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中华 艺魂永长
2012-11-29 16:24:40
俞 律
1993年12月5日是国画大师李可染逝世四周年的纪念日,这四年,李可染的生命虽然已经消失,而他的艺术所凝聚的精神却不断地闪烁着灿灿的光辉。1992年在北京的遗作展为他身后的艺术活动拉开了序幕,而今年8月1日至9月12日在台湾的长达四十余天的展览,使他的艺术又飞越海峡的波涛,为台湾同胞送去了非常美的心灵享受。台湾报刊从5月中旬起就对此展开了报道,7月份起遂掀起可染热。画展组织者以十五种形式出版了李可染画作;《雄狮》《典藏》等美术刊物出版了专辑;华视新闻播出电视节目《李可染其人其事》;有线电视网节目制作中心也编制拍摄了介绍李可染艺术的专题片;广播电台作了专题采访报道。画展月余参观人数达十余万人次。台湾文化界人士认为这次展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和增加了两岸文化交流的信心。
随展赴台湾的李夫人邹佩珠为了答谢主办单位的盛情,将自己珍藏的一幅李可染山水作品《九华山》赠给了时报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汪彝定。值得一提的是,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江兆申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幅李可染早期人物画作品捐赠给了邹佩珠,以供不久将于北京建立的李可染美术馆长期陈列。
至9月下旬,李可染热从台湾转向了他的家乡—江苏省。9月28日,李可染艺术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正式开幕。李夫人邹佩珠心怀可染先生对乡梓的深深遗情,率领在大陆的全部子女玉琴、玉双、秀彬、玉虎、小可、珠等六人集中于南京,参加了数百人参加的盛大开幕式;与此同时还举办了李可染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江苏著名画家陈大羽及一些美术评论家,对李可染的书画艺术做了热烈的赞扬和探讨,南京所有的报纸和电视台、电台都对展出作了宣传报道,并刊发一系列对李可染艺术的高度评价文章,观看展览的人数之多更是近几年展览所没有。
此次于江苏举行的李可染艺术作品展览,可谓热烈空前。在这座原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大门口张挂着“李可染大师,家乡人民热爱您”的横标,主楼是上下三层展厅,共展出李可染的作品二百二十余幅,其展出的作品数量,超过了在北京、台湾的展出数。这些作品都是李可染毕生以心血创作的精品。所展画幅以“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山水画为主体,辅以人物画和牛图。参观者在欣赏其博大精深的山水画的同时,对他的多幅人物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专家们认为李可染的早期作品极饶神韵,有兴到神会、得意忘言之妙,这种神韵,往往极大地体现在他的画作中的人物神貌上。
李可染的人物画的描绘对像大体上分为五种:一是古装仕女,二是出家人,三是神仙,四是牧牛童子,五是古装文人。古装仕女写其民族古典美;出家人写其脱俗的哲理美,神仙(主要是钟馗)写其主持正义的刚勇之美;牧童则为稚情美;古装文人则为传统文化人的淡泊质朴之美。所有这些美都发自李可染这个民族的画家的真情,寄托着对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爱,比之于文学,那么,这是一种既潇洒又凝重的散文美。
李可染画得最多、最得意的看来是牧童,这些幼小而充满活力的农村儿童,或趴在牛背上,或在牛身边游戏,或拽着牛绳不放。这固然表现了一种田园情趣,而更重要的是表现他们在牧放之时的生活。放牛是劳动,劳动体现的美最为动人。
李可染为艺术劳动一生,这些牧童便是他自身的艰辛劳动写照。
李可染的生命虽已消失,而他的有关艺术活动还将长流不息,像牧童放牛一样,充满着盎然生机。
原载香港《文汇报》1993年11月21日
俞 律 李可染长女女婿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