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而后谐 “变”而后奇
2012-11-03 15:24:28
上海博物馆馆长
仇德树的画以“裂变”为主题,凸显磅礴,蕴含谐奇,呼唤剑胆,表达琴文,是精气神的聚合,又是真美的融彚,观赏之后往往让人过目不忘。
仇德树探索裂变艺术已有20多个春秋。1982年他因受石板上“裂痕”的启迪,毅然闯入裂变艺术领域,凭藉对于传统中国画的传承和对于现代水墨的实验,他很快找到了新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语言,取得了令人信服的艺术成果。1985年至1992年,先后在美国波士顿塔苻茨大学画廊、美国哈佛大学画廊、波士顿中国文化学院、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纽约SOHO艺波画廊、澳大利亚昆士兰默鲁基议会厅画廊、努萨雷琴和德国LOMMEL画廊举办以“裂痕”为题的个人画展。1994年,上海美术馆主办“裂变——仇德树”画展,出版《裂变——仇德树》画册和评论文集。以后,以“本源、演化、升华”和“裂变”为题先后在香港、新加坡“万玉堂”画廊、韩国汉城、北京四合苑画廊、纽约GOEDHUIS画廊、瑞士日内瓦福莱特尔画廊推出个人作品展,又在上海海上山艺术中心设立“仇德树作品陈列馆”,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路走来,不仅评论不断,而且受到东西方画家、评论家和文化人的共同关注,这是仇德树探索裂变艺术的荣幸。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认为仇德树“以卓越的才智和创造力给人们贡献了一个陌生而又全新的审美领域——裂变”。著名水墨画家陈家泠感叹“他的作品是如此的伟丽,如此的壮丽,它来源于画家的心对宇宙的理解,只有尊重自己才有独创的精神,只有对别人的宽容与涵量才有绝妙的技巧,只有对宇宙的精辟的理解才有此高风标格”。韩国亚洲美术馆馆长李在兴指出:中国画的特征之一,始于水墨。但是,仇德树创造了比水墨世界更绝妙的新的水墨世界。首先,在天和地的背景上将色和墨予以调和,创造出想象的基础,将宣纸敷于其上使其分裂,可窥视其内部,然后在宣纸留下生命的痕迹,着色,以适当的方法揭下宣纸,把东方人故乡般的水墨之美尽显无余。更令人惊讶不已的是,他试图引入水墨世界不曾有过的神秘的光,开创了超越东西方界限的新水墨世界,即天、地、人融为一体的美和艺术时代。
德国远东美术史学博士乌苏拉·托依卡作出评论:“仇德树,他的艺术是“裂变”的艺术,从内涵到形式,从语言到图式,均在裂变之中。他将宣纸与画布,水墨与丙烯,绘制与雕刻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裂变之美。”
呵,裂变之艺,绘“裂”画“变”,以“裂”论“变”,以“裂”而后求谐,以“变”而后称奇。
多年前的一天,仇德树邀我谈艺。我就“裂变艺术”的探索与发展坦诚地说到“三个不易”。一是要“探索出裂变艺术新技法”不易,二是要“坚持裂变艺术的“水墨印象”而防止工艺倾向”不易,三是要“从灰冷的“裂变”艺术走向豁达、亢奋的“裂变”艺术”不易。
想不到在仇德树的艺术探索中,这“三个不易”都成了瞩目的亮点。
仇德树成功地探索了裂变艺术新技法。最近,在“仇德树作品陈列馆”,面对满墙的“裂变”新作,他对这些新技法“如数家珍”:一是创造了一种边构画、边撕裂、边整合、边装裱,一气呵成的绘画方法。二是创造了一种绘画线条——裂纹。它们天趣自然,有的粗壮,有的细柔,变化自由。三是创造了在宣纸上撕、磨、擦、雕等技法,使宣纸的材质获得美妙的展现。从此传统的宣纸有了新的表现力。四是改变了上色的次序,所有的色彩作为底色,事先准备好并通过对上层宣纸的撕裂、雕磨透露的。所以色彩具有含蓄神秘的特点,有奇异的光感和动感……。
