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生活Pop Life

2012-08-23 10:15:44 作者:董瑾

  

  编译/董瑾 Dong Jin

  Pop Life: Art in a Material World will propose a re-reading of one of the major legacies of Pop Art. Opening at Tate Modern on 1 October 2009, the exhibition will take Andy Warhol’s notorious provocation that ‘good business is the best art’ as a starting point in reconsidering the legacy of Pop Ar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movement’s chief protagonist. Pop Life: Art in a Material World looks ahead to the various ways that artists since the 1980s have engaged with mass media and cultivated artistic personas creating their own signature ‘brands’. Among the artists represented will be Tracey Emin, Keith Haring, Damien Hirst, Martin Kippenberger, Jeff Koons, Takashi Murakami and Richard Prince.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将于2009年10月1日推出新展览—“波普生活:物质世界里的艺术”,展览以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曾说过的一句话“把生意做好是最好的艺术”作为切入点,审视杰夫·昆斯(Jeff Koons)、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翠西·艾敏(Tracey Emin)、凯斯·哈林(Keith Haring)、马丁·基彭贝尔格(Martin Kippenberger)、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和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等艺术家是如何发展沃霍尔的这一思想,并通过他们的作品来重新探寻波普艺术的精髓和价值。自21世纪80年代开始,日渐膨胀的消费主义和商业的发展,促使艺术家开始通过不同的方式,利用大众媒体来塑造各自的“品牌效应”。

  展览“波普生活:物质世界里的艺术(Pop Life: Art in a Material World)”想要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那些遵循安迪·沃霍尔创作观念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大众的媒体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已将大众市场的营销手段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名策略。这些艺术家通过对“名人制度”的支配,无限延伸着自己在艺术界甚至更广阔的商业领域开拓市场。这样艺术与商业的融合似乎违背了当代艺术的价值观,但对于出现在沃霍尔之后的艺术家们,当他们跨越波普艺术时代,他们的创作必然与现代的物质生活紧密相连,并且以此来不断地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与生存准则。

  展览的中心目的,在于研究和探讨艺术家如何创造他们的艺术神化。展览将首先集中展出沃霍尔关于塑造电视名人、狗仔队和舞台监制等作品,同时展出沃霍尔备受争议的系列作品《怀旧(Retrospectives)》和《颠倒(Reversals)》。曾一度被认为愤世嫉俗的《怀旧》,已刺激到如马丁·基彭贝尔格和翠西·艾敏这样的艺术家,在他们心中已经产生自我明星化甚至神圣化的欲望,并成功地利用“名人形象”的特点把“名人”作为他们的创作元素和媒介。展览负责人凯瑟琳·伍德(Catherine Wood)说:“沃霍尔让艺术家把自己也当成艺术本身。20世纪80年代,沃霍尔努力使自己明星般的身份被社会认同。人们甚至会付钱邀请他参加他们的派对,有时他甚至加倍这样做以便使其行为更具影响力。他几乎把艺术家光环般的身份当做香水品牌来推销”。

  展览同时展出了凯斯·哈林的《波普商店(Pop Shop)》与杰夫·昆斯的《天堂制造(Made in Heaven)》两件作品。凯斯于1986年在纽约拉法叶大街上开了一间波普商店,为更广大的观众提供海报、玩具、个性签名等限量版商品。杰夫·昆斯的“天堂制造”系列作品于1990年初次在威尼斯双年展上露面,被放大的杰夫·昆斯与其妻子(意大利成人片明星)的性爱写真,不仅摒弃了传统文化的禁忌,并使他与妻子的婚姻加以不朽的印证。考塞·芬尼·图绨(Cosey Fanni Tutti)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创作的大量关于色情杂志、电影拍摄的行为艺术作品,预计将会在展览中引发更激烈的争论。著名的日本艺术家村上隆被特别委托创作的艺术装置作品也将会展出。

