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学术论坛”研讨会纪要
2012-08-10 17:20:59
4月1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学术论坛”在北京东交民巷饭店多功能厅隆重召开。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等出席会议。
这次研讨会围绕着“如何进一步推动和繁荣工艺美术事业”一个主题,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创作成就、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技艺传承与提升、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亟待重视的创作问题、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批评现状及改善四个分议题展开。与会专家有原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吕品田,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陈若菊、张国藩,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唐克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杭间、张夫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李春珂、饶晓晴、周锦云、郝淑萍,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贵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岳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海霞、副研究员王亚雄等四十余人。
王文章同志在讲话中说,工艺美术的发展就是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同时在适应公众和社会需求基础下创作具有时代性、代表性的精品。原先历史上很多任务艺美术的一些门类所以做得很好,与当时宫廷的这种建制或者要求有联系,工艺把关把得很严。我建议我们今天要把有实力的、有想法的艺术家组织起来,有关部门从经费投入和条件保证方面做一些工作,这样能够创造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审美取向的好作品,让后代人看到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创造的最好成果。他还联系正在进行的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工作,指出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格在当前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的全面价值得到更好的确认,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这一切都为工艺美术今后的发展和创造提供更有利的环境。
马文辉司长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终的着眼点不在于物质层面,甚至也不仅仅是技艺层面,最深层的是文化层面,最根本在于我们所作的一切文化工作最后归结起来都是有利于我们形成完美人格,提升人的综合品质。艺术的终极追求应该落在这上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工艺美术、我们传统的工艺美术,对现在的经济生活,整个的文化艺术的创造发展,以及现代的人格品质、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常沙娜先生说,我们在发展工艺美术事业中不能忘了关于《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条例》,在用料的问题上也要按照这个条例所说的,保护我们的资源。像牙雕、玉雕等等珍稀材料,我们千万要防止作品“以大取胜”。这次评第六届大师的时候有人送评的砚台,已经不是砚台了,都没有地方磨墨了,那不是砚。
杭间教授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工艺美术既有符合今天新兴中产阶层的那种欣赏和收藏需要的一个层面,同时也仍然具有符合西方的关于对东方想象的作为文化产品的这样一种消费需要,在这两者里面,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体制依然停留在老格局。也许很多任务艺美术家认为我们已经是自由的,是一个作坊制或者工作室制的,是一个私人的艺术,但是如果要把中国的工艺美术做大,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吴元新大师建议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加强二代传承人的调研。师徒传承同家族式的传承关系中,家族式的传承基本上占到了53%。有的国家级项目,比如刺绣,男孩无法做刺绣,工艺雕刻女孩就无法去传承。如果真正没有血缘关系的,师徒传承关系中精湛的技艺就难以传承。
邱春林副所长总结发言中说,从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创作空间大小、获取材料的容易程度、国家支持授徒的力度,以及市场自由度、收入等方面看,现在对于手艺人来说是中国五千年甚至七千年历史以来遇到的最好时期,手艺人发展的机遇期;可能也是工艺美术的黄金时期。当前工艺美术呈现出的产业和事业繁荣局面是人的解放的自然结果。与此同时,虽然出现全民收藏工艺美术品的热潮,电视媒体也开办了相关栏目,但尚未形成真正的审美品鉴。以往不同时代的文人笔记,往往一两句话点评一件作品,精采至极,各个时代的审美标准绝不含糊。对比之下,当前工艺美术批评还需要建构具有时代特点的价值标准。
(责任编辑:何春燕)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