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篇
2012-10-24 14:49:04
对中国画的评判,我的主张仍然遵循南朝谢赫的“六法”,把“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放在首位。
最好是用画说话。不是由画家来给你解释,也不是用资历来说话。
画画要画出自己的东西,从自己的感受出来,更生活,更自然,更见真气。
画画不能每次都反复使用自己所习惯的语言,一定要有个主题,明白要表现什么。语言要根据你的主题、立意、内容加以选择地使用。
看一个画家,主要看人家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一个艺术家,寂寞一生,从黑发学到白头,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笔文化遗产,理当受到社会的尊重。这也是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
有时候在学术上与同道交流一下对某某艺术家的一些看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我们自身的艺术水平,防止因迷信而出现良莠不辨的弊端。不要盲目地崇拜和迷信,这样就不会因为某某人的名气大而对他的一些缺点也盲目地追随、继承。这也是我们在艺术上求真、求实的一个态度。
中国山水画进入到艺术创作阶段,是要靠感悟与功力完成的,是渐悟式的。同样的理论个人感悟不同,层次与境界便不同。有人说高级阶段是在画修养,即是此意。
山水要有情。“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此诗最能体现此要。
画画要保持一画的感觉,一幅画一个大势。只知章法而不懂取势,易生拼凑之感,杂而乱,不容易达到气韵生动。
学习掌握石涛的一画论,方可做到气韵生动。
绘画的规律,除了大规律之外,还有很多小规律。在具体运用中会出现非常复杂的情况,从感觉到困难到解决困难,就是悟性的逐渐开化。一旦进入道的层次,画便进入了妙境。
怎样才能找到自己?首先要学习他人,先要无我,而后才能有我。待到基本功掌握以后,其风格、形式的变化将会随着自身的认识而变,随着自己心境而变,随着性情而变。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苦的演化过程,只要是性情中人,自然就会有自己。
做学问要有独立自由的精神,才能把学问做好。作画也是一样,没有独立自由的精神,就不能做一个有出息的画家。
画不能脱离群众,但要脱俗,要脱离庸俗的那一部分群众。群众中也有很高雅的人,只要是具有真善美的作品,大众肯定会接受。
文人画中少有雄浑厚重的路子,多是清淡雅逸或狂放洒脱的格调。石溪和尚的画浑厚古拙,乱头粗服的外貌中蕴含着深沉、艰涩和宁静,使得文人画的轻薄之风得以扭转。这是让我崇敬的地方。
文人画一定要力避轻、薄、促、弱的毛病,这样文人画才能健康地发展。
为什么我经常用武术来阐释作画呢?因为它们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武术首先要循理,若违背了法理,就会一败涂地。将武术训练的严格性运用于绘画技能的训练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画家要研究哲学,老子、庄子是哲学家,要多读老庄的书。
我觉得艺术是慢慢积累的,不要想一鸣惊人。艺术要耐得住寂寞,简单而执着就会丰富而博大……
好的画家符合真善美的标准,有真情。读了他的画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感情升华,使人有尘外之想。
画有内美才耐看,直白的没有一点微妙可言的画,不耐看。
好画可使人作种种联想,所以不单调。
一个真正的画家献身艺术,一定要摆脱世俗,一定要了尘。
中国画是人和画同时并重的,即重视人的生命力,重视人的修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言:不识画中真面目,只缘身系此画中。画者,外在之相也。作画者既要能入得画中,又要能跳出画外。自画外观画,又见一番天地,方能见画之真面目也。
画也是一种精神食粮。把画画当作吃饭,不能天天吃面条,天天吃就腻了。有些人老是给自己设计一种面貌,我不知道他们腻不腻?
关于中国山水画的源头,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真山真水,是大自然。但“我”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源头,因为人是自然的产物。
只强调大自然这个源头,当然不够。中国山水画是人创作的,是人的创造,就包含人文精神,这就是传统文化。历代山水画家所创造的笔墨、程序以及画论,都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现在的创造,从实质上讲,都是在前人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我把前人创造的这个基础称为源头,即派生的源头,是第二个源头,也是文化的源头。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必然是肤浅的,其艺术的含金量必然被大大削弱。这就是为什么要继承传统的道理。艺术,首先要继承,然后才可能发展。
关于创造,南朝谢赫所提出的“六法”中最后一法是传移摹写。我理解的传移,就是将前人创造的模式继承下去;移,就是创造。因为你不可能机械地、僵硬地继承。移即变,变即创造。写,即写意。要变就要到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发现、消化,融会贯通,然后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创造。一句话:寓创造于传统之中。
当前画中国山水画步入的两个误区:
一是不要传统,直接对景写生。这些画大部分呈现的是自然之表象,缺乏文化内涵,没有深意,不耐看。有人称之为模仿自然。
二是对传统生吞活剥。机械僵硬地模仿传统,缺乏生气、活力。
此二者吾皆不取。
我的道路是将传统与自然相融合,但这并非易事,搞不好会出现种种弊端,如拼凑、生硬、不和谐。这就需要一个长期融合、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