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本及甲骨的传拓

2013-03-18 11:33:19 作者:袁玉红

  

  编者按:二○一二年四月二十日『世界读书日』之际,中国国家图书馆精选馆藏甲骨六十三件,在稽古厅展厅举办『殷契重光—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精品展』,其中不少是初次面世的珍品。今选取其中书刻俱佳的甲骨文字,辅以高清墨拓,在本刊首发,以飨读者。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距今约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发现为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清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晚清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肯定了它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轰动了学术界。后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等诸家的先后搜集研究,奠定了今天『甲骨学』的地位。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百年来出土数量已达十五万片,因其所刻多为卜辞,故甲骨文又称贞卜文字。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四千五百余个,已识一千五百余字。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献,分别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有许多流散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的海外遗珍。

  甲骨文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被福山王懿荣等学者识别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整理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甲骨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国家图书馆馆藏弘富,除藏有珍贵的古籍善本外,还收藏大量的甲骨实物及甲骨拓片,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之一,共计收藏三万五千六百五十一片甲骨,多系名家捐赠和从市肆收购而来,这些甲骨主要包括:罗伯昭(沐园)旧藏四百六十五片;『庆云堂』旧藏三百八十二片;孟定生旧藏四百片;张衍旧藏六十九片;徐炳昶旧藏二十四片;曾毅公(喆厂)旧藏三百○二片;郭若愚(智厂)旧藏五百八十七片;黄伯川(通古斋)旧藏三百一十五片;『尊古斋』旧藏七十三片;罗振玉旧藏四百六十一片;胡厚宣旧藏一千九百八十五片;张仁蠡(柳风堂)旧藏二百八十一片;『粹雅堂』旧藏三十三片;刘体智(善斋)旧藏二万八千四百五十片;文化部转来四百四十片;北京图书馆中文采访组购进三片;其它十五片。这些甲骨在未归国家图书馆前,多数都已分别进行过整理、着录,归入国图后,有相当部分又被选入《甲骨文合集》。

  甲骨学初创时期,除郭沫若(鼎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甲骨四堂及王懿荣等学者外,还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被称为『奇人』的刘鹗。为了便于保护甲骨,方便研究,他从收藏的五千多片甲骨中,精选出一千多片刻字较多的珍品,利用传拓技术精心拓印出来,整理成六册。清光绪癸卯九月,也就是一九○三年十月,中国甲骨学史上破天荒的第一部著作《铁云藏龟》出版了,罗振玉为其撰写了序。《铁云藏龟》开创了中国甲骨文字研究成书的先河,可以说是甲骨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国家图书馆现收藏甲骨拓本十六部。全部归属善拓类重点保存。大致情况如下:

  《书契丛编》(333号),刘体智旧藏,鲍鼎释文。刘体智(一八七九至一九六三),字晦之,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人。清四川总督刘秉璋第四子。曾任大清银行安徽督办、中国实业银行董事、上海分行总经理,一九六二年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刘体智生平爱好文物、古籍,所藏以甲骨、青铜器、各种版本和旧抄本闻名于世。室名『远望楼』、『善斋』、『小校金阁。』着有《小校金阁金石拓本》、《善斋吉金图录》、《善斋彝器录》等。所藏甲骨以量多、片大、字多着称。这批甲骨共计二万八千四百五十片,分装在一百五十个红木盒中,随此批甲骨一起入藏的还有《书契丛编》。《书契丛编》收集了此批二万八千四百五十片甲骨的拓片,共十八卷,分订为十八册,扉页墨书『善斋所拓甲骨十八卷』,每卷左侧均有传拓顺序号标注及页数。这十八册甲骨拓本每册的编号顺序均与红木盒中的甲骨编号顺序基本一致,每册拓本后面附有每片甲骨的简单释文。由此可见,刘体智对这批甲骨及拓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此批甲骨一九五八年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拨交给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其中,善斋2号(北图5405号),是一块内容为卜雨,完整的牛肩胛骨。骨片有卜辞二十四段,正反面共刻二百一十八字,其中正面一百九十六字,反面二十二字;有长凿、圆钻五十一个,骨长43.5cm,宽24cm,是目前出土甲骨中,字数最多、尺寸最大、骨形最为完整的一块。陈梦家、罗福颐、罗福葆三位先生将此批甲骨实物与《书契丛编》拓本逐一进行了核对,核对出有拓片而无甲骨,有甲骨而无拓片,漏拓骨背、骨臼等情况,并书写在《书契丛编》拓本相应的书页书眉上,这对准确计算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数量起了重要作用。刘体智所藏甲骨可谓国内私人收藏甲骨之冠,甲骨数量占馆藏甲骨的四分之三,这批甲骨及拓片在甲骨学研究史上意义非凡。

