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2012-10-11 17:14:00
孙珍珍
在艺术史中,艺术表现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一个平行的线性发展状态。不同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规定性作用是不同的,所引起的变化是纷繁复杂的。
一百多年前,摄影术的发明使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的关系达到了近乎绝对意义上的重合。绘画的再现功能几乎受到毁灭性的冲击,表现空间只剩下色彩。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索性模糊了摄影轻易就能达到的清晰轮廓,开始刻意追求客观物象的光影效果,即主观的“现实”。这样来看,印象派的出现既有客观上的被动原因,也有主观上的主动因素;其中,被动正是时代所要求的被动,而对艺术家个体来说,则完全是一种主动的、激进的和反叛传统的自觉行为。
人眼看到的光背后,有没有一种“现实”存在呢?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这几位早期的印象派画家,对“现实”的客观性产生了疑问。终于,他们放弃了自古希腊以来“形”的客观现实性,转而追求“色”的客观现实性。莫奈的《草垛》、《鲁昂教堂》、《白杨树》、《睡莲》等组画,面对相同的描绘对象,抒写了一曲曲色彩与光的交响曲。其中,丰富的画面色调、松动的笔触结构、异常的物象变形折射出艺术家的情绪化因素,但是,由形体写实到色彩写实的转轨,并没有改变艺术表现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追求,只不过强调了光影与色彩的现实,淡化了形体与轮廓,客观现实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性同样得到了突显。
印象派追求对光学意义上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同时通过绘画题材的扩展摆脱文学对绘画的影响,消解作品的社会意义,突出个人主义的自我表现倾向。客观现实美在传统美学中是至高无上的,“丑”作为“客观现实”曾经长期被排除在艺术表现之外,但是,当“丑”堂而皇之地登上艺术表现的大雅之堂时,人们才意识到,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现实”并不是全部。这种认识的改变,使客观现实的“丑”与客观现实的“美”一样,共同成为艺术表现的内容。印象派的先驱马奈,独特而敏感地把握了现实生活的时代特征,创作出了《草地上的午餐》及《奥林匹亚》,马奈对客观现实和艺术表现的关系的理解在当时被认为是病态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显然不是问题。
印象派不仅体现了艺术史中艺术语言的一次重大变革,通过线条、色块和形体流露出前所未有的装饰性效果,由此产生了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分化和瓦解,为西方现代艺术的生发提供了原生力,而且,印象派面对画布所采取的科学与实证的态度,非崇高题材的选取,平民化的绘画内容,都显示了艺术表现风格的内在变迁,引起艺术观念以至人的社会观念的变化。印象主义与文学中的自然主义相对应,而两者又与哲学中的实证主义相对应,并且都受到它的影响。但是,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各种变化并不是简单距离上的变化,从始点到终点的运动轨迹并非并行不悖的直线运动,其始点不尽相同,到达的终点也不同。也就是说,艺术上的始点和终点不是唯一的,因而,艺术表现和客观现实也不是唯一的。绘画中的印象主义主动放弃对客观属性的表现,但达到了客观世界光与色的现实再现,这并没有使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关系的根本基石受到动摇,相反,艺术世界在这种变动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与传统的联系和对传统的反叛在艺术家身上表现为共生的双重性格,与传统决裂一直就是一些艺术家的传统。
艺术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有时是蔑视所谓的艺术语言规范的,当然,抛开自己多年形成的艺术表现方式,到新的客观现实中去探求更生动更有活力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一定艺术修养的积淀。然而,各种艺术流派从不同的美学角度出发,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描绘各自所理解的客观现实,这种客观现实就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现实,主观精神也被纳入了客观现实的范畴。这样,艺术表现内容的扩展,实际上也就将客观现实的内涵在传统意义上予以相应的扩展,艺术表现就得以突破之前狭窄的客观现实范围,打破之前主观和客观事物的空间界限,将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混合在一起,把客观现实抹上非理性的神秘色彩,为题材的开拓、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艺术风格的发挥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在艺术表现的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一切都像是真实的。正如印象派之后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把人的本能冲动、非理性看做唯一的艺术真实,看做现实世界的动因;把潜意识和梦幻当做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认为潜意识和梦幻就是生活的全部和最本质的内容。虽然这些观点可能在有人看来是片面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确表现了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在非理性的潜意识和梦幻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正是因其片面,才得以深入,我们恰好在意识到它的偏颇时,也可以得其精髓。
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之间有无视觉印象上的直接关联,是区分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即使同在具象艺术或抽象艺术的屋檐下,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也存在程度上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超级写实艺术在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几乎是零,但这种没有距离的距离却正是超级写实艺术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抽象艺术则在放弃了对具体物象描述的功能之后,更加依靠“心象”去创造、拓展的艺术之路。
艺术的变革使得艺术表现可以理直气壮地不接受、美化现存世界,当然也允许艺术表现理直气壮地去接受、美化现存世界。这样,艺术表现手法就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化,加上客观现实在时空范畴中的无限性,就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表现的复杂性与深刻性,甚至抵达了潜意识层面,从而丰富了人性认识的内涵。
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远不会终结的问题,人们在将来的艺术实践中会不断地思考,也会不断产生疑惑。正因如此,艺术才会在对传统的不断继承和反叛中得以创新,艺术家也得以表现他们真正所要表达的东西。随着艺术、美学、社会观念的变迁,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理解会不断修正,但艺术表现“客观现实”是不会被怀疑的,因为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理解是动态和变化的,艺术家在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两者之间所进行的一切探索,都将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
孙珍珍 山东临沂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