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水到底有多深:业界揭秘种种内幕
2015-04-24 17:21:32长沙晚报
画家的作品如何被操纵卖成天价?商人如何精心设计,在短时间内转卖画作,得到成倍的收益?为何买高价的作品更容易获得高利润……日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界人士揭秘了种种内幕。
揭秘一:艺术品价格是如何被推高的
高价买入艺术品更易获得高回报,许多艺术家和商人、拍卖行便联合起来,挖空心思,抬高某类艺术品的价格。
这位业界人士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现了艺术品价格是如何被一次次推高的:1987年11月,澳大利亚的阿兰·邦德在与苏富比拍卖行达成特殊约定后,奋不顾身竞价,以539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梵高的《鸢尾花》。在此之前,邦德与苏富比已经达成交易:只要最终报价高于5000万美元,他们就把一半的钱借给他。但最后,邦德依然无法拿出钱来支付这样的高价。最后,这幅画以4500万美元转而被卖给盖蒂博物馆,差额由邦德补足。
这件没有最终成交的艺术品却激起了连锁反应。在看到《鸢尾花》卖出高价以后,巴黎交易商杜朗鲁约的后人立刻将梵高时代的对手德加的一幅作品《洗衣妇》送到了伦敦拍卖会上。随后此画在1987年的拍卖会上以1370万美元的价格创下了德加的拍卖纪录。在艺术市场上,有这样一条规律:抬高一个艺术家作品的最高价格,已被证明必然导致这个艺术家的其他作品,甚至这位艺术家的对手身价的上涨。
揭秘二:通过博物馆抬高藏品价格
我们通常会看到一些报道,某人将某名流的艺术品捐赠给博物馆,或是某人赞助博物馆购买藏品,均以为其慷慨大方。其实,你错了。这也是让收藏者手中藏品增值的一个惯用手段。
一般规律是,艺术品的价格会因为世界著名博物馆购买而上涨。精明的市场操纵者把某个艺术家的作品赠送给博物馆,是为了抬高他们自己藏品的价格。比如,曼哈顿交易商穆格拉比家族十年间一直在持续购买沃霍尔的作品,纽约的其他交易商声称该家族聚敛了1500幅沃霍尔画作,相当于其公认作品的1/7。可见,谋求抬高藏品价格的,不仅有交易商,还有买家。
揭秘三:“盛世收藏”并非金科玉律
在中国,“盛世收藏”这四个字可谓耳熟能详,艺术品市场总在社会富足安定的情况下才会蓬勃兴起。在这个金融创新的时代里,事实又未必如此。通过大量的观察,我们发现,重大政治变革往往构成艺术品的新一轮流动。此外,艺术品价格上涨的年份,大都是股市低迷之时。
揭秘四:中国艺术品市场泡沫严重吗
中国当下的高端艺术品投资热潮,也吸引了大量西方人的视线。从2005年至2010年引发的两次购买潮,让西方世界十分惊讶,尤其是部分作品在三年间价格上涨了1208%。
不过中国艺术品投资热,有三个原因:一是1995年以来,中国新兴富裕人数增多,他们是“胡润富豪榜”认定的6万名中国人,他们毫不避讳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嗜好,看起来,这像是富翁们的投资游戏;二是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支持传统国画市场,提供大量资金修建新的国家博物馆,并授权他们购买艺术品,包括收购流失在海外的文物,这也使得齐白石、徐悲鸿、八大山人的作品创下了价格新高;三是中国有许多城市在民间筹建“艺术品交易所”,截至目前,全国已经超过了36所,而这些交易所的风险在于,艺术品的价格就像股票一样,可能会被抬上天去。
(责任编辑:秦连静)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