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友直艺术回顾展
2016-11-28 09:45:37美术报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中华艺术宫共同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睿心天地——贺友直艺术回顾展”于11月21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汇聚了贺友直的连环画及风俗画代表作,以百余幅作品回顾贺友直的艺术历程,纪念这位连环画大家。
睿智生活,图画里白描世间真情
我国连环画的创作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上海,50年代后进入创作黄金期。连环画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立足于对社会发展的记述、表现与宣传。贺友直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连环画家之一,共创作《山乡巨变》、《李双双》、《白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百余本,近万幅连环画作品。“从生活中捕捉感觉,从传统中寻找语言,从创作实践中发现自己”,贺友直总结的“三句真经”全面地概括了老先生连环画创作的要义。他在创作实践中反复探索,沉到生活中,浸到创作中,总结出“四小”的连环画创作规律——“小道具、小动物、小动作、小孩子”。其重要的连环画作品《山乡巨变》经过两次反复易稿,丢掉了自己过往的创作方法与形式,从传统中找到出口,发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山乡巨变》后的《朝阳沟》,贺友直没有重复自己以往的创作,开始突破文字脚本的条框,不再用图画翻译文字,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发挥绘画的创造性,在文字的要求下再度创造与阐释,有意识地带入情感化的表现。他的作品已独立于文学作品之外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贺友直尽管只接受过小学教育,但他却如一位大彻大悟的智者,有着独立的思考,为人低调、谦虚。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年画系教授,他要求学生研究传统,鼓励学生探索创新,走出自己的路。任教期间,讲课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便是他。贺友直也是一位心胸开阔、乐观豁达的老者,幽默、风趣,“蜗居”在巨鹿路的四室一厅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创作。尽管在连环画创作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贺友直却说“我只是个画小人书的。”
宽广心田,方寸间记载人文风俗
1996年起,贺友直转向风俗画的创作。期间先后创作了《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申江风情录》、《儿时玩耍》、《走街串巷忆旧事》等多组表现老上海社会风俗的系列作品及《贺友直画自己》、《我自民间来》、《生活记趣》等自传体连环画。贺友直曾说:“我转到风俗画,转得自然,转得合适。老上海、旧街巷、市井生活、人间百态,这些都在我的脑海里,拿起笔就能画,得心应手。”他将编文与绘画二者集于一身,自编自绘。他用连环画这门自己画了一生的绘画艺术形式,记录了一处处、一件件、一种种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故事,在方寸间细腻生动地记录并再现了民俗民风,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1949年开始画连环画,贺友直心中一直觉得由国家保存是他的作品的最好归宿。迄今为止,贺友直家中的作品多数都已捐赠。2015年,贺友直将其91岁时创作记录了他对故乡儿时记忆的风俗画作品《儿时玩耍》捐赠予北京画院收藏。2016年,新加坡的张美寅先生向北京画院捐赠了自己收藏的一系列贺友直风俗画与连环画作品及图稿,包含《二十四孝故事》、《新加坡双林寺建寺历史画》、《十二月历图》、《水浒十丑图册》等。这些作品也都将首次在北京与观众见面。
精品回望,故事中再现艺术天地
贺老曾说,画连环画就是画故事。本次展览就以“故事”为单元设置板块,用一个个“故事”,去讲述贺友直的艺术历程,展现一位智者心中的艺术天地。
展览精选了系列风俗画《儿时玩耍》、《二十四孝故事》、《新加坡双林寺建寺历史画》、《十二月历图》、《水浒十丑图册》等作品,中华艺术宫藏贺友直的最具代表性连环画作品《山乡巨变》、《朝阳沟》及自传体连环画《我自民间来》,涵盖了贺老各个阶段的创作,配合连环画出版物及相关文献的呈现,以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向观众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真实的贺友直的艺术天地。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月3日。
(责任编辑:邹萍)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