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专Shandong Fine Arts School
2012-10-12 11:18:51
● 李百钧
李百钧,1941年3月生于烟台,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山东艺术学院设计系、师范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
我有幸在那个“运动如潮”的年代考上了山东艺专。这是一个教师阵容强大、基本功训练严格、坚持深入生活、积极创作实践的校园。五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健康成长,也使我终生受益,就像山东艺专的校徽一样,绿底镶嵌着“鲁迅体”银字,与众不同,让人铭记心头。
博爱诚信的山东艺专
1958年我考上山东艺专之时,我的家庭也发生了巨变,从“抗属”、“军属”再到“右派家属”,我深陷泥潭,不能自拔。我将家庭的变化如实向学校汇报,至今我还珍藏着两封山东艺专的来信:一封是1958年7月29日寄给我的山东艺专录取通知函,并通知我于9月15日报到;另一封是山东艺专1958年8月27日寄来的信,信中写道:“……我们同意你来校学习,并望在思想上继续与他们划清界限提高觉悟,不要因政治问题而影响了你的情绪,望按时来校报到。”这两封重要的信件是决定我一生命运的印证,这个由刘盛春校长为首的山东艺专党委作出的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
杨力老师是我们的政治辅导员,她坚持原则、关爱学生,人性化的教诲启人心智、催人进取、深入我心。杨力是第一位教会我用辩证法对待事物的老师,她现身说法告诉我一个真理:向前看是灿烂的太阳,转身向下看则是自己黑色的影子;家庭出身无法选择,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她的教导让我终生不忘。国家每月给我九元的助学金,其意义却超千金。我生病时,杨力老师租三轮车护送我住院治疗,让我感到母亲般的温暖,这些帮助促使我倍加努力,最终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杨力老师去世之后,我才知道她就是曾参与拟第二封回信稿的恩师之一。
尽心尽责的山东艺专
山东艺专美术科的前两年以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为主,赵玉琢老师教我们素描、透视及创作课。当时,我们不知素描为何物,他边讲述边改画,忙得满头大汗。他为了说明鼻子的四个面,竟用沾满铅笔末的手在自己的鼻子上作示范。还记得1960年到寿光稻田村大战三秋,为了节约粮食给农民吃,他近一米八的个子,每日只吃几两粮,有次甚至饿晕倒在红薯地里。他把蚊帐剪了为学生食堂做笼布,自己却挨蚊虫叮咬。当时我寄宿在农家,他发现情况有些异样,赶紧把我“调防”,以免遭受不测。赵老师关爱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女,他对学生尽心尽责的精神,使我们两代人都受益匪浅。
李振才老师教授我们解剖学和速写课程,为了加深理解,画骨骼结构都标上名称,还带学生去卫校参观福尔马林溶液泡的人体。学生每周七张速写作业,他每一张都要进行批阅。我至今保留他修改作业的批语,让人铭刻心中。
50年过去了,师生一起炼钢铁、修水库、战三秋,边劳动边创作的情况历历在目。劳动之余,赵玉琢老师趴在地铺上为学生修改创作,其中一幅《我也去炼钢》是描写一小男孩拉着装满矿石的玩具车的场景,构思巧妙,生动有趣,此画刊登在当年的《山东文学》封面上。李振才老师带领我们挑灯夜战,印制油版年画(用蜡板油印出线稿再填上颜色的宣传画),一夜之间贴满了水利工地。写到这里,当日情景好似就发生在眼前。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有了这种爱,即使再苦再累,尽心尽责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
博学多识的山东艺专
上学的五年,我们不仅接受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还有各种艺术讲座,老师的画展,自办的“艺术学徒”、“学术专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全面提高了大家的修养。
毕业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李超士老师举办的“粉画展”,那是世界级水准的画展,真让我们大开眼界:画面中那长着白色绒毛的冬瓜,仿佛伸手可触;切开露出青红丝的“月饼”,让我们垂涎三尺,他对物体质感、肌理表现的刻画入骨三分。在当时,他称得上是走在世界前面的人。
山水画家关友声老师关于“京剧与国画”的讲座,声图并茂,绘声绘色。国画中的笔墨和京剧的唱腔“混搭”,暗合各门艺术相通的哲理,使学生茅塞顿开,获益良多。
