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里尽朝晖 Prosper Scene in Flowery Land of Hunan
2013-03-20 14:16:00
工业遗产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它们大部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社会价值,但随着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留下了很多废弃的旧厂房、机器和空置的工矿。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湖南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近几年来,政府逐渐意识到保护工业遗产对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一些城市中开始出现由废弃的工厂、机器、铁路、矿区等改造而成的市民广场和公园。为了解湖南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具体情况,笔者来到了省会长沙、工业城市株洲以及矿业发达的郴州进行了现场考察。
株洲火车头广场
2007年,湖南进行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沿江防洪景观道路项目,其中株洲在湘江两岸打造了十处景观,形成了30多公里长的沿江风光带。位于株洲第一大桥桥西处的 “火车头精神”广场是风光带的核心景观。广场于2011年5月1日正式向市民开放,其名称来自2009年7月株洲举办的一次城市精神讨论活动。当时征集到1000多条株洲精神表述语,市民通过信函、网络和短信等方式选出了“火车头精神”作为株洲的城市精神,人们认为火车头精神是株洲城市精神的象征,既体现出了产业优势,又反映出了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从沿江大道走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辆停在铁轨上的黑色蒸汽机车,车身上写着的“上游1469”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机车旁有一个正在检修火车头的工人雕塑,车头面向新建成的拱门造型的桥头堡,让人联想到轰鸣的蒸汽火车驶入拱门的情景。从陈列蒸汽车头的平台上可以远眺江景,往下走则是一个开阔的下沉式亲水广场,停放着一辆1996年生产的“韶山四号”火车头和一辆仿“蓝箭号”动车组机车。株洲人对火车有着独特的情感,因为其城市建立、发展与火车有着深厚的渊源。株洲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于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上,1951年,基于株洲的铁路枢纽位置,中央政府决定在此建市。1958年,这里因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而被誉为“电力机车的摇篮”。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这里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发和制造基地,生产出时速240公里的韶山8号机车、时速305公里的“蓝箭”动力火车等机车,创造了中国铁路最高速度,所以株洲被称为是“火车拖来的城市”。火车头成为广场上的主要景观,但围绕不同时代生产的火车头,设计了不同的景观,如退役的韶山4号火车头停放在老株洲火车站旁,除了“株洲站”站牌前一组父亲带着女儿候车的雕塑外,站台和候车椅都是按照原貌建的,此情此景,勾起了人们的历史记忆。江边的“蓝箭号”动车组机车位于广场的中心位置,非常吸引眼球。虽然它只是一个模型,暂时不能进入,但却专门为它搭建了一个平台,这应该是为了方便人们进入内部参观而设的。据说以后车厢内将开设一个咖啡吧,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
下沉广场的西面是“铁路史韵”的文化墙,以版画的形式展示了世界、中国以及株洲火车发展的历史。广场上还有几处小品,其中一处是用石头做成的诗集,上面刻着余光中的《乡愁》。在广场上放这么一首诗还算在情理之中,因为人们总喜欢把火车与乡愁联系在一起,但文化墙附近放置的两座摄影者雕塑好像与火车广场并没有什么联系,显得有些多余。除了景观,广场内还有灯光球场、座椅和直饮水等公共设施,可以满足人们的运动、休息和饮水的需求。从广场上再往下是一处亲水浅滩,在这里散步、嬉戏或休息,好不惬意。也许是受不了炎炎烈日,8月正午的广场空无一人,但是到了傍晚,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灯火辉煌、人山人海,可以看出,广场深受市民的喜爱。
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产业升级,工业重心不断转移,退役的机器、铁路渐渐被废弃、被拆除,正在城市的空间里悄然消失。虽然广场的火车停止了奔跑,但它们却没有沦为废铁,它们再一次被利用起来,变成了湘江边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它更是一个露天的城市火车历史博物馆,向往来于此的人们展示着株洲的工业文化与历史。
