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持续的改变
2013-04-11 10:46:27
当人们提到“改变”的时候,想到的会是什么?是彻头彻尾的颠覆,还是固执己见的粉饰?是人生不可重复的逆转,还是适者生存的妥协?不管人们想到的是什么,“改变”自身带来的变动和震荡是不可回避的,这种动荡感或许是短暂的,但也可能伴随接下来的各个阶段。在传统认知中,很难将“改变”与“可持续”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前者的不稳定性与后者的一致性看似互不兼容,甚至针锋相对,但在事实上,这两个概念是彼此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可持续”的一致性只有在符合时代、社会的渐变条件时才能发挥最大的功用;“改变”的变动性只有在以“可持续性”为前提和目的条件下才能真正的发挥监督、警醒、促进的作用。
2012年8月15日,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联合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共同举办“改变的力量!美学与可持续的探索”展览,试图从能源、生物资源、社会资源等多个层面提供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内涵,并通过文化、艺术、科学等手段使大众可以直观地体验“可持续”的概念,思考在当下这一变动的社会中,人们应如何应对各种危机,如何利用“改变的力量”实现长期的、富有建设性的可持续性生活。
“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区域共同面对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和区域的立场上看,“可持续”不仅是增强实力的重要措施,同时“可持续”的关注焦点也反映出国家或地区的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个体层面上,“可持续”不仅关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需要依靠个体的力量进行推行和实践,因此,无论是科学界,还是文化、教育、艺术领域都对“可持续”保持密切的关注,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配合、干预各项“可持续”措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活动与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区别于以往创作的独立性,在关于可持续、环境、能源、资源、城市生活等话题上,更多的艺术家选择了与社区、地区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创作。除了改变创作的方式,在创作目的上,艺术家个性化的私密表达也逐渐被集体成员的共同诉求取代,并用温和的话语方式消解尖锐的冲突。约瑟夫·博伊斯的作品《7000 棵橡树》可谓是这种双重转向的经典之作,大地艺术代表人物罗伯特·史密斯的《螺旋防波堤》也反映出艺术家在社会问题山的某种自觉性和敏锐性。
相较于前辈艺术家,当代艺术家关注的问题更加具体化和生活化,他们通常会选择用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呈现已经发生的或已经造成一定影响和伤害的事件,用最朴实和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沉思与反省,同时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例如艺术家拉维·阿加瓦尔的作品《你可曾见过河畔的花》、詹尼弗·阿罗拉与吉勒莫·卡萨迪利亚的影像作品《在议》、柯内莉亚·黑塞-霍内格的作品《半翅目—变异世界的图像》、伦佐·马滕斯的影像作品《插曲三·享受贫困》等都表达了艺术家对现实和事实的哀悼与反思,这些真实存在的事实为“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艺术家创造性的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勾画蓝图,作品不仅具有创造性还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类作品可以归为艺术家利用个体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利用个人力量改变现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项目计划《小太阳》为新能源的利用与发展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克里斯蒂安·库茨设计的《风力?简单!》与《脚踏动力洗衣机》同样涉及能源的使用和分配问题;而松坂爱友美的《我的循环》则对人们未来可能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探讨。
尽管当代艺术家的态度变得温和,但这并不代表艺术家主动去除了自身的反叛性与前卫性。从展览中可以看到,艺术家的创作更多的由“表现”转为“记录”,记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不以结果为导向的漫长进程,它表面上似乎不带有任何主观的情绪和判断,但在其内部,它的每一步发展和每一种变化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时刻提醒人们回想创作的初衷,并对比过去、当下与未来。
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云上的日子》中曾讲过一个“等待灵魂”的故事,当下的社会就像一台不分昼夜运转的巨大机器,仿佛故事中连夜赶路的印第安人,而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是否能够意识到如果我们走的太快,我们的灵魂将会跟不上我们的步伐,从而使每个人变成“行尸走肉”。有时当我们按照所谓持续的状态一直向前时,应该多回头看看方向是否正确。改变与可持续从来都不是相悖的概念,改变是为了更好的持续。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