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当代价值
2012-10-11 15:28:35
钱磊
不可否认,美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变化之中,这是当代的特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和社会的飞速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美术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特别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审美需求的高涨,美术市场和艺术品收藏的兴旺,使美术成为现实发展的生产力之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朝阳活力。由此,也就带来了近年来持续火爆的艺考,形成于数量上“膨胀”,于培养层次上不断提高和丰满的美术教育。当代中国的美术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产业方面,无论是作品创作还是理论建树,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景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然而,越是热闹也就越需要冷静,冷静地观察。因为,快速发展和蓬勃繁荣,一方面会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需要及时加以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某些问题甚至乱象需要正本清源。越是大发展大繁荣也就越需要洞悉毫厘、防微杜渐。否则,正面的力量无以沉淀积累并得到弘扬,而负面的力量却大行其道,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所谓的发展和繁荣也就被引上反向歧途,不可逆转。
《美术观察》,其名字已经界定出了这本杂志的内容和兴趣定位,即“观察”,体现出杂志的存在使命和发展基础,即“观察力”。
因为是观察,可以没有普通学刊那样的学理严密、体系严谨,但必须侧重于对诸多现象进行及时的发声,鲜活入微就是观察的价值所在;因为是观察,就不能只是画刊,只是以推销为目的的作品介绍,图个热闹表象,更必须点评指摘,抛出观点,展开交锋与讨论。放眼当下的中国美术界,并不缺乏一团和气,恰恰具有批判力、洞察力的真言灼见非常欠缺;也并不缺乏理论,或考古或舶来,但更需要紧贴当下中国美术发展实践的研究与建设。
既然是观察,就不是书斋里做文章,必须紧密联系实践动向,以现实为准绳;既然是观察,就不是只顾埋头苦干,必须抬头看路也必须经常反省回顾,更能适当地跳脱开来,站远一点审视检查。透过观察,以实践的动向引导理论研究的观照,以理论研究启发实践的创新,这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美术创作和发展新理论的美术研究之间,搭建起互通有无的桥梁纽带,从而促进中国美术从形式到观念、从实践到理论、从继承到发展的整体均衡发展,呈现出真正全面的活力,如能达成这样的目标和效果,这样的《美术观察》功莫大焉。
近年来,在笔者与《美术观察》的接触(大多数是阅读,小部分是投稿)中,就特别明显地感受到了这种一以贯之的办刊思想,每一期《美术观察》的编辑们都会推出不同的观察主题,涵盖面非常之广,既有美术,也有设计;既有微观如具体画种创作的交流分享,也有宏观如对美术教育发展盛况之下的反思;既有对成绩的肯定和总结,也有针砭时弊的大讨论;既有庙堂之上的主旋律,也有民间工艺的可持续,还有艺术品市场的热点话题……为读者呈现出美术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展现出人对丰富多样美的内在需求与表现创造力,特别是中国当代美术事业和产业在新时期的活力。
于是,在笔者看来,每一期《美术观察》,每一个话题,都是对当下中国美术乃至设计现象的跟踪与旁观,最后积少成多,成为最能反映中国当代美术历程的即时性文献记录。正是基于这种观察,也就充分发挥了杂志主办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家唯一的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以学术参与、推动、促进、指引美术实践的重要职能,起到了关键性的纽带作用。
还要看到的是,当代美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民众的基础,否则一定会沦为曲高和寡的自娱自乐,小圈子的孤芳自赏。事实上,多地举办的三年展、双年展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些冷场局面,许多超越传统美术样式的新作品形式,诸如装置、录像、互动等,已经与观众习惯了的观展体验大异其趣;许多与传统美术迥异甚至格格不入的表现语言,比如抽象、夸张、戏谑乃至丑陋等,更与观众已接受了的审美标准矛盾冲突。面对这样的形式与语言,人们会发现美术变得“不美了”,“看不懂”,“不会看”,久而久之也就“不愿看”、“不再看”了,最终令艺术家个体的创新与观念无法向普罗大众传播;作品与观众之间有了隔膜,渐行渐远,不再喜闻乐见;这一状况令当代美术徒有其名而得不到当代人的理解和认同,当然更加难以得到呼应和响应,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观察和观察家的加入,帮助甚至教育人们去观察、去领会、去学习美术特别是当代美术。作为专业的且已在行业内有着权威性的杂志传媒,《美术观察》先天就具有这样的实力和渠道,更应当将之视为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杂志的观察,不仅要贯通美术领域的实践与研究这两者,更应该反映并关联起“第三方”的角色—社会大众(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美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力的公共管理者和社会舆论),为美术事业和行业的发展培育良好、宽松且活跃互动的受众土壤和公共环境,这是当代美术赋予《美术观察》的重要任务。通过观察,为社会公众与管理者提供更好理解当代美术的观点和方式,达到引导和教育的目的;通过观察,为美术工作者打开认识外部世界和把握对象的窗口,使艺术的创新实践更体现时代性。这样的观察,能让《美术观察》发挥出更大的中介桥梁作用,发展出更广的社会联系。毕竟,作为杂志主办方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样一个国家级的艺术学术研究机构,必须承担着向社会推广普及美术,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和行业发展的任务职能。
除了在内涵与外延上呈现出活跃能动的变化之外,当代美术的当代性另有一个更显著也更深刻的特征,即越来越贴近社会和市场,必须要更紧密地联系、互动,表现出最强的公共性。这种公众联系,不单是拍卖、收藏等简单的艺术品市场化问题,更是以美术为表达形式为组织方式的公民运动和社会实践。透过美术作品的发起、鼓动,借助美术创作的社会开放和公众参与的创新机制,美术工作者可以化身为积极的社会构建者和活动家,美术可以释放出更大的社会和文化改造能量,使观点和观念的构建与传播变得日益活跃也倍增威力(或建设性或破坏性)。随着当代美术越来越明显地具有如此强大的能力之时,也就越需要观察和观察家,来为其赋予、强调、重申、规定一些标准、一些规范、一些价值,以使其更具有人文精神、伦理道德、普世情感和社会责任。
有人说,创意产业是“内容为王”的新经济形态。而笔者看来,内容之所以为“王”,是因为有内核观点,否则不过是空洞的辞藻,不会影响人。因此,创意需要观点,正如同当代美术对观念的关注;而观点的得来,又离不开切身的观察,既能置身其中,又能置之度外。当《美术观察》以观察家的身份,以观察的方式,来积极参与和介入当代美术和社会文化的建设之中,杂志也就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甚至成为了一个具有了广泛公共影响力和社会联系的平台力量,并以观察的“外延”,真正拓展了“大美术”的内涵。
最后,但凡观察,必源于某种观点而立足切入,才会看也能察;而观点也必然是观察的结果和目的。观察得出的观点,又能带动对话,促进交流讨论;“横看成岭侧成峰”,从而令人更全面地更完整更多元地认识现实现象。从这个角度而言,观察能力实际上正代表着一个行业的“学风”和“正能量”,这正是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前行所必需的动力和保障。
总之,在笔者看来,《美术观察》是紧密关注中国当下热闹美术现象的一个清醒的观察者,是保证中国当代美术这个繁荣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成长剂;其所体现出来的正是观察的价值。笔者衷心希望这个观察,能始终坚持下去,从200期到500期,从10年到20年,从现在到未来。□
钱磊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学院副教授、艺术设计学博士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