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水彩画
2013-01-08 10:55:21
一、水彩画艺术的“写意性”在中国的历史探源
水彩画艺术作为一种舶来品传入我国,仅百余年历史,经历了从传入、成长、发展、革新等几个时期,水彩画艺术家也在借鉴、融合以及不断的反思和实践中推动了这门艺术的发展。水彩画的兴起、发展、成熟在西欧,但在中国扎根绽放,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中国的水彩画家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审美精神作为建立中国水彩画艺术体系的基础,推进了水彩艺术在中国的特色艺术语言的建立,成为中国美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传入之初,我国水彩艺术家就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在欧美已经发展得很完备的绘画门类,创作了大量的水彩作品,并探讨其技法问题。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时的艺术家基本是承袭英国水彩画的理性风格,始终没有跳出外国水彩的圈圈。想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沿袭西方水彩面貌的举动,犹如“无源之水”,终将因停滞不前而枯竭。所以,水彩画艺术要在中国扎根,它就必须与本国的文化背景和本国人相一致的生活观念、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相统一。
也应该看到,我国水彩画的先驱们曾提出,水彩艺术应以中国画的方式为主导。其主要含义就是将传统中国画审美情趣带入水彩艺术,使西方的水彩具有东方的审美价值,重视对“写意性”的追求,反映现时代的文化生活,具备中华民族艺术的美学思想。这些努力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观念对水彩艺术的影响及其特征
在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意”是审美情趣的精神所在,无论是“观象悟道”的造型意识,还是“随类赋彩”的色彩观念,无不体现中国绘画的精髓。这种对“意念”的表现不仅仅存在于绘画领域,而且也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画特殊的审美艺术观。水彩在中国,它的这些功能同样不可或缺,它运用西方的画理,为中国人所用转而抒发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和观念,这当中自然要糅合进中国的文化观念。而“写意性”这样的传统艺术思维,率先影响了在中国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水彩艺术家们的创作取向。在传统绘画理论中,“气”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理论范畴,追求气韵的生动这一审美取向就与西方美术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色。西方的绘画也讲求生动,也有意笔的表现,但还不能达到形而上的精神层面。
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与水彩艺术原本所代表的理论还是两个体系,不能完全通用,但对中国水彩产生影响也就有其必然性了。也正是这种影响,使得中国水彩有了不同于西方的面貌,有了中国的本土化特征。传统绘画的“写意性”与“气韵”同生,有气韵就有画意,画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境界。画家感悟所要表现的对象之内在生命力,气质、精神风韵、情感意态,并要具有对所表现物象的真情实感,以及对客观物象加以奇思妙想之自我审美情趣的再创造,经过画家自身的陶冶、熔炼,而后借助笔墨构图来表现出这一艺术的整体效果、精神气质,气韵自在其中。
三、“写意性”在水彩艺术中的表现及实现的可能
水彩与其本体语言特征,和中国传统绘画技巧层面的相似性,二者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也让传统绘画的精髓在水彩艺术当中的表达成为一种可能。不但如此,前者和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水墨关系也有相似的趣味性。水彩画所追求的水色淋漓、飘逸空灵、浑然一体的意境,与中国画所追求的写意性的艺术境界相似,也使得它更接近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而易被我们所接受和认同。
水彩画充满着一股清新灵秀的气息,具备优雅的格调,使画面带着中国画的意境之韵。画面中水的渗化、流动的性质,以及随机变化的笔触,充分显示了“水”和“彩”这种媒材在“写意性”方面的卓著表现,使水彩艺术向中国传统的借鉴成为一种可能。
水彩画与中国画在自身传统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它追求挥洒淋漓的自然韵味,完全符合中国人传统作画的习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要。
色彩的写意——“随类赋彩”,贵在有情有意,以色彩来传神抒情,情感是核心,无情便无“意”。主观的情的表现,使景中含情、情中存景,情景达到水乳交融、和谐统一,获得一般抒情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奔放酣畅、洒脱明丽,这就是以形写神的色彩“写意”。水彩用笔的技巧,也能产生出不同的画面节奏感,追求笔触的“写意”性。面对自然景物的色彩,画家能否轻松、自然地表现出心灵的意境,体现隐喻,用有限之笔墨,“写”不尽之情“意”,亦是内功力的体现。具备这深层的能力,利用色调的象征意义,理解和运用传统中的“随类赋彩”的精神内涵和表现方式,是水彩画色彩“写意性”的关键。崇尚“写意”,善于在画面的“无”处下功夫,以引向深远,从而大大地扩展画面空间,以此去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就水彩风景画而言,完全可以从中国山水“写意”画中汲取营养,灵活进行创作。从民族性格上来讲,水彩的这些艺术特点也恰巧符合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先天优势,顺应自身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水彩的材料特性,合理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那么,我国的水彩艺术必将取得另外一番伟大成就。
四、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的借鉴在水彩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水彩画与当今现实时尚的交流、学习固然是重要的,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不失去自我面貌,也是重要的。在这种前提要求下,我们才有了“民族性”、“民族风”的提倡。要深入探讨、研究,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涵,将传统绘画“写意性”的认识和精神内涵在创作中做恰当的运用,使其指引水彩艺术创作不断走向深入。
借鉴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水彩作为外来艺术也必须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艺术相承接,中西结合是符合水彩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的。发挥传统绘画的“写意性”精髓,为现代水彩艺术所用,水彩画创作才更灵活、更有包涵性、更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刘炯)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