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七旬老人醉心碑帖三十年 收藏碑帖300多件
2015-12-11 09:32:16江南都市报
在南昌市省武警总队大院,有一位民间收藏家詹福寿,醉心碑帖收藏30余年。如今,已经71岁的他,每天都与自己的300多件碑帖为伴,其中不少碑帖都是珍品甚至孤品。
收藏碑帖源于爱好读书与旅游
12月8日,当记者来到詹先生家中时,眼前顿觉一亮,古色古香的房间内,挂满了名家书画,书架也满是古籍和善本书。“我当了一辈子的兵,现在却喜欢这些,在很多人眼里感觉都有点不可思议。”詹老先生笑着说,收藏碑帖的爱好,源于他的另外两个爱好:读书、旅游。
“我最喜欢读人物传记、历史以及中国文化方面的说。”詹先生说,由于喜爱历史,每当他旅游时,都会选择名山大川等传统文化味浓重的地方。有一次,他去西安碑林游玩,被前人的书艺所震撼,而散发着阵阵墨香的拓片更是吸引了他。“后来,我又去故宫博物院观摩了一些碑帖,一下子就迷上了。”
一件唐代碑帖成“镇宅之宝”
走进詹先生的书房,仿佛是进入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碑帖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古代许多书法作品不易保留,就选择刻在碑石上。”詹先生介绍说,许多人会把碑石上的书法作品拓下来,做成碑帖。如果碑石损坏,再好的书法也不能保存下来,而碑帖就成了见证碑石的佐证。
“比如,我收藏了一件唐代碑帖《善才碑》,据我所知,这就是一件孤品。”说着,詹先生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件碑帖,向记者展示了其中的一页,随之又小心翼翼的合上,仔细包好。“这件作品,碑石是唐代的,碑帖也是唐代拓的,甚至连装裱,都是宋代的。”詹先生笑着说,这件孤品,可以算得上是他的“镇宅之宝”。“轻易不给别人看咧!”
为了碑帖冒着洪水赶路
“每一件藏品,都有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是让我沉醉的一部分。”詹先生说,1998年,江南暴雨成灾,长江流域爆发大规模洪水,一个朋友从九江打来电话,说有一件碑帖希望他去看一看,不过碑帖的主人家住重灾区。“当时洪水特别大,家里人都劝我,别为了一件碑帖而冒险,但我实在受不了诱惑,就冒雨赶去了。”
詹先生的冒险,换来的是巨大的收获,在一位老农家里,他意外地收到两蛇皮袋的拓片,其中大部分是他梦寐以求的黄庭坚书法拓片,尤以书法条屏、中堂为主。“这件黄庭坚的《刘明仲墨竹赋》就是那时候得来的,太不容易了。”
“后来我才得知,在我得到拓片的第二天,老农家里就被洪水冲垮了,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有点不是滋味。”詹先生动情地说。
想将藏品捐给有条件的文化机构
为了照顾好家里的这些宝贝,詹先生花费了巨大的心思。“既然走上了收藏的路,就要有个原则,‘看得准、买得起、藏得住、传得下。’”为了藏得住自己的宝贝,詹先生对家里的环境要求格外严格。
“所有的碑帖都装在樟木箱子里,要防虫,每年都要购买数千元的防潮剂,以防宝贝受潮。”此外,为了让书房内保持恒温,每年夏天,房间内的空调都要24小时运转。
除了物质条件,詹先生还要做许多功课。“别看我现在退休,可每天要忙的事情多得很!对我来说,收藏一件碑帖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做许多工作。”詹先生说,面对着一件碑帖,谁的书法、何时刻的碑石、何时的拓片以及其历史和艺术价值,他都要搞得清清楚楚。
“为此,我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经常为了这些材料查阅,如果不行,就跑图书馆。”詹先生说,有的碑帖自己实在无法解读,就去外地请教专家。“如果不搞清楚,觉都睡不好。”
走过30多年的收藏之路,詹先生有了新想法,“作为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这些宝贝得传下去。”詹先生说,他想把自己的宝贝捐给博物馆或大学等公益文化机构,“但得有个前提,这些机构必须要有先进的保存条件。”
(责任编辑:崔丽娜)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