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在场】张洹作品:《十二平方米》
2017-03-01 08:13:36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十二平方米》
张洹
1994
简介:
1994年夏日的一天,张洹往身上涂上蜂蜜和鱼腥液后在北京东村的一个大小为十二平方米、极其肮脏臭气熏天的公厕里静坐了足足一个小时,期间成千上万只苍蝇密密麻麻地叮满身体,汗水不断从其身上流下。从始至终,张洹一动未动,表情坚毅。从厕所出来后,张洹进入旁边的一个充斥着垃圾、粪便和苍蝇尸体的水坑里,直到水淹没头顶。
作品介绍(整理自中国现代艺术档案文献收藏)
张洹,1965年生,河南大学油画系毕业。90年来到北京。93年到95年间生活在北京东三环外的东风乡大山庄,并和一群艺术家朋友(马六明等)一起为其取名为“北京东村”。98年应邀美国参加“蜕变与突破:新中国艺术展”(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其行为作品《为鱼潭增高水位一米》的照片被用作此展的海报背景。同年张洹带着妻子移民美国并迅速崛起,成为西方国家中最受欢迎的中国新锐艺术家。2005年张洹搬回上海。《十二平方米》是其居住在北京东村时的行为艺术作品,就其影响来说,可以说是张洹的成名之作。
据张洹自己描述,那时候的东村是一个在等待拆迁、垃圾遍布的小村子,因为房租低廉,聚集了来北京讨生活的外地人,包括外来打工者和一小群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东村有两个公厕。有一天午饭后,张洹去了常用的一个厕所,但在这个厕所每个粪坑的粪便已经完全溢出来毫无落脚地方的情况下,张洹只好骑着自行车找去了村里的另一个公厕。那里虽然相对干净些,但一开门却有成千上万的苍蝇扑面而来,无奈张洹只能蹲下来方便。这便给了张洹做《十二平方米》的灵感,“这就是我的生活,谁也替代不了,你只能做你的生活”。几天后,张洹就实施了这个与他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
《十二平方米》可以说是一个让观者及其不舒服甚至有些恶心的场面。臭气熏人的乡村公厕,苍蝇爬满张洹的头,胳膊,腿……张洹就是在这种极端条件下,完成了他所想要的对生存,身体和真实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极力使自己忘记现实,让我的精神离开肉体,虽然一次一次被拉回现实,只有作品完成以后,我才知道我体验了什么…”张洹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这样描述当时他的状态。这件“另类的极端”作品一出来便震惊社会,成了当时舆论的焦点。面对各种各样的评论,张洹说,“那时候一个河南人到北京,你不大声喊我来了,谁知道你。”
《十二平方米》来源于张洹关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事。鲁虹认为,“透过这一作品,艺术家一方面巧妙的揭示了那些地位低下人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一方面表达了他们在与社会接触中所遭受到的重压与创伤,从而揭示了人在极限情况下的特殊忍受能力。”。支持这一观点的其他艺术评论家写到,这是“以自己为媒介来表达对生存环境的不满以及顽强的生存愿望和意志力。” 钱梦妮以为十二平方米时艺术家“用野蛮原始的方法探究人类生命的意义。” 常宁生的观点是,《十二平方米》是为了让人体验个人与现实环境一种矛盾与紧张的关系。吴沿和王瑞芸也表示,《十二平方米》想表达的是一种冲突,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以“触目惊心的生存现实,让我们警觉”。沈郁则认为:“(十二平方米是张洹)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进行嘲讽,…在光天化日之下,将肉体化为容器,即使静默不语,也仿佛承载着对生活无声的控诉……通过濒临崩溃的极端体验,使生命被浓缩和提纯的行为了。尽管肉体遭受了重重虐待和压迫,但精神或许能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一种类似于解脱的境界。因此,在公厕里的那一个小时,张洹所体验到的是另外一种人生内容。”。 张洹自己也说:“其实这是一种生活体现。我用身体来做的时候主要是注重体验、过程,这个过程我感受到了,我的身体跟这个环境、跟这些苍蝇、跟所有的这些东西,要发生关系,随后我才知道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我到底感受到什么。”
纵观张洹的行为艺术作品,其一直以裸体为媒介,并且大多是以自虐的方式完成作品。这与他的成长和生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张洹曾在采访中坦诚以前他常和他人发生冲突,并且这些冲突往往会发展到肢体上的冲突,这让张洹产生了“这个世界可能容不下我”的无助感觉。与他人频繁的肢体接触让张洹找到了让社会认识自己,自己认识社会的媒介——自己的身体。张洹意识到身体既可以是一种身份,也可以是一种艺术的语言,身体能带给人最直接又完整的感受,它能告诉我我从哪儿来,我是谁,这种体验感是绘画没法实现的。而肢体冲突之后,张洹往往会觉得压力被发泄出去,虽然人很疲劳但是心理上会感觉舒服很多。自虐式的行为便是把这个做到了极致,除了能带给人更强的体验感觉,也会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张洹说:“每次表演完之后,我都有一种强烈的从害怕中解放出来的感觉。”
在《十二平方米》以后,张洹还创作了《65kg》、《原音》、《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为鱼潭增高水位一米》、《朝拜—纽约风水》、《家谱》、《我的美国》(《我的…》系列)等行为艺术作品,其表形式从个人的、唯一的、与外部疏离的行为活动转向与公众沟通的、多部分的集体行为表演。不仅如此,张洹还在雕塑、装置、绘画、歌剧等方面发表作品。张洹表示:“虽然形式语言在变,但是内心深处的精神是永远不变的”。做为中国当代最具活力与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收藏机构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等。
(责任编辑:段维佳)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