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系列第47期】王松:70后的判断力 不让收藏变生意

2014-04-18 01:24:25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刘倩

王松收藏马骏作品《观禾》2013年

  对于70后青年藏家王松,相熟的朋友这样介绍他:“他有一间设计工作室,位于北京东三环双井”。一句简单的描述让笔者先入为主式的勾勒出这位年轻藏家的印象,将他划分到奇装异服、不易近人的一派中,也将他的办公室描绘成一个时尚简约、设计感十足的白色空间。

  这样的想象在踏入他办公室的那一秒钟被彻底颠覆:墙上挂的、地上摆的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艺术家马骏的几幅人物精品,同样惹人眼的还有鲍贤伦的书法作品和摆放在各个角落的青花瓷片,叠摞在案头的历代古画画册以及笔墨纸砚,打造了一间文人式的办公室。王松本人笑容可掬、客气,但不太喜欢表达,谈到收藏话题时他谦虚的笑称自己“只是工薪阶层收藏家,怎能去谈资深藏家的话题?”其实在当下的一级市场与拍卖场中,越来越多像王松这样的角色开始成为藏家群体更新换代中的一份子,他们多被画廊、拍卖行称为“新晋”藏家。

  拾“风景”的人

  “应该是有一种天生对这些东西的喜欢。”王松给出了自己介入收藏这样一个理由,虽然被称为新藏家,但王松进入收藏这个行当已经有十几年时间:“应该是从2001年开始,逛古玩市场,喜欢老东西,买铜钱、瓶子、罐子。”但毕竟古董行业的水是很深的,王松坦言自己在那个年代经常花千八百块钱买东西,但买回来其中就有30%左右是新仿的。

  “一位我经常请求帮我掌眼的前辈告诉我,要想玩好古瓷器,你最好先玩玩古瓷片。”交了不少学费的王松不太敢继续买古董时,因为一句朋友这样的建议就开始买古董瓷片,他很快通过古玩市场开始买各种各样的瓷片。他在2003、2004年的北京市场上买了不少:“8块钱、10块钱一片,贵的有七八十、一两百块钱的。”王松说其实这个价格在当时是比较高的,那时的北京正是挖土动工的时代,王松后来打听到自己买的这些瓷片正是来源于北京的各个工地。

明永乐-青花月下梅纹碗心

  于是,他打上了工地的主意:“那时候北京正在修通惠河北路,我就住永安里,建国门桥那儿有一个七八米深的大沟。”一个星期天,王松带了一片瓷片早早赶到在修的通惠河北路,拿出瓷片问施工的工人:“大哥有这个东西吗?”工人回他一句:“你看那儿有一堆。”王松一看蓝瓦瓦的一大堆,“怎么卖?”“一块钱一片。”没有犹豫,王松全买下来了,从那之后,他每天下班就去工地买瓷片,大概买了半年:“从7、8月份开始买,买到头春节,那段路修完了。加起来也得有五六个纸箱。”

  半年多的时间,王松买瓷片的数量上去了,但是他又有了新的追求——精品很少。他发现在这半年内买回来的瓷片中,大部分都是一些普通的瓷片,在搬家的时候挑出两箱扔掉了。他开始改变这种盲目性的购买方式,“最初我是瞎买,看到大家都在追官窑,一片好几千块钱。”后来王松发现这种瓷片的追逐更多的只是对工艺的追逐,在某种程度上面只是工艺的高峰,其在瓷画的绘画艺术境界上并不高,后来他也发现自己之前买到的一些瓷片并不是特别喜欢。

  收藏,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王松也一样,随着自己对瓷片的了解和研究,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藏瓷片的意义,这也是这些年来他一直在询问别人的一个问题:“收藏瓷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在很多朋友那里,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这样的疑问和反问中,“重视瓷片的绘画性”就是他寻找到的一种意义。于是,他开始精选自己对瓷片的收藏方法,选择具有文人气息,又具有绘画性的才能进入自己的“小体系”。

明万历-青花蓝地留白草书纹盘心

明崇祯-青花山水纹碗心

 

  找到自己的方向之后,王松的眼光就开始挑剔起来。“照单全收”式的购买方式过时了,王松介绍说:“现在我买的最多的是,元末明初、明早期、明晚期和清康熙以前的瓷片,还要符合文人式的艺术气息。”具有这些条件同时画面完整的瓷片并不多见。所以王松对于自己收藏的那些都如数家珍,摆放、把玩,他甚至能在其中找到中国画大家创作的不少元素:“这幅山水用的就是董其昌的披麻皴,那片的画面有石涛的感觉,画工也是比较好的。你看这个文人画的写意,淡雅的简笔人物,像徐渭。明早期的梅花,寥寥几比,看这几笔功夫。”

  王松沉醉于这些只有几寸甚至十几寸大小的画面:“在这么小的空间里用笔、写意,画的笔触写意感觉又很到位,精彩极了。”所以王松将这些瓷片称为“掌上山水”,他还能在瓷片中能找到八大的小鸟、林风眠的线条、刘二刚、朱新建的画面。

  瓷片收藏在收藏行业中是一个很小的圈子,也并不为大众所了解。但即使这样,随着城市大规模改造的结束和艺术品市场的兴起,现在已经很难再像十年前那样买到便宜的瓷片,王松现在去报国寺,在上千片瓷片中能够淘到一两片满意的就不错了。精品瓷片的价格也已经非同寻常:“有的精品一片就一两万元,有的一片也能卖十几万。”但王松买瓷片并非是赚钱的目的,所以他看上的好东西不会放手。王松认为这些瓷片相对于器物来说虽然不完整,也是中国文人和文化发展的记忆,所以他将这些瓷片称作是“被遗失的风景”,自己也有幸成为拾“风景”的人。