  《陶斋藏古龟版文字》(319号),卷轴装,四张拓片剜裱分装为二轴。端方旧藏。有王仁俊、冯汝玠、商承祚跋。

  卷一:上有王仁俊题记并钤:『仁俊审定』印,叙述古人以古法灼龟版占卜一事,并列举甲骨文字与铜器铭文在写法上的演变。下有『光绪岁在癸卯月在亥日在丑时在申俊记』落款并仁俊释文及钤『启任』圆形印。从传拓角度看这二张拓片不像是以墨传拓的,更像是用墨腊擦拓而成,用纸也非宣纸。

  卷轴二:二张拓片。篆书首题:『殷墟甲骨』。上有冯汝玠题跋并钤『冯汝玠印』章一方。下有商承祚释文并题记及钤『骛刚』甲骨文印。在冯汝玠跋文中介绍了这两张拓片的递藏沿革。馆藏甲骨拓本中写有确切藏拓年代的不多,这就增加了拓本的文物价值。

  甲骨拓片装裱成卷轴形式实属罕见,随之附名人题跋、释文,这就更加难得一寻。在目前我馆所藏甲骨拓片中极具史料价值。

  《甲骨古陶泉布铜镜集拓》(114号)。拓本为五镶精折装,六册,首册有佚名藏甲骨拓片二十八张。

  《集古遗文》(264号),罗福颐辑。线装本,书套篆书签题:『贞松堂集古遗文』。全书共九册,其中第七、八、九册为甲骨拓本,收甲骨拓片八十六张。

  《甲骨集拓》(303号),佚名辑。六册,毛装本。收甲骨拓片三百九十六张。

  《甲骨拓本》(306号),佚名辑。一册,线装本。收甲骨拓片四十张。

  《甲骨拓本》(307号),佚名辑。梁岩窟旧藏。一册。薛学珍拓并朱文题签:『龟甲文/薛学珍拓赠出/安阳』,封皮右下方钤『梁岩窟印』一方并有墨书『岩窟』。收甲骨拓片九十七张。

  《甲骨拓本》(308号),岩窟旧藏。一册,线装本。签隶书题:『甲骨拓文』,钤『梁岩窟印』一方并有墨书『岩窟』。收甲骨拓片三百八十六张。

  《龟甲文拓》(309号),佚名藏。线装本。三册。收甲骨拓片一百五十张。

  《甲骨拓本》(311号),枝巢辑,线装。封皮有墨书『枝巢评定』四字。粘附在《雪美人(限微韵)》诗集写本上。收甲骨拓片五十六张。

  《墨林藏契小集》(312号),金祖同辑。线装,一册。 封皮有吴征题签:『墨林先生小集』并钤『吴征』印。扉页孔令谷隶书题:『墨林先生藏契小集 』。首题:『墨林先生藏契小集/殷尘辑』。附祖同题『殷契遗珠』及拓片十一张和祖同题记。收甲骨拓片一百四十六张。

  《甲骨文拓本》(317号),徐世襄辑。四册,其中一册为甲骨拓本,线装。墨题:『甲骨文拓本朴园藏』,钤『徐世襄印』『君彦』二方印。甲骨拓本首页钤『希丁手拓』『君彦』『徐世襄』印。收甲骨拓片九张。

  《甲骨文集拓》(327号),北京图书馆藏。十三册,毛装。殷礼在斯堂及通古斋旧藏。收甲骨拓片六百六十七张。

  《殷墟遗文》(331号),庐谢氏藏。八册,线装。谢伯殳辑。每分册首页及尾页均分别钤有『伯殳集古』及『曾藏姚江谢伯殳家』印,收甲骨拓片五百七十六张。

  《甲骨文字集拓》(332号),二册,毛装。施密士藏。一九三○年传拓。收甲骨拓片八十一张。

  《甲骨文拓本》(463号),佚名辑。四册。收甲骨拓片三百零三张。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在我馆金石部工作的刘节先生,就开始利用馆藏甲骨撰写文章,对史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原北京图书馆最早研着甲骨文的学者。四十年代调入北京图书馆金石部的曾毅公先生,一生致力于甲骨的研究,他于三十年代便开始编辑出版甲骨文方面的专着,极具文献资料价值,为我国乃至于世界的甲骨文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甲骨学界的著名学者之一。六十年代以后,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的同仁在徐自强先生领导下,在继续从事甲骨的收集、保管、传拓、使用和阅览的同时,也开展了一些整理、研究工作。撰写了如《骨臼刻辞研究》、《甲骨的钻凿形态与分期断代研究》、《北京图书馆藏甲骨文书籍提要》等论文及学术性著作。

