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与宋瓷工艺
2012-11-21 11:39:02
饮酒的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酒的起源,后人已很难考证,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古猿造酒、杜康造酒以及仪狄造酒等传说。不过,饮酒必有酒器,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相比之下,酒器则更易于保存留传。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我国酒器的产生至少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一开始酒器并不是瓷器,而是与瓷器有着密切关系的陶器,例如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蛋壳黑陶杯等酒器,而在大汶口文化中则出土了陶尊、高柄杯等酒器。
中国可称为“酒的王国”,品种之多,产量之丰,堪称世界之冠。中国还可称为“喜酒人的乐土”,地无分东南西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数千年而不衰。饮酒在中国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所需,更多情况下代表着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所以,在文人雅士中,酒常常伴随着诗歌与书画而发挥奇效。
瓷器作为饮酒器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这一时期作为酒器的瓷器都还较为原始,器型也比较单一,主要为尊,当时流行的酒器还是青铜酒器。历秦汉而至魏晋南北朝,瓷器逐渐成为主要的酒器。因为这一时期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面对腐败的政治局面,士人们不仅无法改变现状,反而会因卷入凶险的政治斗争中而遭受杀身之祸。因此这一时期的士人纷纷逃避现实,崇尚老庄,寄情诗酒。“唯酒是务,焉知其余?”[1]随着生产力的破坏,不可能提供大量珍贵的青铜酒器和制作成本极高的漆器酒具,造价相对较低的瓷制酒器因而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瓷制酒器的造型也更为丰富,包括了壶、尊、杯、注子、温碗等,造型风格也更趋生活化,摆脱了原始瓷器的幼稚,也去除了青铜器的神秘因素。此后,由于中国制瓷业的进步,瓷质酒器就一直占据了中国酒器的主导位置,历隋、唐、宋、元、明、清而不衰。 因此,可以说中国瓷器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饮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制瓷工艺的发展会带来酒器的更新与进步,而历代的饮酒习俗也会影响到制瓷工艺的发展。这在两宋时期也许体现得尤为明显。
宋代是我国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高峰,它继承传统,各种瓷器生产盛况空前,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上彩、釉下彩等制瓷工艺更趋成熟。这一方面固然是制瓷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但其背后也闪烁着饮酒习俗的光与影。
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时期,基本上承袭了隋唐的酒文化,酿酒技术和酒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和增加,但是较之前代却又有着自己的发展。这首先表现在酿酒工艺理论的进步上。宋代,我国出现了首部完整体现黄酒酿造精华,并极具酿酒实践指导价值的酿酒专著——《北山酒经》。作为古代酿酒史上学术水平最高的专门论述酿酒工艺的理论著作,《北山酒经》的问世,使历来手口相传的酿酒工艺有了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极大地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增加了酒类的品种,使越来越多的佳酿涌入商品流通领域,成为大众商品之一。同时,宋代经济相对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市民社会开始形成,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东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等地,这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斑。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饮酒作为一种生活享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这样,酒务这一专供人们饮酒的场所更多地设立起来,如在当时的四京就设立了九十四个酒务,其他各州府也都设有各自的酒务。甚至在战争频繁、经济并不发达的沿边地区,由于军队的聚集,饮酒也成为风尚。成书于北宋的《酒谱》是作者窦苹应当时社会对酒类百科全书的迫切需求而编著的。该书引用了大量与酒有关的历史资料,内容丰富而详尽,涵盖酒的起源、酒的名称、酒的行事、酒的功德、酒的礼节、酒的乱德(酗酒无度)、酒的诫失(诫酒)、酒的神异(有关酒的一些奇异古怪之事)、酒的异域(外国的酒)、酒的性味、酒的饮器、酒的行令等十几个与酒有关的阐述,足见酒在宋代的重要性及其特殊地位。南宋的《酒名记》则全面记载了北宋时期全国各地一百多种较有名气的酒名,它们大都风雅精致,甚是有趣。这些名酒或属于皇亲国戚,或酿自名臣,或出自著名的酒店、酒库,或来自平常百姓家。
造酒理论的大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酿酒工艺的理论研究,一是有关饮酒风俗的著述。饮酒习俗的展开,必然要求有更多的储酒器和饮酒器,而造价高昂的青铜和漆器酒具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自然地促进了宋代瓷质酒器的发展。而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宋代瓷器颇负盛名,所烧制的瓷制酒器自然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就为宋代制瓷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动力。
进一步看,宋朝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表面的经济繁荣上,更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上,那就是理学的盛行。以朱熹等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们,不强调外在的事功,而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求。而宋朝统治者在立朝之初就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杯酒”在这里的作用非同小可。此后又长期推行“崇文抑武” 的政策,以至于形成了“武功不足,文治有余”的社会环境及相对内敛的社会心态。
饮酒的习俗也因此而变,就像当时的诗词书画一样,不再注重大气、质朴、豪迈,而是更加强调准确、细微、韵味和灵巧。这些主要是通过酒器的造型与装饰体现出来,这就对宋瓷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的各大窑场都生产出了这种酒器,且品类繁多,款式各异。其造型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有的质朴大方,从而迎合了社会上的普遍需求,颇具时代特色。比如汝窑盘口酒瓶的莹润、钧窑酒器的“绿如春水初升日,红似朝霞欲生时”及定窑瓷持壶的“粉似玉、白如雪”,无不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此外,宋代人喜欢喝温酒,将黄酒温热后饮用。于是一种壶和碗相配合的温酒壶便应运而生,即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酒壶(酒注子)与注碗的形体要求和谐一致,例如瓜棱酒壶配瓜棱形注碗。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与唐代的酒注比较,这一时期的酒注矮了许多,这是受酒温制约所致,因为酒注过高必然要影响到受热的容积。流的形状由直而曲,长度亦有所增加。这些都是因为人们逐渐改变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导致酒器的种类和造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宋代日常生活中的酒具,在南北方各窑口普遍都有烧制,尤其是酒壶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瓜棱壶,形体多变,美观大方。葫芦式壶,以葫芦形做器身,两截壶体中间有束带形曲柄。还有一种提梁壶,小口,球腹,龙首流。半月形提梁壶是耀州窑一种特有的形式。
除酒壶外,瓶类样式也十分多,有梅瓶、鹅颈瓶、贯耳瓶、葫芦瓶等,都是宋代常见的饮酒器,宋代梅瓶以挺秀、俏丽而著称。鹅颈瓶,其造型为敞口,细颈,鼓腹,下为小圈足。汝窑中有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是难得的稀世珍品。贯耳瓶是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制的一种瓶式。造型淳朴,器底厚重,重心向下,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葫芦瓶则是一种造型别致、结构精巧的瓶型。由此可见,宋代的饮酒习俗与制瓷工艺密切相关,其习俗越盛行,饮酒器具的种类就越丰富,对制瓷工艺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