长沙火车南站文化广场
在长沙湘江大道猴子石大桥东侧的南郊公园附近,有一个在停运的火车站基础上建成的文化广场。广场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记录着火车南站的历史。这里曾是长沙重要的货运中心——火车南站。它于1934年建成,由于临近湘江,货物一下火车便能直接被运进码头,所以这里曾是湖南货物水陆联运的枢纽站。南站运输最多的是煤炭,长沙所有的生产、生活用煤几乎都是从这里被输送到各个企业和千家万户的,但煤炭运输过程中散落的大量灰尘也影响了周围环境。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原来位于边缘地带的长沙南站如今已处于中心城区中,不得不整体搬迁到更远的城外。2007年7月,长沙火车南站停运,此后,它的遗迹被保留下来,扩建成一个休闲广场,这里修旧如旧,形成了一处怀旧的文化场所。广场于2009年5月1日向市民开放,原来破旧、肮脏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原来的铁轨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从广场入口处一直向西延伸至远方。为了恢复老火车站的原貌,在铁轨旁按原样修建了“老站台”,并设置了木质信号灯。由于没有太多的人造景观,只是保留了原有的遗迹,广场显得非常空旷,除了东侧“来去匆匆”的雕塑作品和一些座椅、路灯、饮用水装置等公共设施外,看上去就是原来火车站的样子,只是没有了忙碌的运输场景。中心是一个下沉式的草坪,可供人们进行各种活动,草坪的边缘设置了台阶式木质座椅,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地方。广场南端曾是建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长沙市物资储运公司仓库。如今废弃了的老厂房也被保留下来,与仓库内的铁轨上停放的绿皮老火车一起,形成了旧景,承载着老火车南站的历史与记忆。绿皮老火车是唐山机车车辆厂于1975年制造的最后一批蒸汽火车头,很有纪念价值。遗憾的是,火车和厂房已被蓝色的围栏围得严严实实,上面还写着“内有狼狗,不得入内,后果自负”的字样,所以不能走进一探究竟。这样,广场上仅剩下雕塑、铁轨和站台的景观了,略显冷清。2009年10月曾有新闻报道称,广场上的景观被人为破坏,火车车厢门被撬开,里面扔满烟头,火车的铁皮也锈迹斑斑,碰一下就会掉下一大块。也许,这里仍在维修中。正准备离开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来拍写真的摄影师,他想以这里的怀旧场景作为背景,没想到重要的景观都被围了起来。整个下午,广场上只有零星的几个人过来拍照。建成不到两年的广场,现场就已经如此荒凉。这些凝固了73年历史的遗迹,如果只是被封存起来,那么就失去了意义,只能成为广场“怀旧”的一个噱头而已。
广场往南走500米,是与火车南站联系紧密的货运码头“八道码头”的遗址,如今也改造成了景观。八道码头建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煤炭从火车南站转到水陆运输的中转枢纽。为保留这一工业遗迹,长沙在修建湘江大桥南段时架设了一座长约300米的高架桥,保留了码头、卸煤的漏斗和运煤的栈道等遗迹,并用碎石、枕木、钢架等材料在码头的原坑道上搭建了一条通道,人们可以通过通道和楼梯下到基坑内,近距离感受当年的工作场景。此外,这里开阔的视野,也能远眺橘子洲和岳麓山的景观。
宝山国家矿山公园
近年来,矿业城市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矿产资源枯竭也是矿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问题。郴州市桂阳县是湖南的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丰富,铅、锌、铜、锡的储量居全国首列。位于桂阳西南部的宝山矿区1966年10月成立,1974年正式投入生产,以露天开采铜钼矿为主。1995年,露天开采的铜钼矿因开采深度加大而停止。据了解,在数十年的开采中,位于海拔290米、330米、365米的三个矿井由于提炼技术限制而暂停开采,只作生产运输和通风通道。2007年12月,当地政府和新成立的湖南宝山有色金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宝山矿业公司)决定对废弃的矿井进行保护和开发再利用,建设一个以工矿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矿山公园。2010年5月宝山矿山公园已申请成为国家级矿山公园。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2013年建成开园。
矿业的发展必然对当地环境带来破坏,导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为恢复自然生态,当地政府强制关闭了多家非法开采的矿井,宝山矿业公司也投资了数百万来植树造林,治理环境。原本裸露、贫瘠的土坡如今已经披上了绿衣,走在矿山公园中,没有飞扬的尘土,也很少看到光秃秃的山头,感觉像漫步在风景区一般。
