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卖搅动中国艺术市场?

2015-10-08 10:19:43artnet新闻微信号

  

苏富比香港2015“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现场

  10月4日晚,香港苏富比进行“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作为2015年秋拍的一部分,现当代艺术品的拍场一直是圈内圈外人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战后和当代艺术板块近年逐渐成为二级市场成交主力,拍品屡创价格高点;另一方面,战后和当代艺术本身是话题的制造者,特别是中国当代艺术近十年在国际艺术界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烫手山芋”,围绕艺术家、藏家、作品、拍卖行的故事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谈资。

  每每现当代艺术品在拍卖场上创造高价的时候,得到的普遍反馈是“看不懂”和“摸不着头脑”。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是这一次的马云《桃花源》拍卖令许多内行都感到费解了。

  此次香港苏富比的“现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不乏一些拍场上一直以来的“明星作品”。草间弥生的《No.Red》以5452万港元成交(成交价含佣金),成为当晚成交价最高作品,同时刷新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黄纪兴所藏的吴冠中《小桃红》,以4444万港元成交,位列成交价格第二;马云联手曾梵志创作的油画《桃花源》在多轮竞价下,由起拍价130万港元一路飙升,竞价多次跨越拍卖价格阶梯,最终以4220万港元成交,为当晚第三。

  

草间弥生,《No.Red》,1960,图片:sotheby's.com

  

吴冠中,《小桃红》,1973,图片:sotheby's.com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2014,图片:sotheby's.com

  马云和曾梵志联合创作的《桃花源》以作品最高估价的近17倍价格成交,一幅“艺术新手”的处女画作以令人咋舌的4220万在拍卖场成交,在世界范围内的拍卖史上都实属罕见。这个“罕见”来源于《桃花源》拍卖事件透露着一股荒诞。

  在苏富比香港关于《桃花源》的介绍页面上,三分之二的篇幅介绍了马云个人的商业成绩以及他连同企业家、艺术家一同创办的“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于2015年4月10日成立)。“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也是《桃花源》的收入去向,用于支持该基金会履行环境保护的工作。剩下一段介绍了《桃花源》的创作愿景和创作过程:“两位画家(马云和曾梵志)以点化、涂抹的笔触在画布勾勒出一个太空视角下的地球,白色代表纯净的大气,蓝色代表冰川洋流,绿色代表森林植被,这不仅是一个艺术创作,更是表达共觅世外“桃花源”之美好愿景。”稍作思考,你会发现这段介绍其实是客观的,因为它完整诚实地呈现了《桃花源》的“杂交身份”:慈善的、商业的、艺术的、保证成功的。一件“艺术品”背负如此复杂的身份出现在拍卖场上,实属罕见。

  《桃花源》拍卖的罕见之处还和它打破了一些拍卖场上的游戏规则,不按常理出牌有关。规则背后是秩序,打破了规则,必定有一些秩序被打乱了。

  第一, 拍卖行是艺术品二次流通的地方。二次流通意味着,拍卖是藏家、买家、经销商等参与的活动,艺术家不直接参与拍卖。也就是说,艺术家创作出一幅画直接交给拍卖行,进入拍卖市场,是不合规矩的。健康的艺术品流通顺序是:艺术家-画廊-藏家-拍卖行-藏家。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桃花源》事件只是中国艺术市场现状的诚实反映之一,因为一级市场(画廊、艺博会系统)薄弱,缺乏完整有力的画廊体系做艺术品从艺术家工作室到市场的第一道门槛,拍卖行就当之无愧承担起了创造市场的全部责任,拍卖逐渐发展成艺术市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动力。这种发展趋势的危险在于少了第一道门槛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筛选,对价值的系统性评定,直接由拍卖结果来暗示艺术品价值,艺术市场的价值系统走向畸形。在完善健康的艺术系统里,一件艺术品的价值需要长年累月的反复评估,价格本应只是该艺术品价值在某一时间点的反映。

  第二, 拍品评价/估价标准。除了《桃花源》最终的成交价格令人咋舌以外,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香港苏富比给出的《桃花源》估价为:150万-250万港元,最终的4200万成交价已接近最高估价的17倍之多。姑且不说以拍卖纪录来看,一件拍品以高出最高估价的15%-20%成交尚属健康正常,《桃花源》的150万-250万港元从何而来?什么是达成此估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拍卖行专家进行估价的标准可简单分为艺术标准(如艺术家、风格、画派、作品尺寸、主题等)和市场标准(市场上稀有度、同类作品过往拍卖纪录等),艺术标准结合市场上稀有度是核心评价标准。那么《桃花源》的估价立足于何处?是来自于艺术家曾梵志的专业加持、马云首次艺术创作的“灵光乍现”,还是创作者与艺术不相关的成功人士身份以及此身份暗示的巨大影响力?

  通常一件拍品的介绍可以透露一些拍卖行专家的估价依据。从《桃花源》的作品介绍来看,答案呼之欲出。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拍卖行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是否该由和艺术不相关的因素决定?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2001

  《桃花源》拍卖在秋拍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推出,对于两位创作者和他们的基金会具有意义。曾梵志一直被认为是创造中国当代艺术价格纪录的代表人物,2013年也是在香港苏富比,他的面具系列《最后的晚餐》拍出1.8亿港元,创造个人拍卖拍卖纪录。而另一幅艺术家个人非常重要的作品《自画像》也在《桃花源》10月4日的同场拍卖中,却遭遇了流拍。曾梵志的代理画廊高古轩表示,在2015年下半年将在纽约高古轩推出曾梵志个展,此个展将呈现艺术家过去5年内的创作。《桃花源》拍卖可否解读为配合一向擅长营销的画廊大亨高古轩的一次展览预热,不得而知。

  据artnet新闻在香港苏富比的消息人士透露,作为《桃花源》的背后主推机构,拍卖行并没有在这件表现良好的拍品身上赚到利润。

  

曾梵志,《自画像》,1996,图片:sotheby's.com

  对于整个艺术市场意味着什么?

  据artnet此前发布的2015上半年全球拍卖市场报告,中国市场成交额同比下降30%,在经受股市跌宕和人民币汇率疲态的影响下,中国艺术市场实则正在经历低势期。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走入低落事态明显,在刚刚过去的各大拍卖行纽约和伦敦的秋拍上,中国当代艺术表现平平。针对市场现状,佳士得上海推出的“+86First Open”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无疑被看作是有针对性的对市场的刺激调整。

  艺术市场向来有通过拍卖表现来探测市场信心、是否触底的传统,尤其在经济形势不好的环境下。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雷曼兄弟破产当天,也是当年秋拍的第一天。达明安·赫斯特直接跳过他的代理画廊高古轩,开创由拍卖行直接售卖作品先河,他的233件作品在伦敦苏富比销售火爆,挑战了艺术市场体系的同时也一举回击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桃花源》拍卖与著名的达明安·赫斯特拍卖只具备一些非常流于表面的共同点,况且相较之下,《桃花源》拍卖所依托的艺术市场太脆弱不堪了。

  

达明安·赫斯特,图片:art observer

  那么,《桃花源》的“杂交身份”和《桃花源》拍卖所表现出来的荒诞、令人费解,像一针过分有力的强心剂,对中国艺术市场意味着什么?

  但愿它不是本已脆弱的中国艺术市场走向畸形的强推剂。

(责任编辑:崔丽娜)

推荐关键字中国艺术市场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