  展览期间泰特现代美术馆邀请一对双胞胎出现在展厅内,这对双胞胎不需要做复杂的工作,他们只需坐在达明安·赫斯特的点画前让观众看着他们。展览将重现赫斯特2008年在苏富比拍卖行组织创作的反传统拍卖作品,如《记忆中的永恒之美(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和赫斯特1988年突破性创作的《偏见(Unfair)》。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都有着波普艺术鼻祖安迪·沃霍尔的影子,他们不仅仅是艺术鬼才,也是商业天才。他们善于利用商业来营销自己,使他们的艺术更具影响力,同时获得巨大的利益回报。这样“拜金主义”艺术的存在,在当代艺术界一直被全盘否定,艺术一度被认为是神圣纯粹的,而金钱的介入会玷污艺术的价值。而现代艺术家逐渐接受了消费主义和商业的运作方式,如今,泰特美术馆策划即将呈现的这场以探寻物质世界里的艺术之路为理念的展览,正是在尝试证明商业是现代艺术的表现之一,并且能为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带来更好的发展。

  波普艺术与高等艺术

  艺术一直以来被定义为高尚品德的象征、美好事物的视觉表达、艺术家内心深刻的情感表现和社会的客观反映。比如古罗马时期的传统绘画和雕塑就是典型的范例,人们对美的定义来自于古罗马哲学家如柏拉图(Plato)等伟人的巨作。人们通常称这类艺术为“高等艺术(High Art)”,是属于上流社会或者艺术界专业人士的艺术,大众并没有参与定义及评论的权利。因而波普艺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低等艺术(Low Art)”,根据它的英文“Popular Art(大众艺术或者流行艺术)”,我们很容易得知它属于大众的流行文化,并非艺术专家和上流社会的专利品。波普艺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但其真正的发展是在美国通俗文化高度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波普艺术的出现在艺术收藏史上第一次打破了艺术对商业文化的抵触,依靠技术上的创新和具象化的表达成功地将艺术拉近平民生活中,迅速地融入到市场和消费社会的环境中,艺术与市场第一次大规模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其在社会上发挥重大影响力。

  沃霍尔正是波普艺术的创始者,其艺术作品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元素和当代生活中人类对物质需求的心理状态为题材,通过广告、商业设计、明星和漫画为媒介的特殊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波普艺术代表着大众受消费时代和信息时代影响的精神态度,缺少了对所谓高尚文化的崇拜和追求。所以,当波普艺术高调地出现在“高等艺术”面前,艺术界掀起了频频的批判热潮,波普艺术也随之被大家看做是传统美学的反派。

  但波普艺术迅速被普通大众接受的现象一定程度地推翻了艺术界对“低等艺术”的偏见。沃霍尔说过:“你仔细想想看,百货商店就是一个博物馆”、“这个国家(美国)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开始了一个传统,在那里最有钱的人与最穷的人享受着基本相同的东西。你可以看着电视喝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也喝可口可乐。可乐就是可乐,没有更好更贵的可乐,你喝的可乐与街角的乞丐喝的一样,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一样好。”沃霍尔所要表达的波普哲学在向人们阐释艺术是不分高等与低等的,艺术跟可乐一样,乞丐和总统喝的可乐都是一样的,百货商店里的杂货品跟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也是一样的。同样,在沃霍尔之后的艺术家如杰夫·昆斯也为艺术与商业的关系辩驳道:“我和商业艺术无关,那不是我的兴趣。我的兴趣只在艺术上。我对艺术的兴趣一直只是想做一个艺术家,我对市场的兴趣不过只是出于政治原因罢了—想以此获得一个平台来与人们交流。”昆斯利用商业和金钱不仅将艺术推向市场,也推向了更广阔的思想交流的平台,当艺术品变成商品流动在大众之间,他的思想也随之传播开来,并更广泛地影响着大众。如《天堂制造》,大家认为这只是纯粹的低俗作品和商业炒作,但昆斯在一次访谈中谈到:“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人们没有看懂我的展览。它并不是关于性和色情。我试图做到的是以我为范例,深入到虚伪的底蕴中,再浮上来,不作任何道德评判地重新露面。艺术界利用“品味”将人划分隔离开,我要努力创作的却是一件人人皆可欣赏玩味的作品。”

  昆斯跟沃霍尔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致力于利用艺术展现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看似淫秽低级的作品正是揭露了现代物质社会大众内心对物质的欲望和对感官满足的强烈追求。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展览让我们重新思考波普艺术的真正价值,也让我们回到艺术最根本的话题—艺术史什么?艺术分高低等吗?如果有,那高低等艺术的界限在哪里?商业和艺术存在什么关系?商业在艺术世界的介入一定是坏事吗?

