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已有春联1000多年收藏史
2016-01-14 08:59:00新浪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用春联将自家的门户装点一新。中国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说,中国人贴春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春联起源于桃符,起初民间只是流行在门口挂“桃符”(就是两块桃木板)来趋吉避凶。乌丙安介绍,在公元964年的除夕,后蜀国君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提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副,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木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副最早的春联。
宋代时,民间已将桃木板改为纸质春联,但仍习惯称为“桃符”。乌丙安说:“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贴春联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民俗,“春联”一词也被广泛叫开。
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这“花花”就包括对联,还有窗花等一共八样。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一说。乌丙安说,春联大都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贴,但各地习俗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
贴春联前先要放鞭炮,意思是轰走贫穷、晦气;贴上春联是新气象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名诗就是这一情形的概括。
“春联虽短短几十字,但却凝结着诗的韵律,对仗工整,辞藻优美,书法遒劲。”乌丙安说,贴春联,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责任编辑:王硕)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