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2小组:我们是一个松散的艺术团体

2012-12-21 16:50:55艺术银行

 N12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温凌、宋琨、徐华翎(上)、申亮(下)、仇晓飞、胡晓媛、王颉、马延红(下)、杨静、郝强、王光乐

  在2003年之时的中国艺术界,艺术市场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新鲜事物,年轻艺术家们的展览机会少之又少,思维活跃的王光乐、宋琨、仇晓飞、胡晓媛四人在灵机一动下,将身边志气相投的朋友集合到了一起,决定成立小组实现彼此办展的愿望,这就形成了N12的雏形。

  “我们从中央美院毕业的12个人,在为生存奔波之余,尝试着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自己。2003年2月凑在一起决定要做这样一个架上绘画展,因为我们发现绘画是我们的共同手段。至今的8个月时间里大家聚会,交流,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彼此保持应有的距离与独立性。展览的计划促使我们各自的工作更加平实有效。绘画的12次方,12个人参展,提供12种绘画样式。没有统一的主题,但发现绘画有N次方可能。”

  上面的这段文字是N12为他们200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的N12第一回展览“N的十二次方”所写的概述。短短一百多字精准地描述出了N12成立之初的状况。在2003年之时的中国艺术界,艺术市场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新鲜事物,年轻艺术家们的展览机会少之又少,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尚有学校包办的几个展览,毕了业之后展览机会在何方对他们来说可真是“两眼一抹黑”了。个人力量有限,思维活跃的王光乐、宋琨、仇晓飞、胡晓媛四人在灵机一动下有了集体办展的想法,一次偶遇下的讨论,却让四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将身边志气相投的朋友集合到了一起,决定成立小组实现彼此办展的愿望,这就形成了N12的雏形。N是可以用来指代任何事情的符号,代表着各种可能性,12个人的N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性。

  只是想做个展览

  2003年时,N12的成员大都刚迈出校园不久,还在进行各种艺术类型的尝试。王光乐在尝试“水磨石”系列作品,无人赏识;仇晓飞的“黑龙江盒”系列也是刚开始探索过去的回忆等。在这种实验的初创阶段,自然无法靠画作赚钱。他们在创作之余大部分都在从事画班老师等营生,虽不至于穷困潦倒,但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收入,所以物美价廉的烤串摊就成了他们经常的开会聚集地。在一次次的烤串摊聚会上,N12从一开始的吊儿郎当聚会只是讨论彼此画作逐渐转变为认真思考展览的各种事项,也最终在这几个月的讨论中确定了彼此的分工。当时并没有几个正规的画廊在营业,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艺术圈有各种年轻艺术家的扶持活动,所以N12的展览从无到有,一切全靠12个人自己的努力。组员们每人自掏腰包两千块作为展览资金,借用了美院陈列馆的免费场地,花了两万块印刷了画册,没有找到合适的策展人于是也就作罢,直接省掉这个环节……N12在2003年10月,小组成立8个月后,举办了N12的第一回展览。

  从日后的反应来看,这个展览无疑是成功的,它的举办为10年前的当代艺术圈提出了另外一种新鲜的可能性——年轻艺术家自主办展,不依靠体制也不依靠画廊等机构更不用看策展人的脸色,仅用一份想要展示自我艺术的热情成就了这一切。这个展览结束后,作品销售成绩为零,但N12办展的目的在当时也并没有那么“不单纯”,他们仅仅是想“办展览”而已,所以第一回展览带给他们的成功更多的是来自各界的关注。而这样的持续关注使得2005年N12第三回展也开始收到商业上的成效,新兴的国内艺术画廊们开始注意到这12个颇具创造力的年轻艺术家,藏家们也会出现在他们的展览上。比如著名藏家乌里•希克就是在小组的展览上发现梁远苇作品并出资购买的,这个行为也使得原学本设计出身的梁远苇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作的信心。可以说,N12组合带给了个人以难以估量的影响,许多人因此而获得了自己艺术道路上的诸多机会;此后组员们的境遇与过去的几年相比改善了太多,状况和心境的不同引发了N12内部的变化,他们开始发现最初的单纯愿望现在已经不再是问题,一起办展的理由也不复存在,这样的问题让他们不忍面对,于是在2007年本该举办第五回展览的时候,因为与当时还是U空间主持人皮力的合作触礁,且加上仇晓飞当时个展繁务缠身,N12选择了在这个时候暂停小组的展览活动。

  友谊可“载舟”,亦可“覆舟”

