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根性视域下的日本传统建筑环境创作思维研究
2012-10-11 17:30:37
单琳琳
日本建筑在当代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不仅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急行军,还形成了独立于世界的日本式建筑形式,其成因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任何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和演进模式,建筑活动的发展也是如此。进行这一活动的人类族群的民族根性就是建筑演进模式的重要方面。那么日本民族传统建筑生成期的能量在哪里?这就要思考到日本的民族精神与传统建筑形式的关系。
一、岛国民族的根性
日本的民族性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历史中逐渐形成,其中虽然受到外民族的影响,但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的民族根性始终牵制其发展路径。日本民族的根性是什么?可能有很多种答案,如集团式的协调性和崇尚简朴的习惯;谦恭礼貌、和气的行为模式;精致、轻盈、纯粹、朴素、单纯的民族趣味;精巧细腻、暧昧迂回、热爱自然的民族性格;清明、空寂、万物有灵的民族理想等,都是日本民族根性的不同表现。日本学者山崎谦在《国民精神新论》里分析日本人常理上愿意忠于民族的根性有二:第一:“锁国”的影响,让日本自绝于世界潮流之外,第二:岛国根性使然。这些特点使日本民族鲜明地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存在。
建筑的营造对于一个民族是作为历史而存在的,受到民族和地域历史所限定。在往昔交通不便的时代,民族根性的限定决定着建筑的种类,如伊势神宫。如果日本的自然环境不是森林茂密,雾气缭绕,不是日本朴素、单纯的民族趣味和清明、空寂、敬神的思维,这种建筑就不可想象。建筑是在特定时空、特定民族文化之下创造出来的东西。不同的民族栖息于不同的土地,必定影响各民族不同的建筑发展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对精致、轻盈、纯粹、朴素、单纯的日本民族趣味,以及与自然同一的岛国意识和清明、空寂、万物有灵的民族理想的研究,展开对日本建筑民族根性的探讨。
二、民族趣味在传统建筑中的表达
在日本,“精致、轻盈、纯粹、朴素、单纯”等形容词常指称其民族趣味,而浮世绘、榻榻米等传统物件也是这种趣味的代名词。那么,它们对传统建筑的影响有多深?我们以茶室为例:茶道的始祖村田珠光,在茶室的设计上采用没有任何装饰的、墙壁上只贴一种淡黄色日本纸的简素建筑作为茶室;在此基础上武野绍鸥将茶室进一步简化为土墙,竹格子窗,更显其素雅。但最终完成茶室形式的是千利休的草庵茶室。
千利休提倡的草庵茶室,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的情趣。将茶室面积缩小为二铺席或一铺半席,土墙壁上抹上沉静的中间色。在茶室内配上质素色沉的茶壶,形状不均整的粗茶碗,在壁龛里挂上一轴水墨画或简洁的书道作品,摆放一个花瓶,插上一朵小花,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多余物件(图1)。草庵茶室的代表是京都的妙喜庵,使用原木材料,切妻式〔1〕草葺屋顶,在土墙上抹一层四、五寸厚的稻草和泥土混合材料,柱子外露,隔窗糊白纸,多种材料并用,整个茶室表现为自然的混合(图2)。草庵茶室展现出的是无心无念而无事无为的意境,通过露地而进入茶席,即茶客扫去一切烦恼尘念而显露本来心地,以禅茶净化己心。
这种民族趣味不仅体现在日本普通民间建筑中,即使是皇室的御苑也充满了朴素之风。如京都御所的正殿紫宸殿,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国家的象征,而其建筑形式却朴实无华。它的结构为白木造的高台式建筑,配以缘侧〔2〕,面阔9间,东西各加一间披厦,使用斗拱、敷板,扁柏树皮葺的重檐屋顶没有任何装饰,木质建筑体表面不涂任何颜色,只在构件顶端涂白以示强调,柱间用障子〔3〕分割,并下垂竹帘。这座建筑规模宏大,等级很高,却没有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保持了日本建筑的简素性和典雅性,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图3)
民族趣味是民族性的表象特征,它同样反映在建筑的形式中,这种表象在日本传统建筑中具有普遍性,伊势神宫、桂离宫、慈照寺、住吉大社等建筑里凝聚着这种趣味,这种普遍性的存在造就了日本建筑的特点。
三、建筑与自然同一的情节
热爱自然是日本岛国性格的体现。日本民族对于养育自己并给予恩惠的大自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爱之情,对神奇博大的自然也常常抱有敬畏之心,同时也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自然观。日本人对为数不多的土地、江河湖海和藏于其间的种种自然资源,始终带着虔诚的感恩之心和眷恋之情。
