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作家书法
2013-03-11 14:22:41
作家圈里的书法家是很多的。这些作家的书法作品经过中国书法家协会专家评委会的评审认定,其书写者被批准入会,持有的会员证一部分是国字头的,一部分是省市分会的。看趋势,这支作家中的书法家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应该说是好现象,好气象!文人或是作家书法在当今大文化背景下,已日趋形成中国书法的一壁江山。
作家里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有着鲜明的文人特点,不管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带有很浓的文气,这是区别专业书法家显著的地方。文学总是温润着作家所开辟的各个领域各个行当,表现出文学具有极强的渗透功能。
怎么看待作家的书法作品,在书法界已成为当下热论的焦点,专家们普遍认为,作家的书法作品应与其文学作品分而论之,所从事的书法艺术不应被作家的光环所笼罩,或者说不要顺着作家的文学名气,去探寻其书法的讯息。抛开其它艺术才华,就光论其书法,回应是顶呱呱的,是被专家认可的,被大众喜爱的,被社会公认的。书法才华与作家的名分或名望毫无牵连,作品摆在那,一定是名副其实的书法水准,而不是所谓的『名人字』。『名人字』是先有人,后谈字,而地道的书法,是先有字,后见人。当然『人』与『字』也是相互影响互相映衬的。人品好,自然决定着字品,有德有艺,作品才站得住。
回顾历史,不往远说,活跃在文坛的现当代作家,就有很多人可以书写出非常棒的书法作品,其功底深厚,舒缓劲健,力透纸背,完全可与书法家们比肩而论或就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沈从文、老舍、姚雪垠、周而复、孙犁、李准、刘征、赵长青、黎晶等人,都能在文学以外,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书法世界。即使我们以苛刻的传统审美标准来审视他们的书法,也看不出丝毫的懈怠。
让我们欣喜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作家圈里的书法艺术也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
一是作家中的中国书协会员日趋增多。拥有中国书协会员和中国作协会员『双栖会员』身份的作家日趋增多。还有一部分中国作协会员是省市级书法家协会会员;再有就是虽不是哪级书法家协会会员,但一直钟爱书法,至少是书法爱好者。全国各省市级的作家协会会员中,也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同级的书法家协会会员。总之,中国十二大艺术界别中的书法家协会会员,绝对是文学界的作家圈里的一道风景。
二是作家们频频举办书展。近两年作家和作协大兴书法展,一浪高过一浪。去年六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开幕。展览汇聚了王蒙、翟泰丰、马识途、邓友梅、高洪波、陈忠实、张贤亮、贾平凹、莫言、鲁光、王火、关仁山等百余位作家的丹青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家们对历史的深情回眸和对现实的热情礼赞,体现了中国作家的精神风貌。在这样一个大趋势的感召下,作家们受到了极大的感染与激励。目前有作家办个人书法展的,有作家群体办书法展的,有本地作家办书法展的,有跨界作家办书法展的,形式多样,遍地开花,绚烂多彩,搞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还有的作家将书展办到了境外,和境外的汉字书法家共同联姻,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同时弘扬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作家办书法展着实为作家们增添了风采。
三是作家搞书法笔会。这一形式得到了广大作家们的青睐,形式多样,人数不限,少则几位,多则几十位作家,相聚一起,围绕主旋律,展开丰富多彩的笔会活动。立意积极健康向上,充满了爱党爱国的情怀,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书法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书法展,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书法展,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书法展等等。这样的笔会,增进了作家之间的感情,他们一边切磋书法技艺,一边碰撞文学创作的火花,颇有兴致,效果亦佳。
四是作家举办书法作品研讨会。书法界的有关部门或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们通过为作家举办书法作品研讨会这一形式,提高作家书法艺术的技艺。为不断促进作家们的书法创作水平的提升,书法评论界大有担当,把为作家举办书法研讨会作为书法界的一项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作家的书法作品圈点、评论、把脉、评价,这大大为作家们提高书法技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是作家出版书法作品出版物、宣传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作家,除文学出版物外,还出版了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集、宣传折页等。行草隶篆,款式多样,相互赠阅,交流佳作,丰富了作家们的艺术领域,也为中华的书法艺术贡献了作家们宝贵的一笔。
