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中人物形象的柔性美
2013-01-09 17:24:33
西方学者把审美对象按不同的特征分为优美和崇高;而中国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比喻二者。优美又称“秀美”,作为美的范畴之一,是与崇高和壮美相对而言的。优美是一种柔性的美,一般具有秀丽、轻盈、柔和、娇小等特征。审美风格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的时代因社会风尚不同而导致审美思潮各异;同时也与艺术家个体偏好相关,形成每个艺术家的审美差异。
每个艺术家都有特定的生活背景,他们的艺术作品亦会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记。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经历了不同的生活境遇,执有不同的政治、哲学、伦理、宗教观念,从而形成不一样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每一时代的艺术都以其特殊的材料和方式记录该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所以,不同时代凸显出来的风格差异,是不同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如古希腊人热爱自由和现世生活,崇尚体育竞技,崇拜健美的人体,因此其人体雕塑表现出一种单纯而静穆的风格,体现出那一时空中的人类对人的肉体和精神和谐发展的追求。
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的时代典型是“阴柔之美”。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魏晋玄学对南朝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以浪迹天涯、归隐山林、蔑视礼教法度、崇尚虚静无为、追求讲玄清谈为时尚。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谈到,南朝士大夫搽粉涂胭脂,香料熏衣,肉柔骨脆;景侯作乱时,他们“着罗绮,抱金玉”,伏床边等死。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中华民族原有的刚强奋勇的精神在南朝衰弱了,艺术作品的风格亦显得阴柔有余而刚健不足。后人们称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和雕刻为“秀骨清象”,形象地概括其清癯、隽秀、飘逸的风格。
诚然,艺术作品具有时代性,但是,艺术家属于社会中的个体成员,他们存在性别、年龄、经历、性格等个人差异,因而艺术创作的题材和语言均呈现明显的个人特征。有的画家喜欢刻画男性,作品呈现强调人物力量的阳刚风格;有的则偏爱描绘女性,作品属于善写人物心理的阴柔风格。在西方美术史中,最典型的体现阳刚风格的代表当属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而体现阴柔风格的代表则有波提切利、格列柯、劳特雷克、席勒、贾克梅蒂等人的作品。
波提切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之一,《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他的代表作。他擅长表现女性题材,以画修长而柔软的形象见长。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核心思想,于是画家把这一时代精神渗入了艺术创作。虽然是描写宗教神话题材和塑造神的形象,但通过将宗教世俗化、将神灵凡人化,画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思想情感,寄托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如波提切利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大都寓含着对现实的惶恐不安。画家在创作《春》时,体弱多病,抱病从命,在这种心境和身体状况下创造的艺术形象自然也就饱含忧郁和哀伤而显得苍白无力了。在《维纳斯的诞生》中,女神的体态显得娇弱无力,好像对迎接她的山林女神和这个世界毫无激情,不屑一顾。这个形象告诉我们,女神是怀着惆怅来到这充满苦难的人间的,这种精神状态正是画家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的态度。《维纳斯的诞生》还有另一层涵义:当时在佛罗伦萨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认为美是不可能逐步完善或从非美中产生,美只能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即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波提切利用维纳斯的形象来解释这种美学观念,因为维纳斯一生下来就是十全十美的少女,既无童年也不会衰老,永葆美丽青春。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中的维纳斯造型很明显是受古希腊雕刻中维纳斯形象的影响,但是缺少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