在传统建筑的营造中,日本民族特别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桂离宫。这座建于1620年的智仁亲王山庄别院,是住宅与园林结合的庭院,建筑的风格精致典雅,它代表了自绳文时代以来日本最传统的建筑审美观念。其所有的木件,从结构到装饰都很细致,但这座庭院最让人感动的是与自然的关系,它的围墙是竹篱笆的,建筑屋顶是草葺的,庭院中央一片湖水,书院在湖的西岸,所有房子曲折地连在一起,这些建筑物矮小精巧,是清一色的白木结构,白墙、白格子门,地板架空得特别高,散水、柱基、小径都是天然毛石,外檐装饰着白纸糊的隔扇,所有建筑排除一切装饰,没有涂色和多余物(图4)。桂离宫所表现的正是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人工雕凿的痕迹尽量掩盖,简明之极。同时,每个建筑物彼此相辅相成,建筑群自由结合,达到浑朴至真的美境。
在日本,与自然和谐一致是所有传统建筑的美学基础。京都平安神宫的神苑,也表达了这种朴实的创作思维。与桂离宫不同,神苑内的建筑多是单体的,有较大的池塘,建筑基本临水建造。其主建筑是尚美馆和泰平阁,其他还有斋馆、东屋、地主社、澄心亭等。尚美馆就建在池畔,屋顶为入母式草葺顶,三面环水,面阔6间,进深3间,周围一圈廊子,主体分两部分,上为白色,下为黑色木板,所有构件无任何装饰,保持了自然朴素和清淡安详的感觉(图5)。泰平阁是跨过池塘的廊殿建筑,中央是重檐攒尖方形亭堂,宝顶是一只铜凤凰,十分优雅。阁的左右是通透的廊道,建筑整体是木质结构,屋顶是扁柏树皮葺,与周围的松柏、池水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尽显自然之幽美(图6)。
从日本传统建筑上看,日本民族对自然是无比敬畏的,这种情感来源于民族特有的地域和民族根性,在苍翠的松木之中不加任何修饰的原木建筑,是用心调和建筑与环境的典范。
四、建筑环境中空寂有灵的民族理想
日本民族的“空寂”来源于禅宗“无”的精神,表达安宁、平静、无有喧嚣等意思,但并非指死板的清净,而是强调在嚣扰之中感受寂静。这种理想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日本列岛上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雾气缭绕,使得日本国土经常闭锁在朦胧的雾霭之中,很容易造成变幻莫测的景象,这种朦胧之美也被日本人运用在建筑及环境营造上。
“空寂”在日本传统环境营造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枯山水。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并在“空寂”理想的激发下创作出来的。所谓枯山水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用石头、白沙造成建筑、山峦、大海等模样(图7),表现了日本禅宗向往的“空相”或“无相”。枯山水以石头、白砂、苔藓为基本材料,充分发挥石头的形状、色泽、硬度、纹理等方面的个性特征,抽象化为海、岛、林,加上日本列岛独有的朦胧雾霭,可产生一种玄妙的景象,在其中促发万物有灵的意识。
日本传统的空间环境喜欢留白,正是基于“万物有灵”的思想。日本人认为空间环境应是用来召唤神灵的场所。日本的神灵不是住在宫殿或神社里,而是在常磐木或玉垣围合的神域里,而灵的空间在岁月里被日常化的聚集行为所污染,需要重新清理,这样的场所就是不固定的,伊势神宫的式年造替就是基于此思想。这样的神域在日本称为坛,坛里是一块空白空间,这块空间是纯净的祭祀、守候灵的场所,京都御所紫宸殿前的御庭和平安神宫大极殿前的龙尾坛就是这种招来神灵的场所(图8)。
古代的日本人坚信“万物有灵”,灵性又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生命与这种“灵”的清净密切相关,日本人认为本心或自性的根本特点就是清净,清净就是空无,所以空寂有灵的民族理想是建筑环境创作的思想源泉。
五、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民族的根性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历史中逐渐形成,并最终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朴素简洁的民族趣味,热爱自然的岛国性格,空寂、万物有灵的民族理想,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得日本传统建筑区别于其它建筑而存在。
如果我们把建筑形式的创作思维视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那么这个子系统必然受制于社会大系统。社会大系统自身又涉及众多的因素,如地理因素、民族因素、历史因素等,在这些因素里,民族根性是人类族群的原始本性,它既有利又有弊,是无法选择和改变的。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是有着固定民族根性的人类族群完成的,无论制约它的立体网络有多少,民族根性始终是其原始的、根本的制约因素。□[本文是2011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扶持共建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532143)]
注释:
〔1〕切妻式:人字型的屋顶, 结构为平行的垂木。见上覆草葺、柿葺、柏皮葺材质。参见:宫元健次,日本建築のみかた,学芸出版社,2011年,第281页。
〔2〕缘侧:日本木构架建筑中为使室内与室外开放,将与室内地面同样材质的延伸至室外的构造部分称为缘侧。参见:宫元健次,日本建築のみかた,学芸出版社,2011年,第163页。
〔3〕障子:建筑的墙体,保护建筑物,有多种组合方式。参见:宫元健次,日本建築のみかた,学芸出版社,2011年,第162页。
单琳琳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讲师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