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文
2012-10-24 15:13:56
画未动,神先往,故曰“以神领”。然后心中便有了意象,“齐云山下一江曲,清澈幽静似桃源”。以“一画”之理作一峦、一峰、一江,主宾朝揖,先主后宾。意一动便奋笔而下,曰“以意行”。果断之力得骨,干湿浓淡之变化得韵,尽量在一笔中完成,骨宜蕴于墨韵之中方有内涵。画面处理上以虚实互用,虚处为岚,实处为岩。力求控制在不即不离之间,方有妙处可寻焉。
—戊子年余自黟山游齐云山之所见
此幅求淡宕空灵的境界。
画面下方以松为基,意取简古,牢牢地与山岩结合在一起。松针及枝干、山岩使用同一种笔法,以方笔为主,冷峻有力,以求厚重之感,但要有飞动之势,使其重而能空。远山左虚右实,所注意者虚中有实,取势浑然为一,与宇宙间浑茫大气相接。
作画讲立意而不讲立法,这是因为法是意派生的产物。如果预设一个法,反倒会受到法的束缚而作茧自缚。这就是石涛为什么要不立一法。这幅画本意是想寻求一种隐逸、天高地远的境界。天地与人世间就让其淡然而去,不可执着强求。几分惆怅,片刻之间又能释然。对艺术对人生(来说)何尝不是这样?
在画法上以平远为基调,近处一石横卧,石顶端其树如毛发竖起,凝神观之乃一雄狮也。画之初较淡,后将石渐渐加重,以助沉重之感。茫茫天地何处是……
此幅意在写出一种苍老重拙之境。
老者倚崖而居,崖者如端崖垂手而立之君子贤人。以焦墨及有锋棱的方笔写出,映带于隐者屋旁。一苍松,干如铁,叶如针,象征着隐者之气节。倚窗而望,安静中似有等待之意,一条山路蜿蜒伸于远方,访者即至。在技法上注意骨力,画面处理上要实中有虚,见空灵。中远景要虚中有实,而不空。虚实兼到方好。
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是师造化的重要内容,而且要多角度地立体地观察。我经常到终南秦岭一带去看山。关中之山多雄浑劲健,这也是宋代范华原等画家作品风格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软毫有锋棱的笔作此,有沉着痛快之感。
写生与创作是互动的,要避免被动地拘于眼见到的景物。好画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眼见到的会给人以灵感。主体以画面构成原理重新组合。意境是受到眼中所见引发的长期的积淀,在此刻激发出来,成为一幅画。
作画繁不容易,简亦难。其实这中间不只是一个技法问题,还有一个心境的因素。人在尘世间总喜欢求全,什么都想得到,都想享有。岂不知到头来空劳一场。每想到此,作画就少了许多执着心。我想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挖野菜的日子,用干淡墨作了这幅画。心里淡然,画也淡然了。
我作画对意境的营造更重视以意造境。以景造境更直观,以意造境则更要注重书写性。在注意勾、皴、擦时特别注意轻重迟涩,即用笔的虚实。这对造境至关重要。中国画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笔法笔意造境的能力上。
在我住所的周围有许多银杏树,树干挺直,枝干遒劲。每每散步总喜欢凝视许久,以手指在掌心画。时日倏忽,头脑里便有了那些形象。我常常回忆小时候在乡下度过的日子。春天来了,小树林披上绿装,于是便有这幅画。添一位小姑娘挎上篮子采花,岂不又多了一番生机。
中国画讲意讲气也讲趣,趣有笔墨趣,有生活趣。这幅画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以求笔墨与生活的统一。这幅画中的柳树以古法写意,点画上注意力度,柳条有线有近似块面的点。在不似之似中又有具体的人物形象作点睛,以求趣味。
作画如作诗,贵简不贵繁,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画中有诗便有意境,有意境人愿看,看后便有难以言传的滋味。作画者之用笔墨相当于作诗者之炼句。说中国画博大精深,其主要表现在对笔墨的提炼上。此画从生活中来。两年前我自安溪出黟县途中,经齐云山下,有江清如许,江边有农家,见两三农夫及家中亲眷在地头劳作,颇有古人田园诗意,乃以简笔写之。
作画要重视画外的功夫,所以强调要以神领,就是说要有诗人的情怀。心中有意境,在意境的驱动下作画就会摆脱技法的缠绕,只要能写出心中的境界,景有不完处,笔有不到处,也无关大局,反倒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也是中国画的特色。
中国画与西画的重要区别就是书写。西人用彩,我亦用彩,而我之笔能入纸,能入纸则不浮,色淡不觉其轻,这就是功力的修炼。用淡易入薄,黄宾老强调浑厚华滋,其意在不落轻薄促弱。此泼彩有笔法融入,方免此弊。
泼墨有痛快淋漓之意,所谓用墨如泼。但在使用此法时注意要用笔法。以笔使墨使色均可,这幅以泼彩为主。在色彩处理上运用相比与对比法,以现代色与古意结合。那站在岸边的就是我心中的石涛。
雪芹假托石头言红楼一梦,字中有泪。余以石头喻梦,喻空,志在修空寂之心,空其所有。岂不人生一快事哉!
