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章草与今草的结合
2012-11-20 16:30:46
王波
草书有章草、今草之分,从源流的角度看,两者共同源于西汉早期草书——篆草、草隶(古隶);章草在与隶书互为影响中率先成熟,并在东汉、魏晋最为兴盛;今草则成熟较晚,今草在形成过程中注加了真书(楷书)、章草、行书的因子,在张芝、王氏父子后蔚为洪流。今草在流变过程中,根据风格、激情的强烈程度,又细化为小草与狂草(也称大草,因其特殊性,以下细分论述时予以单列),今草与行书结合称之为行草,今草与章草结合则形成混合体草书等。
历代书论中论及章草或今草的比较多,涉及章草与今草的结合的则比较少,相对于章草、今草结合的创作现象,理论研究表现出明显的薄弱与滞后。但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李一忱在《章草、今草融合模式之源流》一文对章草和今草融合的源流作历史性的梳理;崔自默《章草艺术》一书在系统介绍章草时,旁及与今草的融合问题;还有一些在研究书家个案或赏评作品时有所涉及,如朱天曙的《〈杜甫壮游诗卷〉与宋克草书》一文提及:『宋克《杜甫壮游诗卷》为代表的「混合体」草书是对章草、今草、狂草的笔法加以融合形成的书体』等等。本文则从当代书法创作的角度,就章草、今草结合创作的意义、取法、类型及其难点等方面作一专题探究与分析。
(一)
从形式上看,章草笔法与隶书相通,用点多,波磔显着,今草则以楷书笔法使转,减省波磔,连点为画,笔势流畅;章草结字横向取势,法度严谨,今草则强调纵势与斜势,造型灵活多变;章法上,章草字字独立,字间距与行间距相对均匀,多以体意相连,今草则上下字间强调呼应,除体意相连外,还强调笔意连贯,或以牵丝映带,字间距和行间距亦恒变不拘;从笔速的角度看,章草行笔相对凝重,今草则较为疾速奔放。王世镗《论草书章今之故》称:『今喜牵连,章贵区别;今喜流畅,章贵顿挫;今喜放宕,章贵谨饬;今喜风标,章贵严重;今喜难作,章贵易识;今如风云雷雨,变化无穷,章如日月江河,循环一致;今贵天然,天然必出于功夫,章贵功夫,功夫必不失天然……』的确,章草、今草各具自身的特点,两者各有其美。
单纯的章草或今草创作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其一,章草和今草这两种书体从产生历经千年发展至今,其各自的用笔、结字、章法等已形成高度成熟、完整的体系,单纯的章草或今草创作已很难再出新意。其二,在创作一些长篇作品,或表达一些比较复杂的审美情感时,单纯的章草创作无论用笔、结字还是章法上都会显得有些单调、缺乏激情和过于程序化;单纯的今草也会因其一味的流美与动感而缺乏变奏,今草广泛的使用度、流行度、熟知度也往往使这一单纯的形式减少了新意。
一条大河只有不断汇入新的支流,才能源远流长,永葆活力;章草、今草的发展也一样,只有不断注入新的因子,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由于章草、今草同属草书,有着相近的基调又各具特点,取章草求其古朴渊雅,取今草以得其流美潇洒,兼而用之,互通有无,不亦妙哉?
(二)
章草、今草结合创作是复合型、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这一创作模式既要掌握章草、今草各自的创作技法之外,还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切换和联系。在取法上,除了学习章草、今草的典型作品外,同时要重视两者之间起台阶和桥梁作用---章草和今草产生、发展中的过渡期文本,以及借鉴历代融合章今创作的成功佳作。
一、章草、今草的典型性作品
作为取法对象,章草、今草融合创作自然要关注章草、今草各自的典型性作品。章草典型性作品主要有:汉史游《急就章》,(传)汉章帝《千字文》,汉张芝《秋凉平善帖》,三国时期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帖》和《顽闇帖》,(传)晋索靖《月仪帖》,王羲之《豹奴帖》,王献之《七月二日帖》,元赵孟俯《千字文》,邓文原《急就章》,明宋克《急就章》等。
今草典型性作品主要有东汉张芝《冠军帖》,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唐孙过庭《书谱》,五代杨凝式《夏热帖》,宋米芾《草书七帖》,文征明《滕王阁序》,其中狂草主要有唐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食鱼帖》、《大字千字文》,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帖》,明祝允明草书《自书诗》,徐渭草书《杜甫怀西郭茅舍诗轴》、《千字文卷》等。
二、章草和今草融合型书作
过渡期草书:章草定型前后的早期草书和今草定型前后的过渡期草书主要有:东汉《武威医药简》隶、篆、草、行相交杂,古拙率意,当属早期草书。汉《致尉曹吏书》,字字独立,笔意、体意连贯,气息高古,造型灵活自在。魏晋卫瓘《顿州帖》尽管字字独立,但字形大小参差,收笔向右的波势较弱,不少地方出现尾笔向左下映带,节奏轻重有致,流美自如,虽是章草,而已接近今草的格局。《平复帖》用笔以篆法为之,似用秃笔写就,含而不露,草法独特、高古,结体倾侧,势如飘举,介乎章草、今草之间。王羲之《十七帖》尽管历来被视为今草的圭臬,但其字间独立,收笔多有隶意,或结字直接作章草,整体气息在章今之间,实则处于新意已萌生、旧貌尚未褪尽的状态,列为过渡期草书也是可行的。(传)梁武帝《异趣帖》,属章草,但不少字末笔回锋左下,而近乎今草。隋人《史孝山出师颂》尽管是章草,但波磔意味已有所减弱,结字造型的倾侧摇摆,用笔上的连贯,以及节律等方面已流露出今草的气息。
