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长春宫戏台
2012-08-20 17:13:29
长春宫戏台为紫禁城内形制非常特殊的院落式戏台,该戏台为体元殿后抱厦(抱厦亦称龟头屋,是从正殿接出的小屋,与正殿用两个屋顶连接),面阔3间,长14.9米,宽6.8米,台面高0.34米,北向长春宫正殿。
要说到长春宫戏台的来历,不得不提到咸丰、同治年间清廷对启祥宫、长春宫的改建。长春宫与启祥宫属紫禁城内廷西六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均为独立式院落,其组成格局为:四周为琉璃宫墙,正南为宫门,影壁门正对宫门,院中主体建筑有正殿及左右配殿、后殿及左右配殿、井亭。各宫院独立的格局,既规矩齐整,有严谨封闭,是适合封建帝王及其王室生活的理想布局。
长春宫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称长春宫。启祥宫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在此出生,嘉靖十四年(1535年)将此宫更名为启祥宫。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对明故宫大加修整,长春宫与启祥宫也进行了维修,但没有改变其独立式院落的格局。咸丰九年(1859年)清宫对长春宫与启祥宫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打通了这两个独立院落:拆除了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及其前宫墙,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将其命名为“体元殿”,启祥宫正殿改为长春宫宫门(因将一座主殿改为宫门,其位置与体量都与所处环境不符,故慈禧太后又将新的长春宫宫门改称太极殿)。两个宫院纵向连通,加强了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连续性,扩大了活动的场所,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
咸丰九年虽改建了长春宫,但现长春宫戏台并未在当时修建。咸丰皇帝奕詝痴迷戏剧,长春宫虽没有戏台,但并不妨碍他在此看戏的兴致。据清宫内廷演戏机构昇平署的《恩赏日记档》中记载,在长春宫改建的前一年,即咸丰八年(1858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咸丰帝下旨,在长春宫伺候帽儿排(帽儿排谓演员不化妆的清唱剧)《乌盆记》等。
同治初年,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到了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皇帝已经15岁了,皇帝即将大婚并亲政,两宫太后需要搬出养心殿。慈安选择了东六宫中的钟粹宫,慈禧选择了西六宫中的长春宫。据昇平署同治八年的《差事档》记载,当年十月慈禧万寿节期间都在长春宫演戏,全月日日不断。剧目有《火云洞》、《穆柯寨》等。因此时长春宫没有固定戏台,很有可能搭建临时戏台来演戏。
为了迎接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的入住,钟粹宫和长春宫都进行了改建。同治九年(1870年)长春宫南面的体元殿加盖3间后抱厦建成了一个戏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戏台呢?据建筑专家刘畅等人的《从长春宫说到钟粹宫》研究,该戏台不是现今我们所见的庭院式戏台,而是一个室内小戏台:戏台的舞台部分在西边,看戏的宝座在东边,中间有一道装修阻隔。
据清宫昇平署同治十一年(1872年)《恩赏日记档》记载,这年九月中旬同治皇帝大婚,主要在长春宫戏台承应庆典戏曲。因该戏台能够容纳的观众有限,不排除为大婚而在长春宫院内搭建临时戏台。这一年,慈禧太后看戏相当频繁,长春宫戏台承应的戏目有《战长沙》、《彩楼配》等。
长春宫室内戏台何时向院落式戏台过渡,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格局?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史料能够给与清晰地说明。建筑专家刘畅等研究者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档案《长春宫准地》,认为从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为了庆祝慈禧太后的四旬万寿,在体元殿抱厦以北、长春宫之南建有一座临时戏台,通面阔三丈六尺,通进深二丈八尺,后来,这座临时戏台被拆掉了。
若长春宫室内戏台在同治十二年之前已经改造成现在的院落式戏台的格局,那么在慈禧太后四旬万寿期间就不用再在院中搭建临时戏台了,但慈禧太后五旬万寿的情况就发生了改变。据晚清重臣翁同龢的日记,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的五旬万寿,从十月初五日起,“长春宫日日演戏,近支王公、内府诸公皆与焉……戏台前殿阶下偏西,设一台,有高御座,向来所无。”(《翁同龢日记》)戏台前殿阶下偏西设高御座,说明此时长春宫戏台已经面向长春宫正殿了,长春宫戏台已经确定无疑地从室内小戏台演变成了庭院式戏台。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十年,即1774—1884这10年间,长春宫戏台最终改建成了庭院式戏台。
慈禧太后不仅在长春宫看戏,还在同治年间或光绪初年组建了戏班,时称“本宫”或“本家”,本家班的伶人以长春宫太监为主体,不属演戏机构昇平署管理。翁同龢在《翁文恭公日记》中记述,光绪十年慈禧太后五旬万寿期间,“此数日,长春宫演戏八点钟方散。有小伶长福者,长春宫近侍也,极儇巧”,长春宫近侍小伶长福即是长春宫本家班的成员。太监科班一直延续到清亡之后,民国初年,仍有这一科班里的太监在宫中为小朝廷演戏。
呼图克沁
(责任编辑:何春燕)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