  国家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保护所藏甲骨实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故宫博物院调入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的张广泉老先生开始对其进行系统性的传拓,一式三份,七十年代张先生将甲骨传拓技法传授给贾双喜老师,八十年代贾双喜老师又将此技法教授给我。历经三代人的传承拓制,目前已完成馆藏有字甲骨的传拓,拓片总计十二万六千九百二十二张。

  金石组同仁在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现正积极开展甲骨影像及拓片资源库的建设工作。甲骨影像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改变学者无法接触到甲骨实物、只依据甲骨拓片进行释文、着录这一被沿用多年的研究手段,从而开辟研究甲骨的另一个半体—背面钻凿形态的新领域,更新用拓本(摹本、照片)对甲骨进行缀合的原始方法。甲骨实物、甲骨拓片的影像扫描、甲骨释文及数据制作已全面展开,甲骨影像数据库将陆续在互联网展示,这必将为广大读者利用和研究甲骨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

  一九八六年我来到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工作,主要从事甲骨传拓工作。甲骨传拓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专着和标准,大多都是凭借老先生的丰富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口手相传。因此,甲骨传拓这项专门的传统技法应当加以总结和完善。

  传拓亦称椎拓。就是用纸和墨从铸刻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或图案,它的成品叫作拓本或拓片。这项传拓技术发明于汉代,成长于唐代,极盛于宋、元、明、清。千百年来,人们就是运用这种看似落后的手段,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献史料。因为传拓出来的拓片所反映的是与实物一比一比例的实物原貌,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都墨如点漆,是印刷术和其它高科技技术不能取而代之的。因此,这项传统技术才能一直沿用至今。尽管很多实物早已不复存在,但其文字和图案却通过拓片这种形式流传下来。传拓的范围相当广泛,甲骨传拓即是传拓技法中的一个分支。

  甲骨传拓有别于金石器物传拓。金,一般指青铜器皿。铜器造型各异,变化多端,在上纸和传拓时更需要有娴熟的传拓技法,有些还要分段逐行进行。石,就是刻石,字迹较铜器和甲骨来讲要大,笔划粗,字口深,只要掌握传拓要领,一般都可以完成。由于介质的不同,甲骨传拓在传拓技法上较金石更有一定的难度。

  甲骨传拓是一项专门的技术,是我国特有的用传统的拓印形式复制篆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的一种复制方法。经过这一专门技术传拓出来的甲骨拓片,无论是对甲骨卜辞的研究,还是对甲骨实物的珍藏和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拓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除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外,得心应手的工具必不可少。特别是在甲骨传拓这项工作中,对于这些客观条件的要求尤为重要。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传拓甲骨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以及传拓程序。

  一、传拓甲骨使用的主要工具及材料

  纸:由于甲骨上文字的笔划较细,所以在传拓甲骨时对用纸要求比一般传拓用纸要求要更高,宜选用薄而均匀、洁白且韧性强的纸张,六吉绵连可谓是最佳之选。这种纸是绵连纸中的精品,现较为少见,是传拓纸用纸之上品。

  墨:我们在传拓甲骨时已不沿用前人捣墨的方法,而是选用『一得阁』书画墨汁代用。墨锭最好选用老墨,如没有,也可选用较好的黑色墨锭。由于墨汁中胶性较大,在研墨时需加入适量冷水,然后用墨锭磨之,既省时省力,又能达到墨色柔润的效果。

  砚:砚台在研墨时使用,砚石应石质细腻光润,宜大、宜平,讲究实用,以端、歙砚为上乘。为了不损伤砚台,墨研好后切勿将墨锭留在砚上,墨胶性大会粘在砚上,即伤墨又伤砚。砚不用时要及时洗去积墨败水,最好以清水清洗滞墨。

