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珍藏谢瑞阶书画作品观摩展暨研讨会
2015-06-11 14:21:57雅昌艺术网河南站
《黄河沿岸气象新》 纸本 镜片 37cm×53cm 1971年
展览时间:2015年6月12日—6月16日;
展览地点:郑州市二七路55号6楼(河南省书画院);
主办单位: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大河报大河收藏事业部;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河南站、中国文化传媒网、永和在线、荣宝在线;
视觉支持:砚语设计;
展览序言:
谢瑞阶,这位在上世纪出身寒门,一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腿病眼疾缠身,物质生活清苦的老人却活了近百岁高龄;从艺七十余年,完全靠自学,书法及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不少佳作已臻化境,足可与近现代艺术大师比肩;已离休多年,一向不求闻达,从未拿书画做“敲门砖”的艺术工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终于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重,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和“知识分子杰出典范”称号;身兼文艺界数职,省美协、书协主席一肩挑,直到89岁才卸任;年届80高龄还欣然接受并圆满完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外宾厅绘制巨幅国画的繁重任务而受到广泛赞誉;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袭来,自己一生从未卖过作品的老人,却受到书画爱好者的青睐并一直被市场关注和追捧,特别在他去世后,虽无人为其宣传运作,但其书画作品的价格却自然攀升,扶摇直上,且后市潜力被藏家普遍看好。
这些现象可谓传奇。
有人说谢瑞阶有很多难解之谜,不少好奇者为索解谜底而跃跃欲试,于是便有了这次观摩展暨研讨会的动议和实施。
笔者认为,藏家喜欢谢瑞阶及其作品,大多出于朴素的感情,毕竟中原出这么一位土生土长的艺术大家不容易,但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理性地分析这位世纪老人攀登艺术人生高峰的成因及其现实意义。从谢老的自述和一些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成就谢瑞阶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扎实的传统文化根底,他不但熟读四书五经还精研历代诗词歌赋,在文史哲方面练就了过硬的童子功,涵养了儒雅仁厚的高士情怀。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着传统文化长期熏陶的烙印,他把古风的一咏三叹,陶渊明的田园之风,元曲小令的朴实自然、佛家语的概括与象征性糅合一体,化其迹而寓其神,可谓“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是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谢老起初在校学习的是油画,后来逐渐改画国画,凭借他少年时临摹《芥子园画谱》的功底,过渡得较为顺利自然。他在国画的笔墨中融入油画、水彩画的方法,把中国画所强调的以笔墨传神与西洋画的写生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其技法是化合式的贯通而不是混合式的拼凑,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了不起的创新,尤其是他以中西结合的画法表现黄河之水,有其不可替代的独创性。
三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意识。谢老常说,国画本是中国的民族艺术,他的发展应与整个中国文化相适应。按照他的看法,创作必须遵循现实主义,反映所处的时代,通过贴近现实生活,去表现万物的生机,反映宇宙的哲理。他的创作始终把人民作为自己描写和服务的对象,作品中技法形式的取舍运用,均力求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尽好“教育人、鼓舞人”的社会责任。
四是能从艺术本质上看待和处理书法与国画、与生活实践、与知识修养的关系,换言之,他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以与众不同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书法艺术并认真践行“心正笔正”的书学理论。他曾说自己练书法是为了更好地题画,他那清雅和缓,质朴简约,挺拔遒劲的章草书法确实与其国画作品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总之,谢老的成功,有不可复制的客观历史条件,但有三点是不可或缺的,即全面的艺术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切的人生体悟。这也许正是我们要寻求的答案。(作者: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主席胡聚堂)
展览作品选录:
《黄河壶口》 纸本 立轴 67.5cm×132cm 1978年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纸本 镜片 45cm×33.5cm
《罗汉》 纸本 镜框 49cm×104.5cm 1946年
《书中州即景诗》 纸本 立轴 54cm×32cm 1990年
《蔬果图》 纸本 立轴 75.5cm×35.5cm 1956年
(责任编辑:秦连静)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