  翻开“艺术团体”的历史,会发现“友谊”二字远远压过其他理由成为一个小组能够得以实现的最大原因。N12自然也不例外,尽管人数众多,大学期间也分属中央美术学院不同院系,但他们大都从附中时代就是朋友,这种相熟的友谊构成了他们这个“松散”团体的坚实基础。成立组合后,尽管属于松散性不强制结构,但组员们在忙于各自创作的同时也将大部分心血倾注到小组中来。在这种干劲十足的氛围下,他们之间的友谊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一种极致,在非常明确的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他们不断突破着当时年轻艺术家的极限,并使得组员们在短短几年间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名利兼收”的华丽转变,而组员之间的默契随着几年的小组活动也益发的加深了。

  可能任何事情都会有起伏,真正一直勇攀高峰的艺术小组可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N12发展得太快太好,成员之间的互相爱护到后来也变成了阻碍彼此交流的牵绊。在2007年他们发现已经失去最热血沸腾的初衷后,分歧暗涌,而年轻的他们选择了回避问题,将对小组的各种看法埋藏了起来,这也直接使得他们在第五回展览夭折之后很久都没有再对外界公布新的展览计划。

  一切阻碍的问题只是空想

  经过了几年时间的生活历练,比过去成熟许多的他们发现过去认为理念不一致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在过去,他们一直认为一起举办展览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或者奋斗目标,但现在“不需要共同的理念又开始变为了我们共同的理念”,王光乐用这样一个拗口的概念解释了他们的“恍然大悟”。一起举办展览的理由变为了不需要理由,这样看似任性的解释下实际蕴藏了更深层次的追求。是的,现在的N12已经不再需要用展览的方式来为大家找寻被人发现的机会,但对现在的他们来讲,办展览的最终目的已经单纯到只是为了成员之间共同的热爱——艺术——而已。所以当今日美术馆方面找到组员申亮表示想为N12举办展览的时候,N12接受了这个邀请,重新全部聚在一起为2013年的展览开始认真准备。

  10年的时间,尽管曾经有一半成为这个小组历史上的空白,但对组员来讲,空白并不意味着断层,一切都是他们按照自己意愿的继续进行,即使进行到现在他们重新开始了展览,也并不是多么特殊的事情。或许我们可以说,几年的缺失对他们的友谊与合作来讲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坎儿,他们迟缓了一下,共同抬步,问题就这么解决了。一切跟从前并无两样,他们还是很快地敲定了展览的各项事宜,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准备参加展览。

 

  作为国内年轻艺术家的小组的“始祖”,N12对于“团体”这种行为的认知显然更加深刻:一个集体的存在实际上会更好地突显个人,而成员在为各自的未来努力的时候,又成就了一个集体的辉煌。对于他们的未来会是怎样,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想法,“我们没有硬性规则,现在有继续办展览的理由,就会一起进行下去,我们私下的关系非常好,我们的合作也并不需要束缚。”

  也许因为他们各自的事业现在都“如日中天”,所以组员能够聚在一起每年办展览,更加难能可贵,可能我们这些旁观者的热切甚至比他们自己还要多。阔别7年,2013年N12的第五回展,让大家格外期待。N12人员组成:王光乐、仇晓飞、宋琨、梁远苇、胡晓媛、温凌、马延红、王颉、徐华翎、申亮、郝强、杨静、景禹潮(第一届后退出)

  成立年代:2003年

  工作方式:各自创作,集体参展

  重要展览:N12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展

  记者:你们最初组合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

  N12(王光乐):就是想做展览,大家手里都有一些东西想拿出来给人看,其实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有一些展览能督促大家继续在艺术方面努力。之前除了王颉跟仇晓飞当时在附中做了一个双个展,其他人实际上没有什么真正的展览机会,我们的展览都是学校包办的展示。

  记者:这么多人在一起做展览,当时也没有任何办展览的经验,经过8个月的讨论,最终形成了展览,中间经历了什么?

  N12(王光乐):当时没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因为那个时候的展览并不多。在筹备的过程中,我们开会,经常碰面。把照片拿出来互相看,看你画了什么,我画了什么。一起吃饭,讨论这些事。我们很多人一起瞎聊,聊到展览相关的一些因素就记下来,甚至说到运画要找哪个黑车司机、出画册找谁做设计……所有这些都细化,分头包办。但我们的分工是乱的,碰到什么事,就一起做。干体力的活儿是我、申亮、老温(温凌),搬画都是我们自己,男生基本上是干体力活儿。

  记者:N12这个小组的名字是谁定的?