  白芨:白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中药。把它泡在水里,可以使水具有粘稠性,无色透明。白芨水用于传拓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在甲骨传拓中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白芨最好选用加工成白色薄片的,浸泡后出胶快,可以延长使用时间。浸泡前将白芨放入杯中,清洗干净后加清水浸泡,粘稠度要适中,可以用清水稀释,不宜过浓,以在宣纸上不洇为宜。白芨水不宜久用,时间长了会变质发酵,失去粘性,常温下不宜超过两天。白芨属纯天然植物,不会与任何器物发生化学反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一直沿用至今。

  扑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拓包,是用绸布包裹上棉花,用来扑拓上墨。由于甲骨文字的笔划细、字口浅,在选购拓布时应选用经纬细而匀的绸布,这样拓出的拓片墨色均匀无布纹,效果极佳。在以前的传拓中,扑包中的填充物选用的是干净的旧棉花,其棉质纤维长、弹性好。现在旧棉花已越来越少,我们传拓时取而代之的是晴纶棉,经过实践验证效果不错。另外,传拓中我们还要使用一些脱脂棉,主要用于传拓后拓片和甲骨的擦拭。

  油泥:由于甲骨的特定性,拓前首先需将其用油泥固定置稳,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甲骨。油泥含有凡士林,经久不干,只要保管得当,用白炽灯烤软,能够长期反复使用。

  打刷:传拓甲骨所用打刷一般都是手工特制的,选用粗而硬的人发制成。用于上纸后捶打字口之用。大小与牙刷等同。

  棕刷:一般用于上纸后吸附水分,刷实字口。

  头发刷:用人发制成,用于清洗骨面。

  杯子:用来装清水和白芨水,最好选用带盖的水杯,以防止灰尘及杂物落入杯中,污染白芨水。

  毛笔:用于上纸时蘸白芨水。

  白炽灯:用于烤软油泥。

  薄木板:用于放置油泥固定甲骨。

  薄纸:选用不透油的薄纸,用于放在甲骨下面,防止油泥污染甲骨。

  橡皮筋:用于绑扎扑子,掌握扑子松紧度。

  挡片:也就是所说的云规,将硬纸片随意剪成各种形状,传拓中用来遮挡墨扑,以避免弄脏拓片。

  二、甲骨传拓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工具及材料准备齐全后,下一步将是传拓前准备工作。

  第一步,清洗骨面。清洗前要仔细观察甲骨的骨质状况,视其不同情况进行清洗。如果骨面干净,字口清晰,用脱脂棉团蘸清水轻轻擦拭即可;若骨面和字口沾有泥土,除了用棉团蘸清水擦拭外,还要用头发刷蘸清水顺着文字笔画走势清理字口中的异物,切不可用硬物剔字口。

  第二步,做托。将油泥烤软,以固定甲骨。烤制油泥的温度要适中,温度过高渍出油质过多,容易被甲骨吸收,温度过低,油泥偏硬,做托时必然会用力,用力不当就会伤及甲骨。其软硬度应掌握在揉捏自如为宜。首先根据甲骨大小取适量烤制好的油泥放置在薄木板上,然后将甲骨放置在油泥上。为了更好的保护甲骨,也可以在油泥和甲骨之间垫上一张薄油纸。做托时左手的食指在甲骨的上面,中指在甲骨的上面,拇指在甲骨的下面,右手扶稳甲骨,中指和拇指稍微用力,将油泥轻压到甲骨的下面,然后换右手操作。骨下油泥需填实,传拓时才不至于扑裂骨面。整个做托过程手法要轻,切勿硬压重按,不要弄脏骨面。如油泥过多,可用小刀将多余的油泥依甲骨形状切掉,切不可将刀触及到甲骨。应当注意的是,每片甲骨在做托时的摆放,一定要以文字的端正为标准。

  第三步,泡白芨水。白芨最好选用切成片的白芨放入杯中,用清水洗净白芨后,放适量清水浸泡,以清水没过白芨为宜,浸泡后粘稠度适中即可使用,若粘稠度过浓会使拓片不容易从甲骨上揭取下来,更严重的会导致将骨面粘起,损坏文物;若白芨水过淡,纸张不易与骨面粘牢,传拓时纸很容易与骨面分离,而无法传拓。白芨水的粘稠度应该掌握在上纸时不湮或稍湮即可。白芨水要勤换勤泡,时间长了白芨水会失去粘稠性,降低使用效果。

