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件甲骨遗珍罕见亮相 现代科技助力古老文化传播
2015-10-16 09:15:31北京青年报
国家图书馆自创建之初的京师图书馆时期就重视甲骨的收藏,现藏甲骨35651片,收藏量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前天,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国家典籍博物馆年度大展——甲骨文记忆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五、六号展厅开幕。此次展览特从国家图书馆3万多件馆藏甲骨挑选出65 件代表性珍品,展出甲骨数量之多,极为罕见。
甲骨曾被深埋地下3000多年,自从清末被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甲骨上刻写的文字即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它不仅为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殷商王朝提供了真实可考的证据,更将那个时期的社会百态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此次展出的65件甲骨都是精挑细选的珍品,具备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如北图6006甲骨,它和其他骨片的缀合曾是甲骨学史上的首创,缀合完整的骨片更是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正确,北图5601与北图17923等缀合后也进一步证明了甲骨刻辞所记商王世系。馆藏大龟四版之一的北图4453,此片甲骨乃是一片保存比较完好的龟腹甲,记载贞人宾贞问燎祭之事,字体挺拔雄健,属武丁时期宾组大字类卜辞的典型风格,是甲骨文书法中的精品。除了甲骨常见的祭祀主题之外,展览的甲骨还包括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生育等各种主题。另外,本次展览展出的甲骨类型多样,覆盖范围广,除了龟甲之外,还有牛肩胛骨、人头骨等多种类型。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国家图书馆展厅看到,为了让深奥的甲骨文知识为普通观众理解,馆方在展览策划中颇费心思。例如在第一个单元“失落的文明”里,为了让大家了解甲骨的发现历史,采取讲故事的形式,用廉价龙骨、一字千金、殷人刀笔、考释甲骨、寻找出处、证明商王、考古探秘、震惊世界8个故事。二层展厅设置了“学童识字”区域,馆方设置了一台甲骨文临摹打印的触屏,孩子们可以在触屏上临摹学习甲骨文,并将自己的作品打印出来带回家,同时,启发孩子们悟出当年先人造字的真谛。
据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兼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介绍,在重视对普通群众进行科普甲骨知识的同时,展览还顾及了对甲骨有着进一步深入研究欲望的部分参观者的需求,特甄选了五十余种甲骨文研究历史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这里面既有董作宾、胡厚宣、郭沫若等甲骨金石大家的著作,也有海外汉学家、考古学家对甲骨的研究著作,既有殷墟考古的挖掘报告,也有甲骨文研究资料的汇编等。展厅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对甲骨占卜场景进行了立体还原,让神秘晦涩的甲骨文用形象说话。
(责任编辑:吕雪松)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