张鹤云老师毕业于北平师专,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对灵岩寺宋代彩塑的精妙论说,展现了他治学严谨的学者风采,他的人体(油画)、花鸟(国画)作品挥洒从容,充分展示了画家的风采和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杜牧野老师是通过书信求教于徐悲鸿的学生。他讲授世界美术史是从比较学的角度,展开大到国家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小至对各个画家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更贴近具体作品一一加以比较,展现了它们各自相异与相同之处。他严谨的教学风范、辩证的分析理念,让学生广开视野。他是贯通山艺与世界的桥梁,让学生站在他的脊背上看到世界的精彩。
王企华老师毕业于日本上野美专,是著名的花鸟画家,又是一位对中国传统装饰绘画史很有研究的学者。他从1961年9月到1962年9月为我们58级装饰专业讲授“传统装饰绘画史”,从新石器的彩陶、青铜器一直讲到明清时期的民间艺术。他的教材史料丰富、辨析深刻,可与中央工艺美院庞熏琹院长1978年出版的《中国传统装饰绘画研究》相媲美。但更具特色的是王企华老师又加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一章,在各朝代的装饰绘画史中又重点分析山东地方著名的装饰艺术,如山东的龙山文化、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织绣、山东民间年画等等,让学生遥望五千年文化的同时,又有身临其境之感。王企华老师的“传统装饰画史”课程为我一生的研究开篇起到了铺路的作用。如今,他的学孙们(研究生)正以《问道武梁祠》、《曲阜汉画像石中的“六艺”》、《杨家埠年画的“吉祥”主题与现代设计》、《鲁锦与现代生活》等研究课题,沿着王企华老师这条路继续发展。
梁敬泗老师教我们图案和美术字课。他既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又是一位严谨的老师。他为学生修改作业时右肘下面铺上雪白的手绢,以免衣袖弄脏了学生的作业。他教会我们从写生到变形的创作过程,教会我们如何用自己的手调出千变万化的色彩。现今已85岁高龄的梁敬泗老师还坚持每日练习书法6小时,实践了他的《汉字结构与力学》中所阐述的辩证关系,此篇论文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理性的跨越”。
朱铭老师一生致力于“美术学”与“设计学”的理论研究,在美术学、设计学的建设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他思维敏捷,智慧过人,诙谐风趣,善于引导学生开发新思路。他既是我们的专业老师,又是我们班的一员。课余时间,他还教我们创作独幅版画、套色木刻、石膏镶嵌等,使我们掌握了很多专业技能。他在学术问题上敢于坚持原则,我的《白马红仙女》插图创作因受印象派色彩的启示,把晚霞画成“暖红”到“冷红”的渐变,把追赶仙女的匪兵画成黑色剪影,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是“抄袭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朱铭老师坚持认为“西方好的东西可以借鉴,这不是抄袭”。
1963年3月第1期的《艺术学徒》转载了《人民日报》的《文化艺术工作要更好地为农村服务》的社论,正值我们毕业创作,朱铭老师要求学生“深入生活—进行创作—认真总结”,我创作的《白马红仙女》是选自红军长征的传说故事。我到莱芜山区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写出了题为《下乡十日感受》的深入生活小结,并创作出《白马红仙女》的连环画,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在山东艺专的5年,诸多老师的辛勤培养使我在思想上、专业上健康成长,正是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我初出校门就创作出《芒种时节》、《女炮兵班》,写出了《我与芒种时节》和《深入生活,改造思想》的创作体会文章。(以上作品和文章分别发表于1964、1965、1966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纸,海外版的《人民中国》、《中国妇女》、《中国建筑》等刊物;这两幅作品参加了1965年全国美展、1965年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画展在日本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前两年在与朱铭老师闲聊中,我才知晓他与杜牧野老师力推此作品参加1964年华东地区美展的过程。朱铭老师贯通中西的视野,高远的胸怀及对学生的真挚情感,正如他在“沧桑四十年—63届校友回顾展”的前言中所写:“不要忘记我们是63届装饰班的学生,我们是一个永远的集体。”
山东艺专—充满着“诚信、尽责、博学”,老师们的博学与气节、老师们的修养与人格,铺就了一条通往学术巅峰的阶梯,也显现着一代名师的精神品质。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