  第四步,裁纸。裁纸前一定要先选好传拓用的薄绵连纸,纸张一定要洁白、均匀,不掺杂杂质,最好选用薄而净的六吉绵连。根据所要拓制甲骨大小裁纸,以上下留有3cm,左右留有2cm白边为宜,拓纸应竖着用,所裁纸张必须帘纹垂直。

  第五步,研墨。传拓甲骨等小件器物最好选用老墨,也可以在墨汁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墨锭在砚心顺时针方向研磨,不可来回来去无序研磨,这样容易伤墨、出渣,墨渣是传拓中最忌讳的。成墨的浓度以墨锭在砚心研走时留有干痕但又很快消失为宜。研磨时要慢,慢则细。古人论磨墨说:『重按轻推,徐徐盘旋』。研墨时一定要掌握好墨的粘稠度,墨过稠,胶性则大,传拓时极易将拓纸粘起,拓片墨色厚且糨,不润泽;墨淡则拓片易湮墨,墨色灰暗,没有光泽,容易湮脏骨面。所以在研墨时一定要掌握好浓度,以拓片墨色黑亮光润为最佳。传拓所用之墨应随用随研,不要使用宿墨,砚台应在用完后马上清洗干净。

  传拓前的准备工作完毕后,便进入传拓过程。

  第一步,观察。上纸前要仔细观察骨质、骨形,并了解笔画深浅、粗细,由于甲骨年代久远,有些骨质疏松,有些骨版很薄,加之又有钻灼的裂痕,一不留意就会裂成碎片,所以务必小心。

  第二步,上纸。观察好甲骨后,仔细挑选传拓用纸,纸质最好选用薄而均匀、没有杂质及破损、帘纹垂直的为宜。注意选择好纸张的正反面,光滑没有杂质的为正面。把裁好的宣纸正面朝上敷在骨面上,用上水笔蘸适量白芨水自中间向四周轻刷上水,纸面不得起皱褶。如遇到骨质坚硬且骨面光亮的,可先在骨面上刷适量白芨水后再上纸。应注意的是,白芨水切不可过多亦不能过于粘稠。接下来是用打刷在纸面上上、下垂直捶打,用力不要过重,但也不能过轻,重则损伤甲骨,轻则纸不入字口,不能拓出甲骨文的书法效果。手法一定要适中,以纸入字口为宜,切忌反复捶打,纸之四周不能有破损。而后以干宣纸覆盖在捶打过的湿纸上,用棕刷顺序刷于表面,使纸更充分填实字口,在吸附下面宣纸水分的同时,可将打刷敲打时留在纸面上不易察觉的小坑刷平,最后轻轻揭去吸水纸。

  第三步,上墨。待甲骨上的宣纸干湿度达到70%至80%左右,肉眼观察纸色变微白时,就可以上墨了。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住做好的小扑子,用中指顶住,将绸布团好握在掌心。用扑子轻轻蘸少许墨,在砚台无墨处顺着一个方向揉匀,轻拍几下,使墨充分被扑子内的棉花吸收,然后从左至右,自上而下扑拓,注意要一扑子压一扑子顺序扑墨,切不可随意乱扑。上墨时,扑子要跟随着自己的目光。扑打的自如性完全掌握在手腕上,手腕的上下抖动要有弹性,扑墨时不要用力过重,当扑子在接触到纸张的刹那间要旋即腾起,以手腕一起一落抖动扑打,扑打节奏均匀有声为佳。首次扑墨,墨色不宜过深,以淡墨为宜,手法要轻,着色应均匀,不能漏墨,一般扑墨以四、五遍为宜,若墨色不够亦可多扑几遍。扑子每次蘸墨不可太多,吸进的墨应一次用完,不要让扑子存墨,积墨过多时,可稍蘸清水,揉匀后扑墨。墨不可过稠,但也不能过淡。墨稠,容易将纸粘起,传拓出的拓片墨色厚而糨,不润泽,因此,在传拓过程中要适当添加清水;墨淡,拓片则易湮墨,墨色灰暗,没有光泽。墨的合适浓度,以拓片黑亮光润为最佳。遇有凹凸骨面的,凹面应拓为淡如蝉翼之墨色,凸面处应拓如乌金。传拓过程中一定要用挡片进行遮挡,避免扑子扑脏拓片四周,一旦扑脏可用毛笔少蘸清水将脏处湮湿后,再附上干宣纸用棕刷擦拭,反复数次,便可清洗干净。

