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求索:潘公凯水墨艺术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
2016-12-28 21:43:27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由中华艺术宫和潘公凯艺术工作室联合主办的“笔墨·求索:潘公凯水墨艺术展”于2016年12月24日至2017年5月7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第20、21展厅举行。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和它的社会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何面对新的世界格局,从理论上来阐释传统艺术的价值,从实践中来发掘这种价值的潜力,是现当代中国艺术家的重要使命。潘公凯先生身兼艺术家与理论家二任:在理论研究上,他自1980年代初便开始了对中国画的未来学意义的深入思考,提出的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双向深入”的学术主张,以及撰述的一系列关于中西绘画比较及中国画传统核心价值的文章,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新近完成的《中国笔墨》一书,更是将“笔墨”——这一中国绘画的核心观念与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宏观的历史考察,揭橥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演化过程,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令人信服。同时,潘公凯先生在其当代水墨艺术实践中,更是践行着自己在理论上的学术主张,在对笔墨传统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参悟基础上,坚持以笔墨书写的方式直抒胸臆,展现品性,在巨大尺幅的作品挥洒创作中,兼寻传统温厚文雅的精妙意趣。纵贯古今的学养和广览中西的视野,使得潘公凯先生的当代水墨作品在气势磅礴的当代视觉冲击中,饱含着传统文化高雅的格调和深远的意境,既传承了中国文人画的率真、精妙之趣味,又与当代文化情境形成了自然恰当的融合互动,具有独特的当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张力,是大写意中国画在当代发展转型的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与可能。
潘公凯课徒顾恺之
潘公凯课徒范宽
潘公凯课徒黄公望
本次在中华艺术宫的展览以“笔墨·求索”为主题,由沈揆一、杨杰进行策划。展览充分考虑和利用展场高大宽阔的空间,适度进行重组和分隔,分别以“课徒:笔墨探源”和“创作:笔墨拓展”为两个子主题篇章,在20、21展厅中通过课徒稿、多媒体影像、理论文献、艺术创作的穿插并置等综合手段集中展示和呈现潘公凯先生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试图探索对中国文脉“传承”和“改变”二者关系的个性化理解与体现,并由此窥视他始终独自坚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索从中国文化内部推进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道路,并企图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建立自己笔墨风格的理想主义情怀。
潘公凯课徒倪瓒
潘公凯课徒八大山人
潘公凯课徒吴昌硕
展览前言
策展人:沈揆一
曾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公凯,身负着学者、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多种身份,在美术理论、绘画、装置艺术乃至建筑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早在八十年代中西文化冲撞的大潮中,潘公凯就基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价值的信念上鲜明地提出了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多向深入”的主张,并进而在绘画实践和教学上提出“绿色绘画”的概念,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在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都争相宣告“绘画已经死亡”的后现代艺坛上,坚持运用“笔墨”这一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语言,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宣言。他将笔墨视为中国文化主体精神的载体,几十年来不倦地探索,对笔墨形式语言的本体价值建构作出了独到的诠释,既承继了中国文人画笔墨的高雅格调和意境情趣,又在绘画图式结体上展现了现代审美的艺术张力。
此次中华艺术宫举办的《笔墨·求索:潘公凯水墨艺术展》着重展现了潘公凯在水墨艺术的探索。第一部分以六个“影像空间”的形式展示潘公凯以“课徒”这一传统的学习传授模式与古代大师对话,透过对传统笔墨的规律法则的理解和把握领悟古代文人画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格调。第二部分则全面展示了潘公凯近年来笔墨形式语言的执着探索和结体图式上的拓展。他在守护和发挥中国画笔墨优势的同时,将笔墨原有的传统价值标准同现代的审美与艺术观赏方式加以对接,创作出气势恢弘且格调高雅的巨作,对笔墨形式语言本体价值的当代建构作出了独到的诠释。
(责任编辑:段维佳)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