仇德树的“裂变”艺术显然归属水墨画语系,避免了“工艺化”倾向。水墨画是笔墨落宣纸,仇德树的画是宣纸代笔墨,宣纸即笔墨,不仅拓展了宣纸的新的作为空间,而且是对水墨画绘画方式的一种新的探索。水墨画的枯湿浓淡的巧获,在仇德树的裂变艺术作品中主要依赖于撕、磨、擦、雕后的宣纸厚薄、遮透、连断和“纸韵”的变化。水墨画的线条维系了水墨艺术的魂魄,在仇德树的画中靠“裂纹”加以表现。彩墨画中的色彩是墨色同行,以墨融色,以墨破色,墨色渗化,在仇德树的作品中逆序而上,底色定调,破纸露色,纸磨色显,纸定其色,色随纸变,变中觅光,内含神奇。在宣纸撕裂的边沿处往往具有视觉冲击力,大有“沧海横流”之势,气吞山河的力;在宣纸打磨的细微处往往具有艺术感染力,有各类皴法,有山石的呼吸,有“凝固的柔和的水”和“溶解的碧绿的山”,有“山的笑影”和“水的歌吟”。《裂变——寒岩积雪》分明是“宣纸代笔墨”,无疑又是“笔墨落宣纸”,山岩极具张力,积雪亮中有变,作品的章法既有相同魅力,又有现代构成,黑白灰的色调关系被处理得炉火纯青。《裂变——返照入暮》的流云枯湿浓淡的变化被处理得像传统水墨画一样细腻,可见“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裂变——华岳之一至三》的“裂纹”粗犷动人,仿佛画中飘出诗句“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裂变——遥观海天》的墨色互融,在水雾中可辨吟唱“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裂变——平坡咏空》中的大山被塑造得“横空出世”,出神入化;《裂变——关山多孤峰之一至四》中有渐变与灵变,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仇德树的“裂变”艺术作品留驻了水墨屐痕,自然给人以“水墨印象”。
仇德树的“裂变”艺术作品中,裂变不仅是天崩地坼,而且是能量的并发;裂变不仅是突变,而且是时空的跃迁;裂变不仅是情感的坦露,而且是持久的从容;裂变不仅是诀别,而且是一种新生。裂变式材质裂移后对于刚烈的定格,是历史震颤后对于未来的直面,是思索断裂后对于绵延的企盼,是情感折损后对于弥合的期待。裂变保持了记忆,亮出了豁达;裂变抚摸了壮烈,释放了亲情;裂变不再碾碎美丽,而是哺乳着新的形式美和人文美;裂变不再失落什么,而是引吭高歌;再铸辉煌。可以这么说,对于“裂变”的哲学思考,是对量变、质变和突变论的经典性思维;对于“裂变”的历史回眸,是对“变”的过程和“裂”的瞬间的深沉回溯;对于“裂变”的人文探索,是对人文世界的解读和倾注解读后的人文关怀;对于“裂变”的艺术表达,是建立在跨学科、大文化意义上的对“裂”而后谐、“变”而后奇的艺术驾驭。仇德树对于“裂变”文化的领悟是深刻的,他对于“裂变”艺术的探索是成功的,你看,《裂变——叠翠》给人以满目苍翠、满山丰饶,《裂变——苍岩春韵》给人以盎然春意、昂然正气,《裂变——晨辉和畅》给人以和畅之风、通达之气,《裂变——辉煌暖雪》给人以煌煌之意、激昂之情;《裂变——霞飞凝彩》与《裂变——朝霞秋韵》都表达了盛世霞光、金秋佳韵;还有,《裂变——灵动》和《裂变——岩》的皴法感人,气韵贯通,古今交融,生机勃发,……,仇德树对于“裂变”艺术的探索负起了文化责任。
(摘自于《今艺术》2005年5月版)
(责任编辑:李娟)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