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建筑五
2012-11-16 10:26:03
三、关麓村
安徽省黟县关麓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是学堂厅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规制之完整。学堂厅是一幢独立的建筑,通常与住宅一起建造。关麓村现有中型住宅不过三十几幢,而学堂厅竟有十四幢。
(一)学堂厅的功能
学堂厅的建造跟徽商崇尚读书有关。商人在经济上成功之后,退休养老,仍然乐于文墨、吟诵,也不完全放弃子弟通过科举踏上仕途。子弟读了书,即使“屡试不售”,也可以“弃儒就贾”,凭文化底子在商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于是一些殷实的经商人家,便在自己家族的住宅团组中,建起别致的书房厅,既可诗书自娱,也可设家塾,供子弟课读。没有家塾的人家,子弟可以到别人家寄读。通常从外乡外村请来人品端正、教导有方的先生。
学堂厅为退休徽商颐养天年及子弟读书而建,但科举道路狭窄而艰苦,有成就的很少,而经商则容易发家,以致徽商子弟大多十二三岁便外出学徒习商。以致后来有些塾中,除读四书五经外,便是打算盘记账。一些商人子弟把学堂当做玩乐的场所。如现存的涵远楼,屋宇高大,彩饰雕镂非常精致。它左侧靠山墙有个楼梯夹道,半高处设平台,平台旁山墙上开了一扇一米多宽、近一米高的砖雕漏花窗。这夹道是少东家的养鸽房,他们用许多时间来养鸽、放鸽,漏花窗就是鸽子出入用的。鸽子吃的粟米,附近没有,遣专人从外地买来。还雇了佣人打扫鸽房。在这种富裕环境中,有些孩子无心刻苦学习,少数甚至堕落为“皮赖”。虽然如此,家塾的普及毕竟提高了关麓村人的文化水平。生活中有很浓的书卷气。
(二)学堂厅的地位与位置
关麓村曾有大型学堂厅七座,即“吾爱吾庐”、“涵远楼”、“安雅书屋”、 “问渠书屋”、“双桂书屋”、汪沛云家学堂厅和武亭山房学堂厅。小型学堂厅还有“临溪书屋”、“余屋”、汪曙绘画厅、汪高跃学堂厅、“容膝亦安”、“桂屏书屋”和“中对屋”等七座。大小学堂厅共计十四座,可见学堂厅在关麓村的重要地位。
大型学堂厅在住宅团组中的位置,多靠近花园和村边绿地,环境幽雅。如武亭山房学堂厅和问渠书屋都在园林之中。“吾爱吾庐”和“临溪书屋”紧濒下溪,前者又有自己不小的花园。涵远楼一侧为花园竹林,另一侧便是村外桑田。安雅书屋前面是村中央最大的一片绿地,汪沛云家学堂厅在这片绿地的北面不远,它北侧还有一座花园。学堂厅的建造是经过合理的布局考虑的。
学堂厅的风格华丽,轻盈,尺度略小。它的家具与别厅里的相似,多用红木,也是以玲珑精巧见长,且有一些特有的家具,如花几、书桌等。
(三)学堂厅的类型和型制
在家族的住宅团组中,大型学堂厅独立而建,两层,规模通常与“大廊步三间”住宅相近,质量则比住宅正房还更精致。它们的型制比较活泼,常见新意,局部有外向性的特征。上下层门窗都做得比较大,原因之一,就是女眷不进学堂厅,只有男人和孩子在里面,而且又要读书,门窗不妨大些。
小型学堂厅多附着于住宅而为旁院,以三间菱花门式为多,少量为一间菱花门式。
1. 回廊三间(大型)