余之所求者,山之光也。戊子年秋登齐云山所见,归而记之。石朴记之。山有光乃有生气耳,此非以其表求之,须以阴阳虚实中悟之。若能变化自如,其玄妙自生矣。石朴又记。
凡画贵涵(含)蓄,尤以荒寒为上。王安石诗云:“欲觅荒寒无善画,为求悲壮有能琴。”荒寒之趣以避俗也,欲写荒寒非水墨不能极。若夫摒绝尘虑,遗世独立,方入妙境。
书画当以气韵胜,人不可有霸滞之气,不可有落流俗之习。霸者,有失平常之心;滞者,无有生机,少郁勃之气。须以意领气,乃善。
石涛“一画论”,余以为乃天地浑然之气,一法生万法,万法归一,以气化万法,方不为法缚,入自由之境耳。
秋天是金色的,因为那是童年的时光,穿着外婆用她织的布缝的衣裳,手里拿着小竹耙,提着小箩筐,看着深色的土地洒落的闪烁着金色的叶子,将落叶收起,很快装满了箩筐,飞跑着回家倒在灶火前,在风箱的鼓动下看着落叶燃烧着,冒着红色的火焰,心中无比的惬意,依稀中的秋树站在孤独的天空中……
唐刘禹锡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今,朴谓之何来?自曰有枫叶吐丹,不让朝霞。此寂寥又何在?又见多情者驾兰舟游于枫林之中,摘几片叶藏于袖中,又别有情致。今我以朱砂作斯图,了我心意。
君不见世间最难了者,情也,而于画者亦情有独钟。于是又添几行,写枫树者不见叶,岂不怪哉?然亦有情可原。想必爱叶者搜尽,唯留枝干挺立焉。写其干者因爱其骨,出其枝者乃动其情也。
卜老师是我画法启蒙老师,晚年很孤独。每次他回家都要从我家门口经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跟他学书,记得他有一次打了一壶酒,背着手提着,从这里上去,回到他的住处—五村上边。
古人写林泉之心,乃隐逸之志焉。其山其水皆见萧散之气,然亦胸中之气焉。秋园自号“半个僧”,则又添一番禅意。以禅悟画,画即小道,又何苦汲汲于名利之间?知音者自解,是以独执己见又何妨?吾以画为寄,勿以世人孰是孰非为碍,乃善。
我的故居是周塬下的一个小土堡,小时候奶奶常挎着篮子挖野菜。这是我儿时回忆的情景。
月光照如水。此图为昔年记忆中的五丈塬上的诸葛庙,若梦若烟,不胜慨然。
吾祖籍陕西华阴。华阴者,华山之阴,得此庇护,生生息息。今写梦中之境,以记儿时之情耳。
落日牛羊下。己丑年余入秦岭,见牛羊于黄昏余晖之中、峻岭山坡之上。遂得此意度。
余见终南山,东临华岳,西接太白,横贯关中。多有峡谷清流,惠我长安。兹写其一段。
早春乍过,蜀江冰雪消融,野柳绽出新绿,江水拍岸欢笑。农人不失当下,遣竹筏因有渔情,柳梢动处有声。
后世学者师古人不若师造化,有师古人而不知师造化者,未有知师造化而不知师古人也。黄宾老此言正中时弊。师造化者不在师古人之后,此所得承前也。于自然中寻理而探真,非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徒取形影为能。中得心源,不论古今,不论繁简,不着外相,唯观气韵,画之正途也。(据戊子年原文修订)
学画时难进更难,半生辛苦为哪般?忽入秋园秋不尽,那堪笔端写苦寒。