唐代章草式微,唐人今草中的章草意味渐渐削减,但遗意尚存,甚至今草的典范—孙过庭《书谱》中章草味还是时而可见。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孙虔礼专守晋法,颇少变化。有优游之美,无奔放之乐。然唐无章草,与《书谱》中尚可微参消息,斯其所以能自振欤?』此外,贺知章《孝经》也有一定的章草隶意。
元明以后章草、今草结合创作的墨迹:如果说魏晋、隋唐草书中的章今混融现象更多的属书体演变、交替过程的承接流存,带有更多的历史、自然因素,那么元明时期章草、今草结合现象则更多的属复古潮流下,章草复兴,书家自觉、半自觉的一种选择与取向。这部分的成功佳作主要有:
鲜于枢《秋怀二章帖》,该帖章法上具有今草的连贯和呼应,时有牵丝映带,但在点画特征、草法及体势等方面有着章草的特点。康里巎巎《李白古风诗卷》,将章草的典型性笔法—波磔与今草的纵向取势和形态相结合,以今草的粗细强弱节奏表现章草,别开生面。杨维桢《梦游海棠诗卷》、《张氏通波阡表》,是章草、今草融合的佳作,笔法上既有章草的波磔,又有今草的映带与连贯,结字时章时今,打破了章草横向取势的固有模式,而变为斜向摇摆多变的形态,字形大小、间距随意错落,整体气息上已很难界定为章草还是今草。宋克《公燕诗轴》是混合行书、章草、小草、狂草的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融入的因素多,又能处理得十分和谐,体现了解决矛盾的超强能力,给后世创作以更多的启迪。此外宋克《杜甫壮游诗卷》也是章草、今草融合创作的佳作,他的《草书进学解》、《五言古诗卷》等也有一定的成功之处。沈度《朱熹感遇诗八首并序》今草中夹杂章草体势,与宋克书风相近。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强调用点,笔断意连,字间多以体意、体态相连,尽管没有明显的章草波磔,但整体气象、格调、精神上与章草相近。黄道周《长安偶作九首诗册》,今草的节律与章法,章草的笔势与体意,难分章今。
晚清、民国的沈曾植、高二适、章梫等在章草、今草融合创作方面也提供了比较好的借鉴。
在取法方面,直接临习过渡期作品和元明章草、今草融合创作的佳作不失为一条捷径,但后劲往往不足,真正在章草、今草融合创作方面有长足的发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应在章草、今草各自的方面打下坚实而宽广的基础,同时又要借鉴过渡期作品和元明章草、今草融合创作佳作,两者不可或缺。
(三)
章草、今草参入的分额不同,章草、今草结合创作呈现为以下一些类型:
过渡型。这一类型创作在艺术格调上以汉简牍草书、魏晋章草与今草过渡期作品为模拟对象,由于过渡期作品是一种自然的形成,所以,少了一些人为的拼凑与做作,显得格外的纯粹与协调,在气息上,既似章草,又别于章草,既似今草,却也别于今草,一派混沌初开的高古气象,而别开生面。
章今型。这种创作模式以今草(小草)为主体,结合一些章草笔意、体意和气息,属于今草,又有着明显的章草味。由于小草的节律属轻歌曼舞式的,比章草略快,略为灵动,但总体基调有些接近,所以这种融合比较自如和自然。在当代书法创作中,这一取向非常普遍,不少以今草擅长的书家,由于旁涉章草,在作品中会自然地流露出一些章草的特点和章草味。
今章型。这一创作模式以章草为主体,结合今草的一些特点融合而成。它的前提条件需要对章草书体有深入的把握,在章草的整体格局内,在字法、章法、墨法等一些方面注加今草的一些特点,强化对比度和节奏感,这也是当代章草创作的常见现象。
章狂型。章狂型本体上属狂草,具有狂草的连贯、动感、激情与气势,而章草的横向笔意和捺脚,往往和今草的纵逸形成对比和呼应,形成古穆与停顿的作用,丰富了表现手段,增强了表现力。
狂章型。这种类型的创作几乎未见于历代书法史,我们所见到的章草一般节奏比较平稳单一,格调古朴而渊雅,属静态类草书。而以狂草的节律、气势与激情写章草,强化其体态的大小、倾侧,用笔的粗细、枯湿等变化,将章草写的狂放不羁,也不失为一种尝试。
复合型。在结合章草、今草之外,再融入其他书体,则构成复合型创作。这种创作类型在当代草书创作中也有了一些新的的尝试与发展,当代的不少大型展览的参展作品中,有些手卷作品开头是比较静态的行书、章草,继而发展、行进为有章草味的小草,进而演变为激情四溢的狂草,其间还穿插若干轻微的变奏和回旋。由于这几种书体同属行草类,这种融合便具备了先天的可会通条件与前提,它基于行云流水式的节律,又富于变化,符合了书写长篇文辞内容以及表达较为复杂审美情感的需要。与章狂型相比,这种类型的创作手法更多样、层次也更为丰富。
还有一类复合型创作则在融合章草、今草的同时,另外还掺入篆隶、魏碑的意味,使得书作呈现出迥异于前者的一些特点。如晚清、民国时期沈曾植、章梫等的章今融合型草书,由于注入了北碑的基因,显得既流畅又凝重,圆转中寓方峻之态,显示出鲜明的独特性与品味,时出新意。
(作者单位:台州商学院)
(本文责编:朱中原)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