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回腕法』考异

2012-08-31 16:26:55 作者:彭砺志 董家鸿

  

  文 彭砺志 董家鸿

  内容提要:『回腕法』被认为是何绍基创立的一种独特笔法,评者历来对此褒贬不一。本文从相关文献的梳理入手,并通过必要的图示,尝试对回腕的源流和原理进行考证。文章认为,清代以前,回腕本为运腕方法,与执笔关系不大。碑学兴起后,为了适应生宣纸及长锋羊毫的特性,回腕由回转运腕开始演变为一种重在运肘的方法,成为继运指、运腕之后一种流行的运笔方式。与此同时,回腕功能的转变还孳生出与传统五指法不同的执笔之法。从本质上看,今所谓『回腕法』并非何氏首创,但却因为他的成功运用而定为一格,常言之有悖生理机能多属误解。该法亦是晚近以来坊间所流传执笔要笔杆对准鼻尖、指腕可置杯水诸说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何绍基 回腕 回腕法 笔法

  在清代书坛上,何绍基的出现无疑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其书法通篆籀于诸体,化北碑于简札,评者以为『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1]。何氏书法得力于他所倡导的『回腕高悬』之法,『回腕』因此被赋予了笔法的个性。然而,在目前有关研究何绍基书法的论著中,由于对『回腕』之法的来龙去脉尚缺少专门系统的论述,以致诸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通过有关史料文献,并结合图例,对回腕的变迁、特点及其成因作一钩沉,以期对书法史和笔法演进史的深入研究有所启发,阙误在所难免,敬希方家明教。

  一『回腕』的历史发展

  『回腕』本为书写过程中手腕自然回转的方式,其实也并不是清代人的什么独创。西晋索靖《草书势》云:『命杜度运其指,使伯英回其腕』,宋代黄庭坚据此将『回腕』当作汉代古法,其《用前韵谢子舟为予作风雨竹》诗中有『看君回腕笔,犹喜汉仪在』[2]之句,其中的『汉仪』即指张芝的回腕之法。山谷本人在评价时贤范仲淹书法时,同样也以『回腕』称赞其不失前人笔法:『想其钩指回腕,皆优入古人法度中。』[3]

  黄氏所言的『回腕』究竟是指怎样的一种方法呢?透过《山谷题跋》似不难寻绎:

  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4]

  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捉笔,令腕随己意左右。[5]

  可以看出,『双钩』虽本自唐法,而『高捉笔』则意味着悬腕,回腕正是与此相应的一种运笔方法,这显然与前辈古法不无相通之处。在普遍流行平腕着纸风气的宋代,黄氏提笔回腕成就了其笔势灵活流转的书法特征。

  唐代以后,随着高脚桌椅的普及,垂足端坐替代了先前的席地而坐,执笔的方法也由以前的悬臂、单钩、斜执向据案、双钩、正执方向发展,『中直圆正』遂成为对运笔的普遍要求。柳公权所言『心正则笔正』即是『笔正则锋正』的直接表达,[6]『指实、掌虚、腕竖』渐成为后世『五指执笔法』的基本要求。

  由于执笔方法的这一转捩,以前悬腕时的回腕动作开始偏向掌内指运,指力得到空前强化,书论中所谓的『拨镫法』其实质就是运指的方法。在以指运为主的执笔法中,回腕的方向范围常成为指运动作的一部分,甚至缩小为笔画内部的运动,这能有效地克服悬臂流腕可能带来的势散笔滑,正是唐人书颇重骨力的机理所在。此故,唐人书论中极少言『回腕』,而后人所指则另有别义。如明董其昌认为:『唐人书皆回腕,宛转藏锋,能留得笔住。不直率流滑,此是书家相传秘诀。』[7]他在评唐代钟绍京书法时,同样以『回腕藏锋』相提并论。唐韩方明有云:『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8],这无异为董言『回腕』所指下了绝好脚注。今有人认为回腕『是唐人的古法,是把腕掌弯回,手指向着胸前,近代何绍基写字用此法』[9],纯属望文生义。

  宋代以后,除少数人如苏轼等用单钩外,双钩五指执笔法定为一统,此法既有浅深、高下之别,也有枕、提(抬)、悬腕之异,然相较之下,悬腕著空为其最难者,书家为此不惜苦练。如米芾为练悬手『抵壁』而书;元代鲜于枢以悬腕练胆,陈绎曾记述他『善悬腕书,余问之,瞑目伸臂曰胆、胆、胆。』[10]而时人袁裒称赞其书从『回腕』中得其圆劲,与唐人笔法迥异:『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11]

