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艺术机构被迫改打“持久战”
2013-06-24 18:10:04雅昌艺术网专稿
有不少人梳理过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非营利艺术机构(包含民营美术馆、艺术空间、艺术中心等)的发展轨迹,抛去“民办公助”(如炎黄艺术馆、何香凝美术馆的民营、但享受政府间接支持)的不讲,得到的结论似乎大同小异,这些非营利艺术机构最终不是倒闭就是转型,幸存下来的也几乎都是“夹缝中的生存”的状态。在这些非营利艺术中心创办者里,有企业家、收藏家,有策展人,甚至还有艺术家,身份各异,但最终面临的问题似乎也都大同小异——体制不完善,相关非营利政策的缺失,让这些“大佬们”步履维艰,在夹缝中“生存”,他们如何为自己“造血”?
“既然做一个艺术机构肯定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希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像一包火柴一样烧着了,烧得最亮的同时就没了,走向黑暗。那是没有必要的,不管对于大的环境、对于艺术、对于个人来说都不是好事情。”蜂巢艺术中心的馆长夏季风说到。
从伊比利亚到蜂巢艺术中心,夏季风5年的馆长之路并不一帆风顺,甚至从去年开始一直陷入“麻烦”之中。从《独立评论》杂志因遭遇审查而停刊,到陷入“被倒闭”以及“洗钱门”的谣言争议中,夏季风最终对艺术中心进入“改造”阶段,并最终宣布“重生”的艺术中心正式向商业画廊转变,重新起航的“蜂巢”计划在2013年推出三十几个展览,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管是一个艺术机构,还是藏家、艺术家变得越来越清晰。现在中国的二级市场已经做到可以和西方重要拍卖行抗衡,同时处在一个对抗竞争这么一个模式里边,当代艺术为什么不能这样呢?从业这么多年来我们见到的东西很多,‘非营利’也基本上可以看明白好处在哪里,坏处在哪里,商业的好处在哪里,坏处在哪里,我们都做了一个评估、综合,并不是脑袋一拍就转型的。”
同样打“持久战”的还有草场地的站台中国。孙宁认为,不管是作为画廊还是艺术家,甚至整个当代艺术行业,都应该考虑的不单单是眼前的在做什么或者怎么做,而是要考虑到整体未来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怎么样。
除了坚守北京的阵地之外,站台还在去年进军香港,设立了新的项目空间。“我们去香港不是说去做一个所谓市场上的布局,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不想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画廊。我们更多的想法是在未来,这么多年来,是跟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一起合作和成长起来的,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和艺术家身上的能量、闪光点,有缘分能够在国际上看到国外当代艺术的状况。”孙宁在一次接受雅昌艺术网时说到。在孙宁看来,香港有很多画廊,但比较缺少的是有真正在介绍国内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坚力量的艺术家。“我们出去在香港也不是说只是作为一个画廊销售作品,更多的和当初在798一样是一个窗口,是一个项目空间,是一个办公室,是一个能够交流的空间。我们想通过那样一个空间和平台产生对话,用这种方式推介我们信的东西。因为香港未来会是亚洲的当代艺术市场中心,以香港为点是以四两拨千斤的一步棋,在那儿不用费很大的劲全世界各地的走,也会有很多人看到。”
(责任编辑:董晓帅)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