  第四步,揭纸:待拓好的甲骨拓片墨色微干后,用脱脂棉轻轻擦拭拓片表面后,自下而上慢慢将拓片揭起,揭纸不能过急过快。

  第五步,擦拭拓片。将拓片放置于光滑的板面上,用脱脂棉将拓片四周展平,擦拭平正,切不可擦拭着墨部分,如果对整张拓片进行擦拭,就会把字口擦开,影响书法效果。

  第六步,整理。传拓完毕后,最后一个步骤就是甲骨及甲骨拓片的整理工作了。首先,用脱脂棉蘸清水擦拭骨面,洗去骨面上沾有的白芨、油泥及漏过的墨色,将甲骨放回原匣囊中。接下来便是整理甲骨拓片。我们要求每片甲骨传拓三份,如甲骨背面也刻有文字,同样需要传拓三份,经与原骨核对后,每张拓片上盖印甲骨编号。在拓完的三份拓片中出一份最好的,按甲骨编号做帖本,以便永久庋藏。余者将粘贴成册,以供研究之用。

  经过以上几道严格工序下来,一张完美的甲骨拓片就完成了。

  在传拓甲骨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难题和传拓难度较大的骨块。诸如:骨质表面已脱落的、疏松严重的,在没有加固的情况下,我们就暂时放弃未拓。甲骨断裂的或是部分脱落的,在做托时需倍加小心,上纸前要仔细观察骨面,传拓时手法要轻,尽可能的不再伤及甲骨。再有就是骨块过大的,我馆收藏的最大的一块牛肩胛骨,高43.5cm,宽24cm,正面刻有一百九十六字,背面二十二字,并且有凿五十一个,是馆藏甲骨中文字最多的一块。这块甲骨在传拓时困难就比较多。首先在做托时骨下面油泥一定要充实填满,不得有空处,若留有较大空隙,在传拓时很容易将甲骨扑裂。上纸时字口一定要砸实,扑墨速度要快而均匀,若是慢慢扑拓,纸很容易干起,也不能为了加快传拓速度,急于上墨,拓湮字口,影响传拓质量。这样一块大骨头一天最多只能传拓出两张拓片,其传拓难度可想而知。再有就是带有骨臼的骨块,其形状特别,臼部高高隆起,上纸困难较大。上纸时要顺其臼部隆起的形状,使宣纸随骨型依附于骨面,既不能把纸撑破,又不能让骨面上的纸出现褶皱,即便出现皱纹,也应避开字口,一定不能赶在字口上,否则,拓片拓好后展平时,会出现一字分成两半的现象。如遇到上纸极其困难的骨臼,也可以在拓纸的相应部位打开纸口,待传拓完毕后用纸条接好纸口。所以上纸手法相当重要,一定要掌握好纸的柔韧性,顶端臼部凹陷部位也是一样的,凹处上纸应由中间向四周扩散,尽可能使纸舒展一些,遇有钻凿这样的凹陷情况,应用脱脂棉轻按,使宣纸进入凹陷部位。上墨时一定注意凸起部位墨色宜深重,而凹陷部墨色应逐渐由深到浅,这样拓出的拓片明暗突出,具有立体效果,可以充分反映出实物的原貌。在传拓背面有字并且有钻凿的甲骨时,如果只是按照平面拓法传拓就不能完全反映出钻凿的自然状况,这就要特别注意传拓手法。钻凿是在甲骨上钻出圆圆的浅槽,凿出像枣核样的深槽。在用墨时浅槽部位要用挡片垫着轻轻上墨,只拓出钻的轮廓即可。如果施钻以后又经过烧灼,那么在用墨时不仅要拓出钻的圆形,还要用墨把圆钻拓全,墨色是从周边向圆心逐渐变淡,拓出的圆形圆润而富有立体效果。施凿后像枣核样的深沟,上纸后会隐约呈现出来,在用墨时,同样要用挡片垫着轻轻上墨,与前面不同的是,此时只用扑子的边缘扑墨,拓出深沟的两侧和像枣核一样的双肩的上端和下端,不要拓脏其深沟两侧以内的部分。由于所施钻凿一般都在甲骨的最薄部位,加之又有兆纹,所以在传拓时要倍加小心,手法宁轻勿重。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

  (本文责编:张永强)

(责任编辑:彭亚琪)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