  悬腕法要求双钩执笔,以腕运笔,手腕的转运旋回遂在宋代后常被加以强调,如宋代姜夔认为:『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12],运腕成了书家的共识,『指死腕活』甚至成为书家无等咒语。当运腕成了回腕主要目的,如何让腕著空中更成了一些主流书家纷纷追求的目标,长锋羊毫因此应运而生。[13]

  晚明以来,生宣由画入书,长锋羊毫的出现同时也顺应了这一变化。长锋羊毫要求高执笔,这样手腕非得提起不可。此法虽然有助于提高悬腕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回转运腕上的一些困难。羊毫吸墨量大,入纸后稍用笔力墨汁就会迅速洇晕,形成涨墨,为此笔头务必提空。而以前虽然有人用悬臂,然手低于腕,腕低于肘,如今为减少手腕下垂可能带来的重力,手、腕、肘遂抬起相平,肘外腕内,自然形成提空环抱之势,清初有人将此法总结为『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14],此其一。

  第二,由于羊毫的弹性不够强,还如以前硬毫那样使用运腕之力,势必要笔锋偏侧,笔毫绞转,纵横使转时尤易筋骨露现,笔锋无法在笔画正中运行。所以,需要肘臂抬起,臂以运身,如此运笔,笔心才总在笔中而无少偏;反之,转折处必不能圆善。史载清代陈奕禧每作大字,『遇弯钩趯脚,身逐笔行』[15],即是为了笔守中锋。这样,运腕功能转向肘节,正所谓『肘实悬而动也』,而以前的『指死腕活』几乎成了『腕死肘活』,宜乎梁巘所说『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16]。在一些书家手下,流行千年的回腕之法,近乎名存实亡。

  由于运肘之法前人未曾关注,故清人对运肘法的描述充满了如古代笔法单线传承一样的神秘色彩,据梁巘、段玉裁的叙述,此法由董其昌发凡,后传沈荃,沈传王鸿绪,王传张照,张传何国宗,何传梅釴,梅再传梁巘,梁传段玉裁。包世臣《艺舟双楫》还有一记:王鸿绪运肘法秘不示人,每写字必关门,先将右肘用绳吊在房梁上,其甥张照窥而得之。

  第三,当传统回腕的功能由运腕转向运肘,不仅腕力受到抑制而肘力得以增强,与此相应,双钩执笔的地位和方法也发生动摇。空悬臂肘,肘起自然腕落,以前的掌竖腕平变成了掌、肘、腕俱平,笔管由指节转向指尖,浅执代替深执,龙眼法因此产生。段玉裁曾总结张照、梁巘等人的执笔法:『凡捉笔以大指尖与食指尖相对,笔正直在二指尖之间,二指尖之固笔也,相接圆如环。二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何以能尔也?曰必平其肘腕而后能之。平其肘腕,不附几,肘圆而二指与笔正当胸,令全身力行于臂,而凑于如环之两指尖,故曰以指运臂,臂以运身。』[17]伊秉绶所得执笔之法亦与此略同:『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睛之法也。』[18]

  同样是为了保持软毫的中锋行笔,与指死肘活不同的是,也有一派主张捻管调锋,如邓石如的『悬腕双钩,管随指转』,包世臣等人亦主此说,华人德、刘恒著作对此均有专论。

  通过以上对回腕的变迁梳理不难看出,在前人眼里,所谓『回腕』是悬腕条件下的汉晋古法,其发展至清代成一分水岭:之前主运腕,之后则朝肘臂运动方向发展,明乎此,才能了解后世所言何绍基『回腕法』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二 何绍基『回腕』的特点及其影响

  如上所言,『回腕』发展到清代以后,因柔笔弱纸的普遍使用已非同寻常,而何绍基的倡导,非但使『回腕』定型为一种新的笔法,并且使回腕法具有了楷模意义。有关何绍基回腕之法,后人引用最多的是其《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中这段话:

  每一临字,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策驽骀以蹑骐骥,虽十驾为徒劳,然不能自己矣。

  此跋作于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时年作者五十七岁。这里并没有对『回腕高悬』作半点解说,然『汗浃衣襦』、『如此费力』却常成为后人批评他此法有悖自然生理机能的口实。然而,在何绍基看来,古人作字『直(只)是腕力笔锋』(即重视回腕和腕力作用),而自己作字力求『通身力到』(即高悬运肘之法),与前代『回腕』之『天生自然』有所不同而已,费力之由并非有违自然,何早在此跋前三年,即咸丰四年一首自述晚年书法经验的《蝯臂翁》诗中已叙述得至为清楚,兹移于下:

  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以简御繁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蝯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平居习书颇悟此,将四十载无成功。吾书不就广不侯,虽曰人事疑天穷。同心忽遇二三子,篆分隶楷各求工。皆用我法胜我巧,巧不可传法可公。惟当努力蹑前古,莫嗤小技如雕虫。呜乎书本六艺一,蕲进于道养务充。阅理万端读万卷,消长得失惟反躬。外缘既轻内自重,志气不一非英雄。笑余惯持五寸管,无力能弯三石弓。时方用兵何处使,聊复自呼蝯臂翁。[19]

