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乌苏拉·瓦格纳 智能纤维(二)
2017-02-28 13:52:07雅昌艺术网专稿
主讲人简介:
乌苏拉·瓦格纳(Ursula Wagner)
乌苏拉·瓦格纳是一位纤维与面料设计专家和讲师,她专注于富有雕塑感和三维立体的纺织结构。其工作是关于利用工业纺织机制作织物雕塑的调查,这种制作方式可以塑造出更理想的造型。她设计智能的、具有空间感的纺织物,根据特定位点为公众和私人空间内部环境创作装置作品。她结合独特的编织技术和非常规成分的原料创造出多层结构的大型纺织壁饰和物体,这些物体无论从近处观看抑或从远处欣赏都让人移不开眼睛。
教育经历
2013-2017 柏林艺术学院,纤维与面料设计,德国。
2010 广岛城市大学,纤维与面料设计,日本。
2012 欧洲纤维培训项目,蒂尔堡美术馆,荷兰。
2003-2005 柏林自由大学和洪堡大学,艺术史,哲学与拉丁美洲研究。
2003 西班牙语课程,Mester Granada学院,西班牙。
2002-2003 女裁缝学徒,诺林根Strenesse品牌公司,德国。
工作经历
2016年至今 任教于汉堡应用技术大学,讲师,教授本科生纺织及编织结构。
2014-2016 任教于柏林艺术学院纤维与面料设计系,助理教授,本科及研究生导师。
2013-2014 柏林艺术大学设计研究中心,电子纤维研究员,智能家居项目研究,如智能纤维,智能界面控制研究。
2010-2013 柏林学院互动技术实验室导师(Laboratory for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2009 柏林艺术学院纤维与面料设计系导师。
获奖经历
2016-2017 柏林市Elsa-Neumann纤维雕塑项目奖金。
2015 获得2016德国新人设计奖提名。
2013 毕业作品《塑形编织,编织塑形》获得马特•史坦奖(Mart-Stam-Award )。
2012 获得柏林艺术学院欧洲纤维设计项目奖学金。
2012 获得意大利《时尚》杂志2012时尚天才奖。
2010 获得德国学院交流奖学金,留学日本。
展览经历
2016/09 +ultra.Gestaltung Schafft Wissen展,马丁•格罗皮乌斯包,柏林。
2015 Von Arschlein bis Zettel展,永久陈列展,格林卡塞尔博物馆。
2014/07 Vis-a-Vis展,马特•史坦获奖设计师群展,柏林。
2012/10 Triggers展,欧洲纤维培训项目群展,蒂尔堡博物馆,荷兰。
2010/01 Was wir Konnten, wenn wir durften, wie wir wollten展,Design transfer 画廊,柏林。
2009/06 高级材料图书馆,DMY柏林国际设计节群展。
出版
2016 《2015纤维实验年鉴》,Hebe Verstappen & Annermarie Hoeve编辑,纤维博物馆出版,蒂尔堡。
2014 《Vis-a-Vis 画册》,2013马特•史坦奖,Mart Stam Gesellschaft 和Mart stam Stiftung fur Kunst +gestaltung出版,柏林。
2013 与 Sara Diaz Rodriguez—起发表《拼织打印》,Brbara Junge等人编辑,Park Book出版,苏黎世。
2013 《2012纤维实验年鉴》,Hebe Verstappen & Annermarie Hoeve编辑,纤维博物馆出版,蒂尔堡。
-
High Twist Ellipse #15 #16 #17 (2013)
Artist: Ursula Wagner
Photo: Juliane Eirich
Into the void (2016)
Artist: Ursula Wagner
Photo: Juliane Eirich
Lissajous Figure (2013)
Artist: Ursula Wagner
Photo: Juliane Eirich
内容提要
乌苏拉·瓦格纳是一位纤维与面料设计专家和讲师,她专注于富有雕塑感和三维立体的纺织结构。其工作是关于利用工业纺织机制作织物雕塑的调查,这种制作方式可以塑造出更理想的造型。她设计智能的、具有空间感的纺织物,根据特定位点为公众和私人空间内部环境创作装置作品。她结合独特的编织技术和非常规成分的原料创造出多层结构的大型纺织壁饰和物体,这些物体无论从近处观看抑或从远处欣赏都让人移不开眼睛。
讲座主题:智能纤维
第二部分:印刷像素以及编织数据
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是第二个项目,这个项相对会更长一点,我讲的一个关键词是印刷像素以及编织数据,这个技术这样一个项目是基于我们从2009年,2010年开始对日本的传统纺织业纺织产品做的一个研究,到2011年基于我们的研究我们就制作了一台机器。
好,现在想请大家注意一下我们这张幻灯片的里面这个背景,其实这种工艺可以说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使用,它是怎么样做的呢?以前我们是觉得先纺来的布然后再放到水里头用颜料去进行染色,而这个他是先把纺织的纱线先行染色,染色之后我们再来进行编织,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这个纺织的表面上就出现了不同的图形图案。
