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绰号
2012-10-10 16:11:59
◎ 李大鸣
大明的江山,经过太祖和成祖六十多年的打点,到宣宗朱瞻基时,没了战乱,没了“耗财不见底”的政绩工程,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在史家笔下,宣宗被描绘成明代少有的贤君。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太平皇帝,却开始享受前辈留下的优裕生活,以至在民间留下“促织天子”的绰号。
促织是蟋蟀的旧称,亦称为“趋织”,据说是因为它入秋而鸣,正值预备冬衣之际,似有催人织作之意,故名。中国人斗蟋蟀,由来已久。南宋权相贾似道,就精于此道,还着有《促织经》一书,专讲斗蟋蟀之事。
明宣宗即位时,已是二十七岁的成人,对蟋蟀的痴迷,却有如童孩。他让内侍四出寻找上好的蟋蟀,带回宫中参加比赛。散朝后,宣宗不顾九五之尊的身份,与宦官宫女们围成一圈,将两只蟋蟀置于装饰精巧的盆中,让其振翅相斗,上下搏击,围观的人击掌叫好,宣宗则与民同乐兴奋不已。
在玩蟋蟀上,宣宗不愧是行家,他嫌北京一带气候寒冷,土质瘠弱,养不出好蟋蟀,专门派宦官到地力肥沃,有斗蟋蟀传统的江南去采办优质蟋蟀。宣德九年(1434年)七月,他还特地给苏州知府况钟下了一道敕书:“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令他所进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自运,要一千个。敕至,尔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王世贞:《国朝丛记》卷一)。堂堂皇帝,竟然为了一千只蟋蟀,正儿八经地下令地方官协助宦官采办,不要说在明朝,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实在少见。这位况知府,就是昆曲《十五贯》中巧断疑案的那位,可君命难违,他虽有“况青天”之称,也不得不违心向下民摊派任务。搜觅千头上好蟋蟀,谈何容易!敕书一到苏州,百姓们只好到处翻墙倒瓦去寻蟋蟀,体弱年老不能亲自找寻的,就得出钱抢购,一时间,蟋蟀价格猛涨数十倍,上好的蟋蟀甚至要十几两黄金才能买到。苏州城西枫桥镇有个粮长,在市场上看见一只优质蟋蟀,为了完成上司摊派的任务,不得已忍痛用自己心爱的坐骑来交换。回家后,妻妾觉得一只小蛐蛐竟然价比骏马,便想窥视一下有何不同凡响,不成想刚一打开笼子,那只蟋蟀竟跳了出去,逃得无影无踪。妻妾们见闯下大祸,吓得上吊自杀,粮长既失皇帝贡物,又丧妻妾亲人,双重打击之下也跟着自杀身亡。(皇甫录:《皇明纪略》)蒲松龄以此为张本,写成了一篇生动的小说《促织》,收在《聊斋志异》中,从而使宣宗“促织天子”的名声长期流传。
宣宗在苏州采办蟋蟀,虫比人贵,搞得民怨沸腾,当时就有民谣道:“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甚至苏州一带的卫所士兵,只要能捕到上好的蟋蟀,就可得到世袭的官职,堪比在前线杀敌立功者。(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宣宗不仅关注蟋蟀,对盛斗蟋蟀的笼盒也追求精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记载:宣德时,苏州生产的促织盆,以陆墓、邹莫二家最为上乘。每个促织盆都雕镂人物,妆彩工巧。邹莫有两个女儿:大秀、小秀,他们姐妹二人所造的促织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苏州的府库中,收贮了许多两姐妹所造的促织盆。宣宗去世后,新皇帝对蟋蟀不感兴趣,这些促织盆便一直存着,直到八十多年后的正德时期才发出变卖。
清人史梦兰在《全史宫词》卷二十中还专门讽刺了此事:
秋声满院月黄昏,香尽熏炉闭殿门。欲试江南新进种,罗巾轻拭戗金盆。
看来与“宣德炉”一样,“斗蟋蟀”已成为明宣宗最知名的名片,“蟋蟀皇帝”的绰号,宣宗是无论如何也甩不掉了。
(责任编辑:彭亚琪)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