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雕塑表面肌理产生的优美与崇高
2014-11-28 14:27:02为宅雕塑
当我在高大的雕塑工作室中对着人体在进行泥塑写生时,时常听到老师们对我们的写生训练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不要管你做的泥塑人体表面是不是光滑,尽量不要抹平表面,要关注泥塑的结构要放到整体去观察,并且退远去观察自己的泥塑。在这种教学指导下有利于同学们雕塑的整体性的把握,雕塑的整体性作为雕塑艺术的核心是不容置疑的,这样做出来的泥塑近观之表面犹如国画的皴擦点染,颇有自然而然的机理效果。我们通常都能理解这样的做泥塑方式是雕塑艺术的康庄大道,但似乎有个问题在这里出现,那就是泥塑的表面是不是可以贬低光滑的效果呢?或者说我们的雕塑(常规意义上的写实雕塑)之表面的机理效果光滑同粗糙之间是怎样的一对关系呢?
如果我们将17世纪的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的雕塑《阿波罗和达芙妮》,同20世纪雕塑大家贾科梅蒂的作品《行走的人》放在一起对比,就可以清晰看到两件伟大的雕塑杰作同样的打动人,但给人于艺术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前者是巴洛克雕塑艺术的经典作品,采用大理石材质被抛光的阿波罗同达芙妮在轻盈的追逐,光洁似玉的表面衬托出两人完美的人体,当我们欣赏它时我们的视线犹如水流一般可以在贝尼尼的这件杰作中自由的流动。反观贾科梅蒂的作品《行走的人》,表面的的机理犹如沟壑般磕磕绊绊,这种粗糙同前者平滑的感受完全不同,使人直观的产生并不舒畅的心理感受。
这种平滑同粗糙的对比如同我们在徒步走在大路上的感受类似,一个光洁平坦的道路显然要比沟壑众多的坑洼之路要让人心里舒服多了。如果这条光洁平坦的大陆又不是那么僵直,而是延绵曲折的话那便会使人感觉如同欣赏贝尼尼的雕塑一样,使观者的视线在其雕塑上毫无阻碍曲折流动,且顺畅无比。相对于《行走的人》这件雕塑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种形式僵直的动态而且少有变化。
对于贝尼尼和贾科梅蒂的两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出两者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可认为富有韵律的平滑感,后者则是僵直不变的粗糙感。当我们的视觉接收到这两种样式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
单纯的对比光滑同粗糙这两个词汇就能使我们想到两种不同的器物,即如同瓷器和武器的区别。试想我的手从光洁的器物上抚摸划过,第一印象就使我想到了瓷器,瓷器这种平滑亮丽富有工艺感的器物直接给我们一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富有韵律的平滑感给观者一种直接的感官上的愉悦。而僵直粗糙则使人联想到硬生生且大体量的武器,如狼牙棒等,粗糙的器皿也可以使人联想到腐败物,无生命力的东西。当这些东西作用到人的感官中,会使人残生恐惧感。试想愉悦与恐惧这两中感受从雕塑艺术作品中来,又带给观者怎样的艺术感受呢?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论优美与崇高》一书中阐述了优美与崇高的关系,博克认为优美来自于欲望,来自于主体对观赏客体的欲求,如曼妙,婀娜多姿等同优美类同的词汇来源,基本上都是对女性体型特征的描述,同样也就是基于男性对女性的欲求。在博克的理论里崇高是优美是对立的另一面,崇高的来源有两条线索,一是恐惧产生崇高,另一个是能够克服恐惧的事物会产生崇高感。恐惧能产生崇高如古埃及人的狮身人面像就是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所制造出来具有崇高感的建筑物,再如原始人类对大型食肉动物的崇拜就提体现了最原始的崇高感。当一件事物能够克服恐惧时,这件事物就会是人类产生崇高感,如宗教。
当我们阐述博克的理论同时不能回避的就是康德的理论,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艺术中将优美与崇高都归属到审美判断的范畴中。康德认为优美有形式同质感和快感有关,质感的平滑和快感的需求引起优美感受。如同贝尼尼的《阿波罗和达芙妮》所阐释的美是有形式的,它所阐释的美寓于雕塑的形式之中,由大理石制作的两位希腊神话中的人体在轻盈的追逐,优美的动态光洁的质感给我们以感官上的快感,所以在康德的理论里它是属于优美的范畴。
崇高对于康德来说无形式的,同数量和痛苦有关,数量的无尽和力量的不可抗拒产生崇高感受。拿贾科梅蒂的雕塑《行走的人》来说,虽然作品形式仍然是传统的雕塑手法呈现,但作品传达给人的感受来自与《行走的人》以外的空间给雕塑本身的挤压侵蚀感,并非雕塑形式本身,这样会造成观者的非快感,即痛苦。同样空间中的这种压力的量是无法计算的,这种无限的量也符合康德意义上的数量的崇高。这样将贝尼尼同贾科梅蒂两人的作品比较,就能清晰的分辨出它们在康德的美学判断下分别类属于优美和崇高。
由博克的理论做引导,我们可以将富有韵律的平滑感与优美联系,将僵直的粗糙感与崇高联系。这样我们可以看到17世纪雕塑大师贝尼尼的《阿波罗达芙妮》所采用的表面处理手法给人以优美的感受,而20世纪的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作品《行走的人》给人的感受则是崇高的。同样在康德的理论下也得出了类同的结论。两者同属于雕塑艺术中的杰作,形式不同但同样给与观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两种感受对应到我们的雕塑艺术中的泥塑训练中就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趋势来,一种平滑的倾向于人们的感官需求,一种粗糙的表面效果更趋向于人们的精神性。两种艺术手法同属于艺术语言范畴,当我们掌握不同的机理效果对应不同的感受时,对于雕塑家来说可以更准确精道的把握雕塑语言以有利于艺术创作。
如果说单单从平滑和粗糙的雕塑的表面机理可以推出优美与崇高两种艺术感受,那么将优美与崇高这对概念代入到当代中国雕塑中去验证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简单的直观来例证,当我们走在798艺术区的街区中,会接连不断的看到各种不同的雕塑,各个画廊的橱窗里也会看到各种光泽亮丽的雕塑作品,798艺术区作为全国较为重要的艺术品商业集散地,将其作为作为全国雕塑样式的抽样范本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按照我们的雕塑艺术中的平滑对应优美,粗糙对应崇高这两对标准来代入在798艺术区中所见到的大多数雕塑时,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多数雕塑都是平滑而优美的,而属于崇高范畴的雕塑作品寥寥无几。由此我们可以对中国当代雕塑整体形式笼统的推理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多当代雕塑艺术品相对更加关注感官的感受,而非精神性的崇高。
(责任编辑:杨晓萌)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