  艺术与商业合作

  长久以来,时尚品牌与艺术界的合作关系是互惠互利的。雨果·伯斯(Hugo Boss)这个德国时尚界的标志性品牌,就是一个将商业和艺术完美结合从而获巨大利润的例子。雨果·伯斯是古根海姆美术馆展览的主要支持者。从1996年开始,雨果·伯斯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合作,颁发两年一次的雨果·伯斯奖,每次表彰一位职业艺术家,给予10万美元的奖金并为其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个展。雨果·伯斯的策略是,在消费者的意识中建立品牌与艺术相关联的理念。雨果·伯斯企业交流与艺术赞助部主管约尔迪斯·凯滕巴赫(Hjrdis Kettenbach)说:“我们对艺术的赞助赋予了品牌激情”。由于雨果·伯斯为赞助艺术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产品也通过艺术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我们不会看到印有艾米丽·贾西尔(Emily Jacir)设计图案的围巾,也不会有印着其他提名艺术家作品的T恤,这是雨果·伯斯对界线的原则和信念。凯滕巴赫说:“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而我们做的是时尚领域。如果你总把二者混为一谈,就显得太商业化了,我们不想失去我们在艺术界的名声。”

  当然,艺术与商业化的合作使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常常炫耀艺术家与时尚设计之间的激情对话。2003年,村上隆设计了大受欢迎的系列手提包;2008年村上隆在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美术馆举办的回顾展上,路易·威登赞助了一间拥有村上隆设计品的商店,商店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坐落于展场内,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2006年圣诞节,路易·威登全球360家专卖店的橱窗同时点亮了一只金色的眼睛瞳孔。这只瞳孔是丹麦著名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专为路易·威登设计的灯饰品《看你的眼睛(Eye See You)》。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也应路易·威登艺术总监马克·雅各布斯(Marc Jacobs)的邀请设计了2008春季系列手提包,路易·威登在古根海姆美术馆为这些手提包举办了庆祝活动,当时美术馆正在举办普林斯作品学术展。路易·威登通过直接赞助那些处于上升期的艺术家,而成功地创造了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位于巴黎的路易·威登旗舰店顶层是一个混凝土画廊空间,乘坐奥拉福尔·埃利亚森(Olafur Eliasson)设计的电梯可直达这里。电梯运用了隔音设计,同时没有添加任何光源,在电梯上升的20秒钟时间里,客人们被邀请参加体验自己内心的发现之旅,如果你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那么20秒钟的时间就太短了。画廊经常举办各种展览,而有些展览甚至与路易·威登毫无关联。

  意大利奢侈品牌普拉达(Prada)也成功地将商品与艺术完美结合,而创造了大额利润。普拉达从1993年就开始在米兰运作关注当代艺术的普拉达艺术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其艺术总监格尔玛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也是古根海姆的策展人之一。普拉达艺术基金会每年为两位艺术家举办展览,但这些活动与我们在T型台上和商店里看到的东西截然不同,普拉达通过物质化的商店将零售商品与艺术结合起来的。普拉达纽约旗舰店位于纽约SOHO区,其建筑曾经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所在地,是由建筑设计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的。

  在时尚的大众化市场中,美国盖普(Gap)服饰品牌于2008年开始加入了艺术元素,推出了由2008年惠特尼双年展参展艺术家设计的T恤。另外,借助今年总统大选的时机,盖普品牌邀请卡拉·沃克尔(Kara Walker)、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等艺术家设计了每颗售价5美元的“投票(Vote)”系列纽扣。

  但是,雨果·伯斯却没有如路易·威登或是盖普公司那样创造出多元化的商品并将其大批量的销售。雨果·伯斯希望向全世界展示他们对于普林斯和村上隆艺术作品的了解与厚爱,更注重吸引那些对奢侈品、服饰和艺术感兴趣的消费者,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消费者拥有着高层次的审美价值观,在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中,服饰的穿着与桌上和墙上的艺术品同样重要。

  总而言之,当艺术不排斥商业并与市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艺术品则变成了商品和消费品,走向商业化道路的艺术无损于其本质上的完善。市场在呼唤艺术,艺术也在接受市场,并且不断地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一切无疑在向我们展示一场商业和艺术共同的展览,以帮助我们继续探索物质世界中的艺术之路。

(责任编辑:彭亚琪)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