作家爱书法,应该说自打有文字的那天起,就决定了这样一个骨肉关系。作家为什么爱书法?准确说,爱书法的作家们为什么对书法痴迷,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理由: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础的要素所决定的。文学与书法归属于我国一脉相承的文与字所构成的璀璨的『文字文明』,文学与书法同道同源,二者如一奶同胞的姊妹,习文者潜具书法的基因。二是可以光鲜和润泽作家的由内到外的艺术气质与多维形象,使作家的艺术特质之外延更加唯美完善,继而可使作家更加自信和豁达。同时有效提升其艺术美誉,延展艺术领域,灌注艺术实力。三是跨艺术界别有利于吸吮更丰美的艺术营养,还可结交大批书法界的朋友,以文会友,以书会友,使文学与书法撞击出更绚丽的艺术火花。四是实现『以书养文』。即以作家的书法作品补养作家的文学创作。当下这种做法既时尚又颇显效果。作家通常是穷作家,吭哧吭哧写半天,一篇几千字的稿子也不过一、二百块钱。目前我国能靠写作拿到版税的作家,寥寥无几,大多数的出版物不但不挣钱,反而要掏自己的腰包。于是以书法补养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好模式。文学作品越发达,书法作品也越受青睐,可谓水涨船高。随着我国书法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作家们特别是名作家们比较上档次的书法作品能获得较可观的收入,从而达到文学与书法互惠发展的效果。当然大部分作家并不是为了收入,他们有的是陶冶情操,有的是以书法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感,还有很多人心向公益事业,有人有单位求他们的字,他们的心理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分文不取。
作家终归作家,因此作家的书法作品一定带有作家的痕迹。一是文学为主。作家其主业是文学创作,书法艺术毕竟是他们的第二职业,因此所从事的书法许是在一个相对松散的状态下进行的,兴许更多的是为调节情调。二是先入为主。作家如果是先入作协,后入书协,或是先从事文学,之后又研习书法的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一定是放在文学或与文学创作的有关事情上,书法方面自然要比一辈子潜心专心追求书法攀登书法的人要有差距,因为功夫相对投入不够。任何艺术形式所到达的境界都是与所分配的精力成正比的。三是专业程度不够。当然,以书法大师们的水平来要求我们的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显然是一种苛求。但是,作家既然想以书法来表现其风雅、凝重、醇厚,就应该腾出一点时间,花上一些功夫。书法有着自身的艺术规律、价值体系、个性特点,而部分作家的书法从作品的形式、字迹的结构,到笔法、墨法,存在随意性的现象。四是基本功缺乏。缺在有些作家没有抽出大量时间系统临帖,对字迹的形质、神韵不具有理解和把握的能力,仅依靠使用硬笔的书写习惯,借毛笔的功能,拉出没有来历的线条。这样的字,仅仅因为书写者的社会影响,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这不是书法,就是人们常说的『名人字』。五是作品缺乏变化。具体表现书法章法结构呆板、形式雷同,缺乏应有的跌宕起伏。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其中的趣味性。这是由于作家文学修养、人生阅历客观带来的一种艺术情调。
以上谈了一些当前作家书法所表现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共性,不一定准确,甚至相当不准确,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观察,目的是唤起我们作家的书法艺术来得更完美,更具魅力,更无可挑剔。
其实作家书法颇显文人的亮色,作家书法已成为中国书法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有些人就喜欢作家的书法作品,当问他们为什么就喜欢作家的书法作品,他们说的更多的是感觉。感觉作家的书法有作家的味道,有作家的深邃,有作家的灵动。常听周围的朋友说:『看作家的书法不一样,他们个个都是学识五筐,人人一肚子墨水,天南海北无所不知,他们的文学功底都润藏和浸透于汉字的间架结构之中,细腻、委婉、生动、灵性、隽永,每一笔都是一段鲜活的故事,每一章都是一桩深刻的哲理,每一幅都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启示。』这样评价作家们的书法作品,并不过分。作家对于书法的研究,像研究文学一样,多偏重于理性,他们善于钻进事物的深处,于是,从他们的书法作品中,能深刻感受到他们对待书法的别样细腻。
既然作家中的书法家队伍在不断壮大,这支队伍也越来越精锐,那么有关部门就有必要弄清和整合这一资源,以不断发挥其职能。目前还没有人做过精密的统计,作家群体中,到底有多少人成为了书法家,有多少人擅长书法,有多少人像离不开文学创作一样,同样每时每刻也离不开书法创作。这些讯息,这块资源摸清后,有利于我国书法的进一步普及、提升和振兴。
愿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广大作家的参与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书法春天。
(原载二○一二年七月三十日《中国文化报》,刊发时有删节)
(本文责编:朱中原)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