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机构收藏 盲目“囤货”坐等升值非常危险
2014-01-23 16:26:43雅昌艺术网
现阶段一些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收藏机构,习惯以金融手法操盘艺术品市场。比如,将看中的艺术家的作品“一网打尽”,以垄断、囤货、炒作等方式频频获利。这不免让人担心:有中国特色的“机构市”,将会使艺术品市场发生怎样的巨变?机构操盘之下,市场是走向秩序化还是更加混乱?
海生(广州三彩画廊总经理):艺术品市场从“散户市”向“机构市”转变,是艺术品市场正规化的表现,是好事。但机构收藏也有它的问题,尤其是在我们目前这个不太健康的市场状况下。
作为收藏机构,想要盈利本无可厚非。但很多企业用来买艺术品的资金,究竟是自己的钱,还是上市公司的钱?赚取的利润又进了谁的口袋?或者说他是靠贷款来的资金,但贷款的名义本来是建筑,但现在却涌入了艺术品市场。这种事情现在很难说清楚,但背后有风险。再如,我曾碰到一些大老板,他会觉得:你们“小画廊”现在已经没有用了。我可以一下子把某些画家的画全部垄断,然后想定多少钱定多少钱。可是这些大老板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他现在“垄断”的画家,有今天的地位以及市场价值,需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小画廊”培育多年的结果。如若不信,你可以把广美每年的毕业生作品一网打尽,看看完全依靠囤货,坐等升值,十年之后他们是否能卖出吴冠中的价格?
从理论上说,如果一个机构足够有钱,掌握了一个画家绝大多数的作品,他就掌握了定价权。但定的这个价,还得能卖得出去才算数,而这是跟整个艺术品市场对这个艺术家的认可程度、接受程度相关联的。所以被动、盲目地囤货也是很危险的。
不管怎么说,艺术品市场当然是热热闹闹才好。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去购买,哪怕去“垄断”,对整个艺术品市场都有激活作用。
观点摘自大洋网-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董晓帅)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