这一类为三间上房,上下两层,前有回廊。上房之前是一个大庭院,开敞宽阔。回廊的做法有两种:“吾爱吾庐”园中是三面环绕庭院;安雅书屋、涵远楼、汪沛云家学堂厅等则只在庭院左右侧有廊子。
上房底层明间是厅堂,太师壁前供孔子或朱子的神位,也有供“天地君亲师”神位的。“吾爱吾庐”学堂厅的朱子神位放在楼上正厅,孩子上学时要先拜朱子,然后拜先生。厅堂家具布置与住宅的厅堂相同,厅堂前金柱间装有菱花格扇十扇。厅堂两侧次间是孩子学习的课堂,需要充足的光线,因此采用菱花格扇槛窗,多为一间六扇,所以学堂厅上房前檐装修远比住宅上房华丽。次间的门开在面对厅堂的一侧,前金柱的后面。学堂厅的厅堂又是主人的重要客厅,称为“官厅”,轿子可以从大门一直抬进来。
楼上明间和次间也用菱花格扇。大廊步的,有外廊,设花格栏杆或美人靠。小廊步的没有外廊,在前金柱上安格扇。明间靠后檐墙有壁柜,架在楼梯上方。
楼上有一个次间是老师的卧室,室内大部为固定式家具,通常有单人床、书架、博古架、衣柜等。窗前设桌及椅子。沿墙装吸壁樘板。卧室山墙常开很大的窗子。如“吾爱吾庐”,装上四扇较小的菱花格扇窗。打开窗子,面对来龙山上郁郁葱葱的茂林,天高云轻,胸怀如洗。
当地一般住宅的楼上多用穿斗式草架,十分简陋。而学堂厅楼上明间则采用抬梁式屋架,彻上露明的做法,人称“明脊厅”。檩子、椽子都涂以朱漆,或有彩画,望板涂以深暗的青莲色,并仿望砖的作法绘出一条条白色灰缝。脊檩正中及金檩两端装华丽的镂花鎏金铜灯笼钩。次间室内做天棚,冬季温暖,夏季凉爽。
学堂厅内的色彩鲜亮明快,楼上楼下的厅堂均以朱红为底色。楼下厅堂太师壁两侧门口上部的花梁和垫斗上薄雕描金,和住宅中的一样。楼下厅堂及底层和二层的次间的天棚满绘彩画,题材也和住宅中的相同。次间槛墙用磨砖对缝。门窗菱花格扇外面为红色,用青莲、绿两色衬贝壳屑面饰,内面用青莲色为底,饰彩画。卧室内壁以白和青莲为底色,作大幅山水或人物画。床檐画花鸟鱼虫,十分丰富灿烂。
游廊与上房脱开建造,二者结构没有关连。游廊左右各三间,开间面阔两米多。正对上房一面的游廊也是三间,与上房对应。游廊檐柱间有花栏杆,横枋下用菱花挂落做装饰。游廊宽大约一点五米,靠上房尽端的山墙上做一个通上房檐廊的小门,右面的是“挂画”门,左面的是“秋叶”门,即门洞的形状如一幅挂画,或一片落叶。造型写实,都以水磨砖饰边。
书院的庭院里种些天竺之类的矮棵植物,“吾爱吾庐”小院里种金桂银桂各一株,寄意于“折桂”。地面铺卵石成席纹。
2. 其他型制
“春满庭”北侧,“双桂书屋”的格局是一个异体。住宅、别厅、书屋建成一串,但各自的朝向却不同。整体的轴线大致为东西向,住宅为“明三间”,却朝南。一侧厢房开大门,通向前院,另一侧厢房有门通入小厨房。小厨房之后是一个小院,院内有金桂、银桂各一棵。院后又是朝东的两间别厅,前面一间又分出两小间,门额上题匾“双桂书屋”。别厅之后接着是书屋。别厅和书屋都有一方小小的天井采光。书屋内用菱花格扇分隔出一间暖阁,也可以全部卸下形成一个大空间。书屋左侧是个大厨房。楼上则从前到后全部通敞,从书屋楼上可达别厅楼上。两个天井一圈都做刻花栏杆板,栏杆板上装格扇窗。“双桂书屋”独具一格,在狭窄的地段上打破常规,巧妙布局,充分利用了地段,并且造成了多变的空间。这房屋做工精致,风格典雅,很别致。建房主人汪庭辉(九十一世德沆,邑庠生)从清末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问渠书屋任经学堂塾师数十年,热爱儿童,所以“双桂书屋”中壁画及床檐画等多以儿童嬉戏为题材,十分活泼可爱。
