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说“画风”
2013-03-25 16:01:10
几位画友聚在一起谈谈画展,或者自己画几笔谈谈作画的体会,再或者看到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议论的中心免不了要讲到画风。绘画风格本来就追求独特,每位画家对自己的画风都自有一套理论和观点。
北宋的范宽、关仝、张泽端与南宋的李唐、马远、夏圭等,他们的画称为宫廷画;而王维、苏轼、米芾等以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画风,在当时画坛上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到清代“四王”画风一统天下时,则出了“扬州八怪”和“四僧”的创新画风。自此画坛上关于画风与流派、传统与创新的论述逐渐多了起来,时至今日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究竟如何形成个性化风格?画家们为此而绞尽脑汁,并纷纷努力探索,试图走出自己的路。苏东坡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近期看了不少画展,颇多感触。其中有一个华东地区美术院校教师(教授)美术作品的交流展。每位作者在自己的作品前有一段自述,多数画家肯定自己的画风,而且认为自己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创新。
展出的作品初看大多以传统画法为主,但细看又融入了新时代的气息、赋予了新时代的审美。我认为这种探索是可喜的。譬如郑板桥、石涛和李可染、陆俨少的画风,就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成功典范。画风的创新不应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画家也不一定要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圣人。
当今文化大繁荣,画坛亦求新、求奇、求时尚。有人说是鱼目混珠,也有人说是大浪淘沙。
一种现象:认为笔墨已经过时,不必拘泥于章法,夺人眼球才是第一位;第二种现象:认为传承须有序,不要盲目越雷池,仔细揣摩古画、研究传统最重要;第三种现象:坚决不否定自己,相信重复画类似题材,天长日久,终会水到渠成,一鸣惊人;第四种现象:画不下去求变,墨不成水帮忙,水不成墨帮忙,再不然加点色彩,也能达到变化无穷;第五种现象:翻遍秦砖汉瓦、剪纸年画、泥塑皮影⋯⋯有时确能寻找到些许灵感,搞出点成功的小品;第六种现象:以西画的明暗、色彩、色调、透视与中国画的水墨、线条、构图等元素相结合,在人物画和山水画领域寻找深度与广度的突破,成功的范例也很多。另外还有借助照相机和投影机来作画的、靠高科技和数码技术来创作的,这算不算一种画风,尚不得而之,有待历史来检验。
总之,笔者以为画风是一位画家独到的绘画语言,是画家通过自己的学识素养积累,将对客观世界认知的一种心灵感应,用自己特有的绘画方式表达出来,才有可能形成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唐代画家张璪有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我认为不必为创新而创新,还是先创作出首先能感动自己的绘画作品,才有希望创作出能感动别人的作品,也只有能打动人的作品,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让我们以王国维的话互勉:“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责任编辑:李娟)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