  N12(王光乐):最开始起名字比较麻烦。我们当时想了好多名字,都不如意,最后N12的N是马延红提出来的,我们觉得这个挺好,代表了无限的可能性。

  记者:从第一回展到第二回展,这之间你们碰面的频率是怎样的?一般召集人是谁?12个人凑齐是不是很困难?

  N12(王光乐):好像不是很规律,比如说第一个展览之后,我们半年都没碰面大讨论,下一个展览快开始的时候,就召集一下,大家讨论了一下。没有固定的谁来做召集人,每个人随时遇到问题就可以联系大家。当时我们12个人比现在容易凑齐,因为住得特别近,都在南湖渠那一带,而且好多都是两口子,很容易就聚在一起了。

  记者:N12展览一直持续了4年,4年间名气是随着展览越来越大了吗?这期间你们个人和团体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到2006年郝强就退出了呢?

  N12(王光乐):从第二回展开始就有赞助了;但发生比较明显变化的可能是到了第三回展,这时候就真的有画廊开始找我们。

  N12(郝强):因为一年办一届,我根本画不出那么多作品来。尽管每次展览展出作品件数没有限制,但是有展线安排,比如一人有几米的地儿,但是一年一次到2006年我就觉得不行了,感觉展览是赶画,没有创作的感觉,就是机械的工作。

  记者:王光乐是不是2006年8月的时候就开始提出要搞活N12?你们有根据这个想法来做吗?

  N12(王光乐):没有,当时都在商议阶段,但跟外边的展览做对比以后,我觉得随着3年展览下来,变化不大,跟外界展览相比显得不太活跃,希望能够形式更多样,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也没有在大家坐下来聊的时候提过。当时N12有个博客,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平台,后来大家不像原来那么频繁地见面了,这个博客让大家有自己的意见就可以发上来。

  记者:但这个博客到2008年就停止更新了。

  N12(王光乐):没错,到那个时候我们发现有很多事情悬而未决,没有得到解决,每个人开始有自己的意见。大家也不像原来那样每个意见都很认真地去执行和投票,也没有坐下来面对这些问题,互相讨论。N12的展览性质是联谊展,当我们面临更多分歧的时候,大家都比较消极,甚至我觉得是不太愿意面对这些问题。

  记者:大家都回避了分歧。这对你们的友情有什么影响吗?从2007年停止展览到现在,你们的友谊是怎样维持的呢?没有定期的展览,也没有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小组。

  N12(王光乐):当时确实是有一点回避。而且因为现在时过了很长时间,我觉得会有一些影响。实际上友情的延续需要不断地更新一些形式,也要各自跟进,这期间等于我们并没有做维护,有一段停滞。但我们毕竟住得都很近,就算不是全部人聚到一起,有时候也可以有部分人凑在一起碰面,一年也有很多次,也会一起看电影。每次碰到我们也都会聊到N12,也在想解决的办法,没找到的时候,我们就多一点耐心等。

  记者:你们之前说你们办展览并没有主题什么的,一直到后来都是如此。毕竟12个人的作品形态都不一样,如何使这个展览看起来更像一个展览,或者说其实你们是想要这种冲突的感觉?

  N12(王光乐):这实际上并不冲突,作品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不冲突,包括明年可以做的展览也是如此。我们本来就是一个有差异的团体,大家彼此保持联系,但还是有距离的,互相之间保持这个差异。一般小组都得有理念,大家共同的一个什么,后来发现实际上可以不需要这样,我们就是一个有差异的群体。现在大家已经有了这个新的认同,过去所谓的问题已经被时间巧妙地化解了。也许我们今天去解决的问题也与过去不太一样,但事实证明现在那也不是问题,我们又可以在一块儿做展览了。

  记者:你们明年是办这个展览是因为你们成立10周年,还是因为你们觉得这个问题解决了要办展呢?

  N12(王光乐):不是因为10周年,而且我们肯定会淡化“10周年”这个概念,不止是从宣传方面会淡化10周年,画册中也不会出现这个字眼。我们筹备新展览,只是因为我们可以做这个展览了,而不是其他什么原因。

  记者:2013年这个展览办完之后,N12还存在各种能够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吗?

  N12(王光乐):这次的展览又确定下来了将大家聚集在一起的一个形式。展览的方式仍然可以把大家集合在一起。像明年的展览,实际上特别明确,而且确定得非常快,大家一凑在一起就敲定了,什么都不变,跟原来一样,大家自己拿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就可以,就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杜文龙)

推荐关键字年轻艺术家
1

相关文章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