小的学堂厅又称书斋。它型制十分自由,规格不定。有三开间上下楼的,如原汪曙画厅。也有三开间单层的,如原“八家”汪静川所建“余屋”和六家区内的“桂屏书屋”。也有单开间上下楼的,如八家令锺的“临溪书屋”和志顺公后裔汪高跃家的学堂厅。这些书屋与大型学堂厅的区别就在于,第一,规模小,都没有游廊。即使三开间的,面阔、进深也比大型学堂厅小。如“余屋”三间,明间面阔约三米,次间仅二米多一点,进深则只有三米。单间的开间和进深比较大。第二,这些小型书屋虽也有独立建造的,更多的干脆建在小花园中,如“余屋”和“容膝亦安”,但独立性不如大型学堂厅,多附属在住宅之内。
凡是三间的小书屋,明间多做八扇菱花格扇门,次间做槛墙格扇窗。因为房间较小,书屋一般三间相通不做隔断,俗称“三间菱花门”。单开间的书屋,如“临溪书屋”,上下两层,均不做门窗而全面敞开,仅在檐枋之下做精美华丽的挂落。楼上除做挂落外,还有花栏杆。涵远楼也是一种小型学堂厅,只有一个暖阁。
小型学堂厅,也做与大型学堂厅类似的装饰,活泼而富有生气。
3. 园林式学堂厅
八十七世汪国仁在乾隆年间(1736---1795)与造承德堂同时,在他的住宅(今吴富仁宅)北侧先造了一幢“南华别墅”(今程为全宅),接着又在南华别墅北侧造了“问渠书屋”,紧挨着承德堂东南角的厨房。这问渠书屋是他四个儿子读书的地方。清末,汪庭辉在其中办学塾,习称“经学堂”。
书屋是园林式的,“中有方塘小池,有泉水冒出”,显然,选址的时候就看中了这股泉水,并借它取名为“问渠书屋”。名称来自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据汪觉民先生遗稿说:“内中有亭台水榭……上有大厅,旁有书房小座。(按:大厅在水塘西,向东)下厅(按:即水塘东岸)一排连珠书房,小间小厅。楼上(按:指大厅楼上)为大敞开舞台型制,左右各有大书房,向前俱有大窗户,可眺远山近湖,古杏垂柳,风景甚佳。”上厅楹联:“溪柳留芳韵,渊鱼察妙机”;“咬定一两句书终身师保;栽成五七竿竹满目儿孙”;“功夫若撑船稍松则退,学问同进篑积久升崇”。又有一副署名为邓石如书的楹联,写的是“幸有两眼明多交益友;苦无十年暇熟读奇书”。大书房是蒙童读书的地方,小间小厅的连珠书房则是开蒙已过,试习制艺的地方了。
水塘的北岸有一道廊子,南岸则是一片粉墙,中央有个月洞门,门内三间楼房,便是原“南华别墅”,作为塾师的书斋和住房。从连珠书房到西岸的大厅,有一条紧贴水面的石板桥。半途搭上月洞门前的月台。桥的西端,大厅的右前方,有一座水榭,翼角高翘。大厅之南,隔一条不到一米宽的夹弄,又有一幢花厅,与大厅檐廊有门相通,楼上且有飞廊连接。花厅朝西,通间用菱花格扇,它之南又接着一所小院,院的南端向巷子开券门,门额为水磨青砖,刻篆体“览辉”二字,染石绿色,十分清雅。
问渠书屋与社庙、关帝庙之间本来有一片茂盛的树林,林东侧有院墙。
这所早期的学堂厅不仅反映出当时徽商的富有和对文化的渴求,还反映出他们本身文采风流和整个徽州的文化水平之高。它造在一个僻远的小山村里,在徽州的山山水水之间该有多少文化蕴藏!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