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的冲撞
2012-11-26 15:09:04
当毕加索《亚威农少女》震惊西方世界的1907年,一个平民的儿子出生在中国。他十岁入小学,老师看这个孩子“素质可染”,给他取了学名,谁料“可染”这个名字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东方世界绘画艺术一个新高峰的象征。
在西班牙,留有人类原始时代的图画遗迹野牛;在中国,爱牛、画牛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毕加索《牛的变形过程》11次画稿序列,始于1945年。一位号称20世纪西方世界的天才艺术家,年逾六旬,为研究牛的特征,屡易其稿:从一头肥壮的牛,一再简化,简化到只由一条线构成。李可染画牛,自云:始于1942年。中国这位“苦学派”的艺术家,三十五岁立志用水墨和牛打交道,谱写“水牛赞”进行曲,历四十个春秋。由简到繁,由繁到简,反复淘洗,终至白纸对青天,呼之欲出。
李可染笔下的牛和毕加索笔下的牛大异其趣,各属于东方和西方两大造型体系。东西方思维模式不同:东综合,西解析,但同时都内含现代艺术大趋势;超越单纯的物象描绘,借“提示”和“象征”引起幻觉与共鸣。毕加索的牛象征“恶”,提示着心理矛盾与对抗性的痛感。李可染的牛象征“善”,提示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唤起春来秋至、诚实耕耘的人生感以及“孺子牛”的道德理想。
李可染精读“大自然”和“传统”两部书,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美之规律。其思维和艺术创造全面跃出旧文人画范畴。他充分吸收西方营养,发展并且更新了传统的画理、画法,开拓了独具面貌的、新时代的意境。通过观察、写生,唤起他对体积、光感、墨面与线条水乳交融的浓厚兴趣,个性风格大变。在演变中他沿着东方绘画长河的轨迹,伴随哲学思维的发展,与诗和书法艺术结缘,赋予中国画艺术又壮丽又空灵、又热烈又含蓄、又深刻又朴素、又直率又微妙的东方气质与现代感。
可染先生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常想我若能活到一百岁可能就画好了,但又一想,二百岁也不行。‘无涯惟智’,事物的发展永无涯际,绝对的完美是永远不存在的。”
主动接受时代巨浪冲撞的洗礼,永不满意自己,不断变革,也许,这就是世界上所有伟大艺术家攀登珠穆朗玛的秘密。
原载《北京日报》1986年5月7日
“李可染中国画展”揭幕寄言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