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下)
2014-11-11 10:50:15荣宝斋
纸
蔡伦造纸,见《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是东汉和帝时的一名宦官,亏他想出以植物纤维造纸的方法。造纸的原料各地不同,据苏易简《纸谱》说:“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人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多是植物性纤维,就地取材。我国的造纸术,于蔡伦后六百多年传到中亚,再经四百年传到欧洲,这一伟大发明使全世界蒙受其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清晚期 象牙雕竹节式臂搁 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最重视的纸是宣纸,产自安徽宣州,今宣城县,故名。《绩溪县志》:“南唐李后主,留心翰墨,所用澄心堂纸,当时贵之。而南宋亦以入贡。是澄心堂纸之出绩溪,其著名久矣。” 案近人考证澄心堂,在今安徽绩溪县艺林寺临溪小学附近,与李后主宫内之澄心堂根本不是一个地方。李后主用绩溪的澄心堂纸,但是他没有制作澄心堂纸。宫中燕乐之地,似不可能设厂造纸。《文房四谱》:“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可五十尺为一幅。盖歙民数百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杪以抄之。旁一夫以鼓节之。于是以大熏笼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整如一。”澄心堂纸幅大者,特宜于大幅书画之用。不过真的澄心堂纸早已成为稀罕之物,北宋时即已不可多见。《六一诗话》:“余家尝得南唐后主之澄心堂纸……”视为珍宝。宋刘攽(贡父) 诗:“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后人闻此那复得,就使得之当不识!”如今侈言澄心堂,几人见过真面目?
清中期 清秘阁仿古笺 故宫博物院藏
旧纸难得,黠者就制造赝品,熏之染之,也能古色古香的混充过去,用这种纸易于制作假字画蒙骗世人。这应该算是文人无行的一例。故宫曾流出一批大幅旧纸,被作伪的画家抢购一空。
宣纸有生熟之别,有单宣夹贡之分。互有利弊,各随所好而已。古人喜用熟纸,近人偏爱生纸。生纸易渗水墨, 笔头水分要控制得宜,于湿干浓淡之间显出挥洒的韵味。尝见有人作画,急欲获致水墨渗渲的效果,不断地以口吮毫, 一幅画成,舌面尽黑。工笔画,正楷书,皆宜熟纸。不过亦不尽然,我看见过徐青藤花卉册页的复制品,看那淋漓的水渲墨晕,不像是熟纸。
清中期 玛瑙卧凤式镇纸 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题诗或书简多喜自制笺纸,唐名妓薛涛利用一品质特佳的井水制成有名的薛涛笺,李商隐所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大概就是这种纸。明末盛行花笺,素宣之上加以藻绘,花卉、山水、人物,以及铜玉器之模型,穷工极妍,相习成风。饾版彩色的《十竹斋笺谱》《萝轩变古笺谱》可推为代表作。20 世纪初北京荣宝斋等南纸店发售之笺纸,间更有模印宋版书之断简零篇者, 古色古香,甚有意趣。近有嗜杨小楼剧艺而集其多幅戏报为笺纸者,亦别开生面之作。
明 青玉伏鼓卧婴镇纸 故宫博物院藏
自毛笔衰歇之后,以宣纸制作之笺纸亦渐不流行,偶有文士搜集,当作版画一般的艺术品看待。周作人的书信好像是一直维持用毛笔笺纸,徐志摩、杨金甫、余上沅诸氏也常保持这种作风。至于稿纸之使用宣纸者,自梁任公先生之后我不知尚有何人。新月书店始制稿纸,采胡适之先生意见,单幅大格宽边,有宣边、毛边、道林三种。其中宣纸一种,购者绝少,后遂不复制。
清晚期 象牙浮雕山水人物纹砚屏 故宫博物院藏
砚
砚居四宝之末,但是同等重要。广东高要县端溪所产之砚号称端砚,为世所称,其中以斧柯山的石头最为难得, 虽然大不过三四指,但是只有冬天水涸的时候才可一人匍匐进入洞口采石,苏东坡所说“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可以说明端砚之所以珍贵。与端砚齐名的是歙砚,产地在今之江西婺源县( 原属安徽) 之歙溪。如今无论是端砚或歙砚,都因为历年来开采,罗掘俱穷,已不可多得, 吾人只能于昔人著述中略知其一二,例如宋米芾之《砚史》, 高似孙之《砚笺》,以及南宋无名氏之《砚谱》等。
历代文人及收藏家多视佳砚为拱璧。南唐官砚,现在日本, 《广仓研录》以此砚为所著录名砚百数十方拓本之首,是现存古砚之最古老、最珍贵者。宋人苏东坡得有邻堂遗砚,及米芾的紫金砚等都是极为有名的,所谓良砚,第一是要发墨,因其石之质地坚细适度,磨墨不费时,轻磨三二十下,墨渖浓浓。而且墨愈坚则发墨愈速,佳砚、佳墨乃相得而益彰。除了发墨之外还要不伤笔,笔尖软而砚石糙则笔易受损。并且磨起不可有沙沙的声响。磨成墨汁后要在相当久的时间内不渗不干。能有这几项优异的功能便是一方佳砚,初不必问其是端是歙。
宋 洮河石应真渡海图砚 故宫博物院藏
我家有一旧砚,家君置在案头使用了几十年,长约尺许,厚几二寸,砚瓦微陷,砚池雕琢甚细,池上方有石眼,左右各雕一龙,作二龙戏珠状。这个石眼有瞳孔,有黄晕,算不算得是“活眼”我就不知道了。家君又藏有桂未谷模写的蝇头隶书汉碑的拓本若干幅,都是刻在砚石上的,写得好,刻得精,拓得清晰,裱褙装裹均极考究,分四大函。《张迁》《曹全》《白石神君》《天发神谶》《孔宙》,等等无不俱备。观此拓片, 令人神往,原来的石砚不知流落何方了。
我初来台湾,求一可用之砚亦不易得。有人贻我塑胶砚一方,令人啼笑皆非。菁清雅好文玩,既示我以其所藏之三希堂法帖,又出其所藏旧砚多方,供我使用。尤其妙者,菁清尝得一新奇之砚滴,形如废电灯泡,顶端黄铜螺旋,扭开即可注水, 中有小孔,可滴水于砚面或砚池,胜似昔之砚蟾。陆放翁有句:“自烧熟火添新兽,旋把寒泉注砚蟾。”我之新型砚蟾,注水可长期滴用,方便多多。从此文房四宝,虽不求精,大致粗备。调墨弄笔,此其时矣。
(责任编辑:万舒)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