在文艺复兴时期,生于希腊的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可谓风格独特。多种因素的作用构成了格列柯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对作品中的人物都竭力夸张。据说他对人体解剖学很有研究,可是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体总是拉得很长,根本不符合人体的解剖结构,从他画中的艺术形象看,他似乎患有错视症,因为他把所有人物都画得拉长和变形,人物形象都是被任意扭曲的,显得畸形。至于人物的面容,清瘦而有一双忧郁冷漠的大眼睛,表情阴沉得令人望而生畏;弯弯曲曲的衣褶令人产生不安的视觉感受;画面上充满了心神不宁的闪亮色彩;构图上几乎找不到一般画面常见的视点、视平线和任何透视线;这一切使人分不清画面所描绘的是人间还是天上,只看到画中聚着一群细长的人各自独立而互不交流。但是他的画无论是形象还是环境又使人感到是真实的。可以说他的画既有中世纪拜占庭艺术的神秘性,又有人文主义的倾向,可以看成是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艺术。格列柯的创作中常见的变形与激情,是他古怪、孤僻、狂放、易怒的心境写照。他的作品像一面多棱镜,曲折地反映出16世纪下半叶动荡的西班牙社会和没落贵族的精神危机。
埃贡•席勒以及贾克梅蒂是现代画家。席勒是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他的艺术不仅受到凡•高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佛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他毫无保留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表现出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之中,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心灵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他除了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夸张刻画外,还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席勒在画作中赤裸裸地呈现自我,从他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以各种神经质、癫狂、变态的姿势和动作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画家毫不顾忌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不受拘束、不加思索地闯入伦理的禁区,表现着人类的本原形态。
贾克梅蒂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雕塑大师, 然而,这位瑞士艺术家最著名的还是二战以后创作的那些站立着“细长”人物的作品。有人形容贾克梅蒂的艺术,是“干裂秋风”式的,人浓缩了、拉长了,然而却能真切地再现出我们从远处瞥见某个人时感知到的那种留在空间里的整体印象。
综上所述,虽然不同时期的画家表现的内在精神不同,但是他们的造型语言有共通之处,那就是画面上的人物造型通过变形、拉长的夸张处理,在视觉上造成病态、柔弱、苍白、神经质的感觉。这种不同时代的造型风格在体现不同时代的画家对自身、对社会的思考。特别是现代画家受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他们的造型语言更加夸张,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更加强烈。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席勒和贾克梅蒂的作品中体会到那种瘦之极致的境界。
瘦之极致的人物形象当然只能在艺术作品中出现,我们对此冠以“病态美”。“病态美”是贬义还是褒义?人们自有论断。想当年,古代国人陈洪绶和崔子忠一反明朝中后期流于柔靡、弱不禁风的人物画,提出“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创作原则,开辟出一条新的艺术道路。现代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的最后一章里说到中国文人的审美观,他认为其中有四个层次,呈金字塔形状:最底层叫艳俗,“像张艺谋拍摄的《英雄》、冯小刚拍摄的《夜宴》、农村的大花布床单、流行歌曲,都是艳俗”。第二层是含蓄,像唐诗宋词就是典型的代表。第三层叫矫情,“比如典型的毕加索画作,有时很难看懂。据说英国女王都说:‘我实在看不出来,他画的人脸到底朝哪边?’”。最高层次的是病态。比如清代以前被国人视作很美的女性缠足,《闲情偶寄》还有专门教人怎样去欣赏的篇章;像《红楼梦》里的男人都具有女性美,而女人却具有病态美;像观赏动物金鱼,原来是一种病态的畸形;像盆景里的干枝梅花,称为病梅,古代文人最是欣赏;像家具里的瘿木,“纹理都不是常态,而是病态的。‘瘿’字就是个病字边。所有人都认为,家具中如果有一块瘿,就不得了”。毫无疑问,马先生对“病态美”所持的态度是肯定的。
在现代生活中,瘦之极致的“病态美”影响了一代爱美女士,不少都市女性奉行以瘦为美。为了使得自己身材苗条,她们不惜以损害健康为手段,为此国际组织不得不规定模特的最低体重。而作为艺术创作,描绘这些瘦美人,在追求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它也是对现代生活一个侧面的反映。
(张国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田连波《美学原理新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2. 皮道坚、邵宏等编著《中外美术简史》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北京:中华书局,2008。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