那么这个部分我们大家都知道在纺织的时候我们是用经线、纬线,经纱、纬纱,经线、纬线这样交织而成,为了让它形成这样的图案你就要对它们进行非常仔细的印染,在这个过程中说实话他是一个劳动密集度非常大的手工艺作品。
那么在2010年的时候我自己是去到了日本,在日本做了这样一个访问学者的一个角色,在日本的这个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学习,我学习了那边的课程主要是学习日本在15世纪所使用的这些纺织工艺,我还去到了在日本南部的一些岛屿上来进行学习。
现在大家画面上看得到的是我们的一些草图,我们初期的设计,但是在这个纺织工艺中有一点我们要担心的是我们设计之初考量的是非常小的一个尺寸,但是我们真正把它落实到纺织中的时候这个织物可能长达3米,所以中间的尺寸和度量的把握非常得重要。其实这种工艺也是一种很传统的工艺,我们现在看到是印染的车间所在的地方,比如说这是我们的纬线应该是拉好了,经线已经是拉好了,拉好了以后我们要进行染色,怎么染我们在它有一些我们不需要染色的部分,用黄色的塑料袋给它缠上去。缠上区别以后这一部分是不透水的,然后把它缠绕好之后放进了右边的印染筒中,印染筒中进行浸泡、染色之后再拿出来晾干再除掉塑料包裹的那一部分你就能看到需要染色的地方染色了,不需要染色的地方依然是洁白无暇的。但它也非常的麻烦,比如说我们刚才只是染了一层紫色。如果说你要有不同的染色染上去你就等它干了以后然后重新包裹把整个流程重新做一遍。
好,并不是说这样染完了以后就结束了,我们刚才染的是一些背景的颜色那还有一些非常细微的颜色是由我自己用画笔亲自画上去的,因为大家还记得我们刚才设计草图它看起来非常的灵动、非常的流动,我希望通过画的这种方式能够传递出那样的效果。
刚才上一张画大家看到就是我们刚刚染好线架到纺织机上以后架好了一个状况,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再一步的染,染之前就是把那个纱线用塑料绑起来,绑好了以后再去染,然后把它拆开你就会看到没有绑的地方它是白色,染的地方是蓝色。
好,刚刚是编织前,这是编织后的一个对比效果。我们看一下这是最终的成品,这成品的长度是有30米长,宽度是有30公分。刚才我们就是讲到了一下日本的一些织染工艺,传统的织染工艺,但是这里我要强调的一点我并不是完全用了它的传统工艺我还是进行了一些改造,进行工艺学习之后我希望能够对日本传统进一步的了解。
好的,现在之前给大家看的是日本的一张地图,我想讲的就是日本在地形上它非常的狭长,最北边它可以去到了像俄罗斯那边,右边它往下去到了台湾接壤的那一边,临近的那一边,所以它的气候带其实变化很大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它这里的纺织原材料也很多样化,包括棉、丝线等多种材料都有存在。
刚才之前我看到的也是日本这个地图,因为我们讲者他是希望进一步地了解日本的纺织文化所以他做了一个世地的探访之旅,他去了日本南部的一些岛你可以看到它在地理位置上其实他距离我们这边的距离比他到东京那边的距离还要近一些,这个岛我们刚才的那张幻灯片上可以看到它的一些人文风情,比如说当地还种香蕉,当地的纺织行业是特别的发达,可以说它那边的纺织行业是日本的行业翘楚,然后相应的他也会有税收制度,税收制度还很严格,相对应的他对于纺织品的品质的要求也是特别的高。所以因为这一块它一带都是做这种纺织行业的,周边有一些小小的群岛,每一个群岛上面,每一个刀上面其实都有一些独特的工艺,比如说他们不仅纺织出来的这个品质高,而且他的图画,他的图样设计特别的漂亮,还有一些岛则是以它的编织工艺而著名的。所以他们其实也会就地取材用到当地的一些植物,比如前面看到有香蕉树,后面还有另外一种植物他会用到一些纤维来制作当地的一些材料,织成纱线然后在当地的工厂进行加工。
好,那么现在大家在图片上前一张看到的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种提取出来的纤维,然后他制作成一些防线,现在这张图上我们看到一个老太太,我们的讲者他也非常幸运,他是有幸见到了这位老太太,他是这个岛上唯一一个最后一个还能够用手工来搓出这样很细的丝线,细的纤维,我们现在就用一张幻灯片或者是用一段视频来展示一下她怎么用手工来操作。大家想想看如果要用手工把刚才那个粗粗的纤维搓成后来看到的细细的线,然后再编织成这么大一件和服这得需要多少时间啊?很多时间,大家可以猜一下大概要多久。当然了现在我们看到这些成品很多都是通过机械工艺来完成的,因为不可能说所有的人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手工的制作上去那现在大家看到就是在当地的这些工厂里头所做出来一些本地的植物纤维所提取出来的线材,当然他看到有黄色的,同时也还有其他颜色。因为我们之后会要讲到之前也有讲到就是我们用计算机控制的工业化的纺车,现在给大家展示就是在日本那边使用一些传统的纺车。这也是为什么你可以看得到他这个纺织的结构非常简单,这个纺车的结构非常简单,这也是为什么他会选择把染色的工艺放在纺织之前先染好色然后到这边来进行简单的纺织。