  此诗以射理喻书理。汉李广生来有如猿长臂,天性善射,其力挽强弓,为他人所不及,『蝯(猿)臂善射』由此而来。何氏认为自己执笔受此启发,乃成『我法』。从上揭所论我们不难得知,何氏自鸣得意的这一笔法,多少有些虚张声势,然对笔法秘不外宣似乎是清人惯用伎俩,不必为奇。但从长臂援弓中得运臂之法,『以简御繁静制动』,也可谓得自然之理。作者衰年变法,难怪要以『蝯臂翁』自居呢!

  由何氏主导的这一执运方法常被时后人定名为『回腕法』,此名恐非何氏本意,原跋语中所言『回腕高悬』是否借用前代所言悬腕回腕的古法概念,或者是求其用笔得回腕藏锋之妙,亦未可知。明确地将『回腕』固定为执笔法,始于清代的周星莲,其《临池管见》中将『回腕法』与『悬腕法』并列成一种执笔方法,其法为:『掌心向内,五指俱平,腕竖锋正,笔画兜里。』[20]这与何氏所用的运肘之法有些扞格,试想,臂肘高悬情况下,如何又能做到腕竖锋正,既然是腕竖,五指俱平恐难以实现。何氏笔法今天我们可以从当时人吴儁所绘《顾祠秋禊图》中窥得一麟半爪的信息。(图一)

  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何绍基在京服官时曾集资兴建顾亭林祠,以后每年他与一帮文人官僚在此雅集来纪念这位文人领袖,当时写真名手吴儁据此绘制了这幅场景,《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卷》附图即为此图局部。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运笔方法与挽引强弓不无相似之处:腕肘并起,沉肩舒胸,肘外平开,盘曲目送。由于射箭运动基本上是直线发力,因此,用力前臂与手腕要尽量自然放松,并保持一条直线,不能有明显地突出或凹进,也就是说,手腕尽可能不要弯曲,这才符合射箭引弦发力的基本要求。(图二)『无力能弯三石弓』,是何氏自谦地说自己引弦臂力较弱(强弓为十石),与手腕弯曲毫不相干。至于『圆空』之形,若言五指横撑弯回圆包尚可,若说腕须圆抱则绝不可。

  长期以来,今人理解的『回腕』法,既忽略了其文献含义的流变,也不顾所谓『回腕法』的自然成因,一味在『回』字上找缘由,似乎惟有手腕尽力地往里弯曲才合回腕之义,如说什么『手掌转折过来,手背朝左』,『手腕也弯成半圆(弧)』云云,好象只有这样方可解释何氏用笔如此费力!(图三)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何绍基写字如此费力呢?是天生自然还是自讨苦吃呢?

  探讨何氏用笔法,首先必须明白一个前提,即运肘之法是为适应羊毫宣纸特性而自然产生的,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而何氏『回腕高悬』又以自己实践,取譬相成,使之更为切实可行,易于推广。

  何氏『回腕高悬』,后人称之为『回腕』,其实质当为运肘之法,名之『回肘』也许恰切些。运肘之力,实发于背,而肩背开张,肘节在重力的作用下极易垂落,真正要做到肘抬腕平肯定费力不少。清初王鸿绪之所以把右肘吊在房梁上就是为了取巧省力,这如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手中的火炬,为減少肘腕的重力,防止火炬掉落,特意用细威亚悬吊其肘部关节一样。

  用运肘回肘法执笔如同机械上的曲柄连杆,前撑后拉,一改运腕时的动作、方向和传递动力的方式。腕虽不能如真正回腕那样自由活动,但在自然放松状态下,照样能依靠臂的动态而屈伸进退,层次分明,况且以肘带腕,以肩带肘,全身之力可以从脚跟腰股达到笔端,『猿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指顶』,正可谓书家的『不传之秘』。传统书论中一再强调用全身力法,只是在指运回腕条件下难以协调,何氏之法,运笔由运腕转向运肘,让通身之力凝聚到指尖笔端,这无异于一种运气之法。调气运力,悬臂临摹,显然较以前所有笔法和日常性挥运为难为累。为此,他还提出一套练气理论:『提起丹田,高着眼光,盘曲目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21]清初王宗炎在《论书法》中说:『古人作书,以通身精神赴之,故能名家。』[22]何氏得之矣。