290、330、365矿井是公园的核心景观。因为宝山盛产的铜、锡是古代铸造钱币的主要原料,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历朝历代重要的官家炼银、冶铸之地。在290矿井中,发现了唐、宋、明、清等时代的采矿遗址,包括古代采矿的古窿洞和古代采矿工具,如背篓、灯具、铁锤、钢钎、木制溜槽等。虽然保存完好,但为了使年代久远的珍贵遗迹得到保护,这些古代遗迹不对公众开放,仅供专家考察。在当地的地质结构和温度、湿度影响下,井下形成了钟乳石、冰晶针、方解石、铜绿结晶物等自然地质景观。
井下巷道是公园内重要的景观。宝山矿区的开采方式是以竖井为中心,垂直往下挖掘通道,平均每40米为一个采场和通道,这样就在地下形成了2米高的纵横交错、多层重叠的井下巷道。这些巷道在水平上相互交错,并通过天井连接成一个立体的“迷宫”,而巷道中因生产过程如探矿、开采、运输、通风和回填,形成的各种功能的采场和巷道如充填采场、作业采场、探矿井、人行井、溜矿井等,也使我对采矿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330矿井入口和旁边废弃的堆场被利用起来,改造成公园的入口,人们可以乘坐矿山车沿着330矿井的地下窿洞穿越365矿井。365矿井是一个废弃的露天采矿场,1966年开采,1995年闭坑,经过30年的开采,形成了一个巨型坑洞。坑洞四周因开采形成了层叠的奇特地形,是现代工业遗留下来的壮丽景观。从365井口可以沿着露天采场的巨型台阶步行而上,想象当年这里千人采矿的盛景。也可以绕着山路步行,欣赏自然景观和体验历史文化。公园东部有一处名为“烹采园”(烹采,即矿产的开采冶炼)的观景平台,是整个桂阳的制高点,视野开阔,可远眺桂阳县城全景。紧挨着观景平台的是“子龙训练营”,宝山传说曾是三国赵云计取桂阳的屯兵之处,所以将此处改造为一个参与式的体验历史文化的平台,建造起三国时期的古城墙、屯兵营等逼真再现历史场景的景观。露天采矿场顶部附近是仍在生产的竖井。因为这里是整个矿区主要的生产和运输区域,所以游客是不能下井参观的,但在公园未来的规划中将竖井也列为入了景观规划中。通过安全教育后,我有幸乘坐电梯下到了海拔50米的井下参观,体验矿工的真实生活。由于铅锌矿的开采现场几乎没有污染,矿井下的环境出乎想象的干净,既没有粉尘也不会出现塌陷。生产都是现代化的,装满矿石的小车沿着轨道驶出,通过竖井主罐笼运送到地面,再通过地面的环形运输轨道将采出的矿石运送到选矿厂进行加工。竖井西北面空旷的地方还将建造一个矿山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矿业科普教育基地。
宝山矿山公园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将工矿旅游和工业生产结合起来。这个创意让每一处遗迹、每一台生产中的机器,每一根运输的管道都成为人们参与体验的载体。在园区西南部的选矿厂内,设置了生产区域参观通道,人们可以近距离地观看采矿、运输、粉碎和选矿和冶炼等生产流程。废弃的仓库旧址也被保留下来,附近将建设一个运动休闲中心,保留原有的游泳池并新建运动场,篮球场和网球场。公园南端是矿工家属区。这里建筑排列整齐有序,体现了工业建筑的特色,但因建设年代较早,设施不完善,还有一些乱搭乱建的房屋,所以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将对这里建筑进行整体改造,恢复植被,完善基础设施,并将部分建筑改建为接待游客参观和居住的宾馆。人们可以近距离地体验矿工的生活。
对于矿山企业来说,资源的枯竭是发展的瓶颈。建设矿山公园,发展工矿旅游,不失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于产业的转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资源枯竭的矿井进行保护和再利用,不仅使这里的工业遗迹和历史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矿业文化和景观。此外,矿区的生态、就业等社会问题也迎刃而解,逐渐恢复起来的自然生态环境赋予了矿区新的生命力,而公园所提供的新的就业机会,给矿工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以上介绍的是湖南对制造业、运输业及采矿业等领域工业遗产改造和利用方面较为典型的案例。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湖南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一种思路,即将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放入城市规划中。几个城市都结合自己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点,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合理地利用工业遗产,因地制宜,塑造出独具文化魅力的公共空间。而就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而言,这些休闲广场或主题性公园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以保护为前提,没有选择拆掉重建,而是尽量保留或恢复原貌,并在部分空间中点缀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或设置一些可供公众参与的互动娱乐设施和项目。
(责任编辑:李娟)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