崆峒缥缈兮如梦如幻,黄帝问道兮此何以艰,广成子终成兮未闻秘传。遥想千载兮何不羽化而登仙,人生曲折兮路险而蹒跚。
云烟出没,崆峒奇观。我心悠悠,思慕千年。黄帝问道,何惧艰险。广成寂寞,终可飞仙。今朝命笔,了我心愿。曾来圣地,瞻仰先贤。岁月倏忽,一晃三年。
门庭俯清溪,茅屋草木菲。时有幽人至,论道两依依。
独卧高台吟啸久,稚子抱琴正待归。满目夕晖映碧草,时有栖鸟相依依。
洞中一梦觉,人间数千年。莫贪人间福,万事一了然。
山中见幽境,心中参活禅。来去皆见鹤,一任云中天。
半卷诗书半掩门,谁倚窗畔待归人?时见秋风秋霜染,又闻诗翁对山吟。
暂别三秦地,来寻黟山峰。齐云观不足,空谷深寺钟。奇松苍岩立,宛然云中龙。
满眼皆云气,何处觅仙踪。久慕冰鸿志,愿居此山中。
—《游齐云山》
五丈塬头气森森,我以苍茫写沉雄。两千年来风雨染,至今还忆是卧龙。
江边人家,时见帆影。居崖而息,落霞相依。
试上终南石径上,隔叶流水听潺潺。兴来四面看不休,原来画图此山间。
一夜春风到客船,江柳软软对愁眠。此身不必诗人论,明月如镜空中悬。
庚寅春见岸柳忽忆昔年乘舟赏月,乃图之一快。
万里悲秋莫悲秋,诗翁携杖思悠悠。思乡情切非我有,不见江水昼夜流。
寒山雪未化,垂钓有渔翁。烟云早已过,流水别有情。
默默此情为谁诉,一砚痴泪自嗟呀。且喜墨君化斯图,烟村十里到旧家。
汉江新雨后,豪气着三秋。两岸翠欲滴,一舟搏清流。
东望潼关道,西看渭水来。险拔五岳外,路为英雄开。
放羊黄土坡,羊群爱草多。高卧一崖上,随风唱一歌。
少无适俗韵,哪知命途艰。野旷寻低树,迷途宿寒山。墨点多似泪,瓦屋少人闲。聊写陶公志,岂在得失间。
吾爱秋园画,早年时临之。人谓盛世遗贤,实不过之。因有同感,乃赋古风一首。
丹青水墨终难了,辛苦知多少?痴者昨夜又情生,淡淡云山一筏江水中。
昨夜醉写新图,晨起得此数句,悠哉!
十里沙堤烟水蒙,树杪苍苍山重重。幼孙扶老岸边望,渐渐一帆江水中。
赋诗为画非诗人,强题贻笑也自嗔。有景少情我不取,添来几行词已贫。
碧波荡荡水月天,白云悠悠山蜿蜒。追宋原为意高古,得鱼不觉已忘筌。
—《自题诗一首》
红树岸上头,随波泛中游。朱砂实丹霞,笔底留金秋。
无名有月半照门,楼矮桃瘦水边村。粗茶淡饭打坐后,砚田墨痕伴晨昏。
岭黑风乍起,苍松挂冰轮。今夜皇城坐,疑是天上人。
—《游崆峒山居皇城》
夕阳照墟落(一作疏树横夕照),江水碧无痕。素怀故乡意,不了旧梦魂。
深山寂寞兰,临溪独自开。当时无人问,唯待君子来。
枝上团团皎似雪,风中摇摇动若莲。一年一度当此日,缟袂仙子临窗前。
—《咏玉兰》
疏雨轻阴忆清荷,不需粉饰费张罗。试问水中莲与藕,移向关中意如何?
源远流长忆终南,王维旧迹亦斑斑。明月松间石上照,不尽流水自潺湲。
敢居苍岩上,来对流水吟。有胆入峡谷,无畏穿群山。悬壁荆棘上,一筏搏水轻。天寒秋色远,路遥行人稀。
—四条屏题诗句
群山喜降雪,秋寒挂树梢。两岸红霜染,豪情满船篙。
洗衣溪边树,乡情每忆深。
一筏水中游,红叶点金秋。往事成追忆,乡情纸上留。
舟遥遥兮烟水蒙(蒙),唯不尽兮故乡情。
松下有隐者,白云伴孤吟。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