  当运笔的功能从腕部转向肘部,固有的执笔法也不得不做出相应调整:为保持前臂与手腕在一条线上,手腕自然要向外侧转,早先梁巘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点,如他认为『手背稍内覆始着力』[23],我们甚至可以从吴儁绘图中也能约略分辨出执笔虎口向外的样子。与传统五指执笔法不同,运用此法运笔,拇指和食指自然合成圆形虎口,五指横撑,笔落指尖,掌心指尖端向胸前,《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所言何氏『运肘敛指』四字,实关其执笔枢机。

  后人所言何氏『回腕法』,与前代执笔法相比,无异于一场革命。它将以前回腕的功能由腕部主要转向肘部,而流行千年的双钩五指法也不再成为唯一。更为主要的是,由此带来了何绍基书法风格的与众不同,我们只要比较一下何绍基与黄庭坚的书迹就能明显分辨。两人虽同用悬腕法,然黄喜用回腕,笔锋跌宕,笔势八面,笔画时溢肩外,故其结构呈放射状,易得欹斜之势;而何氏搦笔,高悬肘臂,成引弓之势,盘旋之地,仅于胸前两手之间。曲柄连杆的旋转运动,外拓逆劲,提腕圆空,终得『回腕藏锋』之奥赜。这种笔法打通了北碑与篆隶的关隘,且将篆籀之气化入行书之中,于平正中得超逸之机,何绍基可谓碑派书家中空前绝后之人。

  晚清以来,碑学风行,『高悬回腕』由于何绍基倡导被社会普遍接受,甚至颇为流行。如翁同龢就认为,写大字,『万法不离回腕纳怀,外此皆歧途。』[24]回腕之法甚至还成为孩提执笔的启蒙之法。据清魏锡曾《书学绪闻》:『凡六七岁以上,十岁以下者,宜取二寸内外颜楷以油纸钩填若干字,作为影本,令习书者提肘回腕。』回腕下自注云:『肘须平开,腕须圆抱,如射者之引弦,以大指对食指作圆形,余三指与食指紧贴,平尖捉管于爪肉之际。』[25]除『腕须圆抱』与何氏本来的『指须圆抱』尚有些距离外,大体相当。

  用『提肘回腕』这一颇具艺术创新的执笔方法作为书法的入门之法是别有原因的。包、何之后,碑学之风日益相煽,各种异于常法的笔法不胜枚举。相较于传统的五指法,何氏之法由于回肘扩胸,笔下视野开阔,这使得笔杆对准鼻尖这一预备动作成为可能。再则,掌背与腕背基本成一平面,从而使腕上平可置杯而不倾也并非什么无稽之谈。另外,与其它执笔法相结合,『回腕法』还可以有新的形式。如近代章草名家王世镗惯用回腕法,高乐三得其亲炙,且有图示传今。(图四)从图分析,此法实承五指枕腕法而来,掌垂腕抱,与何氏回腕高悬之原始已不能同日而语,反倒与后人对『回腕法』的误解有几分相似。

  当然,何绍基所谓『回腕法』对现当代书法最大的影响还在于它普及了运肘的观念。当一二千年的『运腕』定法最终被何氏这种名实不符的『回腕法』打破后,运肘与运指、运腕一样,成为一种值得后人继续为之探索的笔法而留传至今。

  注释:

  [1]清代杨翰《息柯杂著》中语,见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二三八页。

  [2]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二七六页。

  [3]《山谷题跋》卷七,上海远东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一六一页。

  [4]《山谷题跋》卷五,第一四六页。

  [5]《山谷题跋》卷七,第二○三页。

  [6] 参彭砺志《笔谏辨证》,《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社,二○○○年。

  [7] 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二,见崔尔平编校《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二一八页。

  [8] 唐·韩方明《授笔要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二八七页。

  [9] 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怎样学习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第十三页。

  [10]《历代书法论文选》第四八○页。

  [11]《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历代名人书跋十,中国书店,一九八四年影印。

  [12]宋·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第三八三页。

  [13] 关于长锋羊毫产生的原因,学界目前仍有争论。潘伯英认为与悬腕有关,见《中国书法简论(增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十七;而华人德《论长锋羊毫》、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则认为与碑学的兴起有关。

  [14] 清·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五七三页。

  [15] 清·徐用锡《字学札记》,见《明清书法论文选》第五一○页。

  [16] 清·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五七四页。

  [17]《明清书法论文选》,第七三八页。

  [18]《历代书法论文选》第六七八页。

  [19]《东洲草堂诗钞》卷十四,同治六年(一八六七)长沙无园刊本。关于此诗时间,何书置《何绍基书论选注》中曾有笺证。

  [20]《历代书法论文选》第七二九页。

  [21]《明清书法论文选》第八三六页。

  [22]《明清书法论文选》,第七八八页。

  [23]《历代书法论文选》第五七四页。

  [24]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六册,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第三四四三页。

  [25]《明清书法论文选》第九○二页。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古籍所)

(责任编辑:彭亚琪)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