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访】陈侗:博览会做学术不能生搬硬套
2012-10-18 17:25:20雅昌艺术网专稿
导语:为期4天的第三届艺术广东·国际收藏品及艺术品博览在10月14日已闭幕,第二届的艺术广东曾被媒体评论为“一个四不像的大杂烩式博览会”,并称其学术水平不足,本土味不浓。顶着这样的尖锐评论,本届主办方在宣传上、学术上、本土文化上、国际性上都下足了功夫,但是成效如何呢?组织者的努力在广东艺术家、学者与批评家眼中,是否获得肯定?在专家看来,艺术广东是否已稳步前进?还存在什么不足?要把广东的艺术博览会做得更大更好,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围绕这些问题,雅昌艺术网华南站对广州地区的学者进行系列独家专访。
受访者: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陈侗
采访者:雅昌艺术网华南站 邓小芳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您认为本届艺术广东博览会在学术建设方面做得如何?
陈侗:今年我去过香港的艺博会,与广东这边的艺博会差别在于香港艺博会里面有名的画廊更多一些,广州的艺博会一直没有十分成功,主要是因为没有太多有影响的国内外的画廊参加。
而就艺博会的学术性方面说,学术性指的是一件事情有没有可以讨论的一个余地,如果有的话就有学术性。如果艺术广东博览会有一个可以从学术上讨论的余地,它就有学术性。问题是艺博会涉及的问题很多方面,如主办方、资金等,它不是一个学术问题,事实上全世界没有什么艺博会是有学术性的。如果学术就是有摆一些桌椅摆让很多人进来听报告,有中英文,还有VIP,还要凭VIP票邀请函才能进来,用这种方式来强化,这个是强制与人为的,并没有意义。我认为这样是不能带来任何学术上的变化,我更希望他们关心自己的成交,成交额好就是好,如果成交额低就是不好。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那您认为艺博会最大的作用和意义表现在那些方面?
陈侗:但是我认为艺博会的其中一个作用便是活跃艺术市场,正如拍卖或个人交易活动一样。但是对于艺术博览会我不算很了解,虽然也有人把我的作品拿过来,但我并不知道给他们带来的效益是不是真的很大。至少这次参展的如意画廊的影响力,并不是因为参加了艺博会,而是因为在他本身不断地做展览带来的。
所以我不清楚艺术广东的实际意义是不是很大,但是它确实为艺术行业之间提供了不少的交流机会。目前来说广州做艺术品只有文德路,但是文德路的形式没有办法交流,而艺术广东或者艺术博览会确实在对外、对内交流方面起到促进作品。
如果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去看广东的艺博会是否具有一种崇高感,我觉得没有一个地方是可以做得到,也没有人有权利使得它能够这样。如果问艺术博览会给艺术家或者是观众带来什么,我觉得负面的评价会多一点。观众方面我不清楚,因为多少观众会感兴趣我也不知道;而今天艺术广东的会场里面,艺术家还是比较少,我走了几圈比较少碰到更多的艺术家。实际上也不需要更多的艺术家,听艺术家的评价是不可靠的,还是应该听行业、画廊之间的评价,他们觉得很这次艺博会有意思、收获很大就可以。重要的是行业之间有一些沟通与交流,这对广东的艺术行业、市场、收藏是一个提升的机会。而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的意见只代表我对艺术的一个态度。艺术家只需要在画室里考虑自己的创作,不要跟着市场的风头走,而批评家更不能受博览会、艺术家创作的影响,要跟着自己的理论方向走,这三者也许总有一天会汇合,但是汇合的点不是艺术广东或者艺博会的某个时段、某个讲座,这些都是人为设计的,硬塞进去的,学术不能生搬硬套。
雅昌艺术网华南站:您认为要做好一个艺术博览会,还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陈侗:而作为艺术博览会本身要做得更有代表性的话,组织者可以进行研究,例如整个制度从赞助制开始一直到今天到中国展览体系、本土画廊构建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能不能归纳进行描述、与全球的或者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市场有什么样的关系等方面,都可以研究,这样会更清楚作为一个艺术博览会的恰当定位。
同样,一个艺博会所展示的东西,水平应该旗鼓相当和不能乱,工艺品、高仿的东西可能会更适合深圳文博会这种类型的博览会。
(责任编辑:黄萌)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