那我们在上边能够看到在17生到19世纪我们都知道在法国他的这个丝织的产业里头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实际上就是实现了这样一种机械编织的这样的技术。首先我们看到左边,左边的这种基本的纺车像我们之前看到的日本一样非常简单和基本的纺织工艺。我们再看一下因为时代在发展,大家的需求也在变化,后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像前一张图那样简单的图案了,我们需要非常繁复而华丽的织物,但是这样的织物必须要改进我们的纺织机才可能实现。
好,所以他为什么选择给我们展示这个呢?有一个是来自于我们这边古代的一些陈列,为什么这样给我们展示呢?因为我们中国其实在做织锦方面也是历史悠久而且享有盛名的,所以把这样一个织锦的图画包括古典织锦的遗物给我们来展示一下。
比如说我们现在看一下刚才我们讲过简单的一些纺织技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所以这就是改进之后的纺织机,它已经上边开始使用到了金属,而且上边叠加了一些更加复杂的构造,这个构造就能够帮助我们织出右边这样繁复的图案。
所以有一些工具左边看到就是我们在这个阶段开始使用的一些工具,中间有一些看起来像我们打卡的这种机制一样的,其实这种机制后来我们的电脑里头可能是有所使用。
那么刚才上一张幻灯片和这张幻灯片是一个对比,上一张幻灯片的右边是在法国那边的一个丝织工艺使用的这样一种纺织机,我们现在看到在中国的苏州制作织锦的纺织机,你想我们法两国相聚如此之遥远,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居然大家能够研发出如此类似的工艺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
其实在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他有两个可以坐的地方,下面坐的那个地方就是一位纺织工他主要是编织,而上面那位纺织工坐在上边干嘛呢?他是编织图案的。这就是来自于杭州的一个织锦的案例。
好的,那么接下来我们看到这些华丽的图景来自于哪里呢?我们都知道在法国有一段时间皇室是非常奢靡的,为了展示自己的品味和自己的财富呢他们是举全国之力把全国当做自己的一个制造的基地,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叫菲利普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做室内设计的,他对于我们法国的皇室还有莫斯科的一些建筑特别是皇家的建筑都是被视为一个非常经典的设计师,他设计出来的产品他的作品非常的繁复而且华丽,当时法国就是举全国之力用国家财政来作为支持来实现技术纺织技术上的突破,以使得我们设计师所设计的这些图样能够真正在作品上展现出来。
好,那我们都知道艺术真正要落地的话不仅要靠艺术家还要靠技术的发展,所以在那个时代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工程师,我们可以看到左边左边是来自于瑞士的比亚图这样一位工程师他设计出了这样一个工业机器人,可以看到左边是这个机器人的全景图,中间那一块是这个机器人的控制元件,这个机器人他可以写字写一些字母出来,他还设计过一个机器人出来,这个机器人是可以弹钢琴的,再看右边是一个叫沙化的这样一个设计师也是一个工程师,他设计了一个机器鸭子,这个鸭子大家看到是一个草图,但是他真正把它做成一个产品,这个鸭子还会嘎嘎叫。这位工程师他也把他的设计工艺用到了纺织机的制造上。
好,那我们看到在艺术和时尚以及技术的几方面结合之下,我们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就是我刚刚讲的那个打卡机,从左边看起来它就是一种改进以后的设计了,上面有这些打卡的板,你可以看到这些打卡板之后他用出来的图案不仅仅是简单重复的图案,而是能够有个性的,有特色的各有不同的图景。其实大家会觉得这个打卡板是怎么用的呢?其实我们简单上面有洞,有洞的地方它这里就进得去,没有洞的地方它这里就进不去。
好的,所以呢我们刚才看到的是所有的图画它可以用这样的打卡板来完成,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有一个程序的编制,一个编码,就是哪个地方有洞,哪个地方没有洞这个是要先期设计好的,所以你可以看得到我们今时今日所用的这些代码、这些计算机编程最早呈现的形态是在我们的纺织工艺呈现的。
好的,我们现在在右边看到就是这样一个色板,就通过看起来好像是画出来的是不是,但其实不是,它是编织而成的,它是从白色到黑色、到灰色几个色度的渐进你可以看到这个颜色是如何从白色渐进到黑色的。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讲到纺织的时候经常会说到纺织如果说它编织得多么精细我们会说它是多少织多少织的,它中间是分着非常细的单元。
好其实我们现在讲到数码科技,数码科技我们都知道它的编程、编码的时候经常也会出现像条码、竖条这些东西,还有我们经常讲到的像素呈现出来的形态也是这样的,这些东西都显示了他们与早期的编织工艺的渊源。
刚才那张图实际上就显示了我们现在这个photoshop它是如何利用像素的技术、利用数码的技术来进行制作的,现在我给大家展示的这个项目是我们的艺术家同他一个叫Sara的朋友一起来做的,所以刚才这一段是对于我们的编织工艺从古代到现在一个整体的回溯,也谢谢大家这么耐心地听这一段。
(责任编辑:王超)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