  当代模式收藏的开启

  或许是对于美的体验,也或许是这些年来研究瓷片对于美术史发展脉络的了解,王松对于当下的艺术甚为理解。“我爱听传统民谣,我也爱听纯摇滚。”王松对于音乐的爱好也印证了他对艺术的喜好,他喜欢传统文人艺术,所以收藏瓷片,他也喜欢当代艺术甚至是前卫的行为艺术,对当代艺术圈艺术家的艺术风格都比较关注,他也收藏了部分张晓刚、王广义的版画作品。

  就是凭着这份对于美术史的了解和对艺术的判断,王松开始在大量的当代艺术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开展自己在古瓷片体系之外的的收藏。他购买当代的艺术品始于嘉德在线,但仅限于一些相对比较便宜的,花几百块或者一两千元人民币就能买到的作品,买回来更多的作用是送人。

马骏《离别》 2013年

王松收藏马骏作品《问道》2013年

  2009年至2010年,艺术品市场的飙升催生了不少艺术媒体,王松也在工作中接到了一本艺术类杂志副刊的策划设计工作,“用了两年时间,我重新把美术史了解了一遍,也了解了很多画家当下的创作。”虽然了解古代的中国艺术,也了解当代的前卫艺术,但在此之前,王松对70后的水墨艺术家完全不了解。因为这本杂志,让王松开始了解马骏,也让他开始认识了一大批与自己同时期的艺术家。

  当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市场泡沫之后,大量的艺术家开始涌现到市场中,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代艺术绘画,王松开始了自己的选择。

  “我在杂志上看到马骏的画觉得真好,我想买,我问这是谁画的,他们告诉我这是马骏画的。”就这样,王松对一个完全没有听说过的艺术家展开迅速攻势,那时的马骏还没有现在的名气,但也已经不便宜,已经一万一平尺。王松在网上搜资料,看马骏的画,在一个月之内就买了十几平尺的马骏回来。那时的王松对于当代书画行业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新手:“最开始的时候买卖平尺怎么算我都不知道,我还问别人怎么算平尺,我还问画怎么装,这些基本的去哪儿托我都不知道,但是我选的画心里倒是有谱。”

  虽然还没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但这就开启了他对当代水墨的收藏模式,包括马骏、潘汶汛、鲍贤伦等艺术家的作品,王松开始每件花比古瓷片多很多倍的资金去买入。

 

王松收藏鲍贤伦书法《道常无为》

  被问到选择这些艺术家作品的理由时,王松似乎找不出比“喜欢”二字更合适的答案。“纯属是喜欢”,王松买马骏的绘画是如此,买鲍贤伦的书法也是如此。“2012年,我看到鲍贤伦的字,觉得写的真好,那时不知道他家底的时候就是凭感觉去买的,当时觉得很贵,但没想到第二年就涨了。”王松说,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很多时候是看到买来,然后再去了解和研究,买鲍贤伦的书法也是如此:“我因为喜欢才开始研究,去了解我为什么会喜欢他的东西,判断我喜欢的对不对。”

  对情感的“判断”

  通过一年多艺术品的购买,周边的朋友对王松的判断力大加赞赏:“确实一年之后觉得判断力还行,这是是互相印证的过程。包括我敢买他的作品也是印证我的判断力,也增加了我的信心。”

  王松突然对于当代书画的钟爱,或许是源于自己与同时代艺术家的共鸣,他对马骏、潘汶汛、曾健勇等人的绘画都颇为赞赏,他认为这些艺术家跟老一辈的艺术家不一样:“他们的画里都有哲学情境和意味,关注很当下个人内心的东西。”

  王松觉得自己能够在画中找到情感的依靠,这样的情感在社会中需要一种出口,“必须这么画,才能满足这种出口,就像崔健一样,唱摇滚乐就是他的一个出口。为什么我会喜欢崔健的歌,其实这帮人是关注我们内心的,他们把老祖宗的饭换成营养给你吃,所以确实这个东西我会产生购买欲,绝对不是靠宣传出来的。”

  对于崔健的喜爱和对马骏的喜爱是类似的,王松似乎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王松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毕业之后到北京从事设计行业,70后这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偌大的市场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与曾健勇、杭春晖等艺术家的经历是类似的,在这种纷杂的环境里寻找自己的语言,是真正的内心的寻找,所以王松能够特别敏感的分辨艺术语境:“一个开大奔的艺术家写草书,‘草’从何来呢?”所以自己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总是忠于适合自己情绪的感受。

  “判断”是在整个对话中王松多次谈到的一个词汇,在艺术品收藏中,这个词所代表的是不仅仅是单一的判断,选择怎样的艺术品需要判断自己是否喜欢,需要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得迅速判断要不要买,“马未都说过一句话,因为买卖才能锻炼你的胆量和眼里,很多东西你放下了就被别人买走了。”所以当你遇到这个东西时,要判断是不是要买回去、价钱如何,这些都需要准确的判断力,这个道理对于古董与当代书画来说都是相通的。

  随着自己对古瓷片收藏的不断完善和对当代书画系列的展开,王松逐渐开始有了下一部的打算,他希望在未来能够将自己收藏的古瓷片与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相通性研究进行出版,保留那些“遗失的风景”;在书画艺术收藏方面则继续去根据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艺术家和艺术品。王松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与周围的朋友们在收藏方面不断交流,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不能让收藏做成生意,否则就会失去收藏的乐趣”。

(责任编辑:刘倩)

3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