的图录是我通过台湾画家陈春波看到的。西画的摆放很整齐,而中国画就只是简单的摆放着。西画和中国画都在同一个组织里展出,好象他们对中国和西方的艺术都承认。当时潘天寿还在学扬州画家郑板桥的风格。
潘天寿与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的四个朋友成立了自己的白社。参加过中国画会举办第六次展览,展览也融合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张画的空间感特别有意思,已经开始展现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潘天寿作品
潘天寿参加的天马会、艺苑和中国画会的展览,特别有意思的是天马会,将西画和中国画一起展出,而且组织人员都是学习西画的,展览时也会邀请国画家参加。申报刊登了天马会第一次展览的报道,天马会会员江新发表了文章。天马会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组织。当时的英文报纸也有好评。他们非常重视公开,展览不收门票,而且欢迎各方的批评,写产生了很多跟展览有关的美术批评。
这是第三次展览的报道,从吴昌硕的写意,到吴杏芬的工笔,水彩画、油画等等都有展出。
潘天寿是从非常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中找到自己的创作道路。美术有着非常重要的独立性。那个时候的政府比较乱,他们都比较独立,不太想依靠官方,也不太想依靠市场。我估计可能是跟他们接受的洋派教育有关。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樊玮)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