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与体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2012-08-01 15:52:30 作者:赵 健  张元稼

  

  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及内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为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单一的西方造型基础能否适应今天的中国文化全面发展的各种需求;随着当今世界数字技术高速发展,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基础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高校的大量扩招导致应试教育形成单一的技术性训练模式,造成走进大学校门的艺术专业学生缺乏较全面的艺术综合素质,限制了其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都是美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学必须认真思考并有待及时解决的问题。

  素描课程在造型艺术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从造型艺术的自身规律以及学院艺术教育的发展来看,素描以及素描教学始终与造型艺术密切相关:艺术家造型观念的确立、造型能力的培养、艺术想象力的开拓,无不是通过素描教学或素描实践来获得的。所谓“素描是绘画、雕塑、建筑三门艺术之父”意味着素描自身包含有各学科、各画种之间不可或缺的基础因素,对这种共同基础因素的研究是素描教学的核心所在。如果从历史与学科的角度来看,素描之所以被称为“造型艺术之父”,是因为它通过视觉形式(visual form)这一纽带使众多的造型艺术门类归于统一。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在绘画、雕刻中,甚至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在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中,就它们是美的艺术而言,素描都是根本性的东西。在素描中,不是在感觉中使人快乐的东西,而仅仅是通过其形式使人喜欢的东西,才构成了鉴赏的一切素质的基础。”的确,视觉形式的呈现,或者说视觉形式的构建是造型艺术的审美核心,也是素描的根本所在。艺术家是通过视觉形式来进行他的语言表述的,视觉形式代表了造型艺术的根本特质。无疑,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对视觉形式的探索与构建构成了课程的主线,通过对视觉形式规律与原理的研究,理解形式是艺术家 “内在需求”的外在表现,使学生获得用视觉形式来表达思想意图的语义能力。

  一、《素描与体验》课程设计理念:

  素描一课,对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纵观4年的本科教育全程,入学后的最初3周课时虽然只占了很少的比重,而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有关对造型观念的确立、对造型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造型能力的培养都是从这一步开始。所以说,树立正确的“造型观念”、加强对素描概念与功能的理解是课程的核心环节,其课程设置是理论加操作实践;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更加强调理论的介入,强调“识”重于“做”,以强化观念的确立。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素描理论入手辨析素描原词的确切含义,诠释瓦萨里对素描的经典定义,围绕素描概念涉及的内容设计课程。

  素描的基本概念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迪塞诺”(disegno),它是当时绘画中的基本概念,在阿尔伯蒂、瓦萨里、达芬奇、丢勒的论述中,素描的概念和今天我们对它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别。首先,从瓦萨里对disegno的经典定义可以看出,素描就是画家对形式理念的视觉表达,画家既要通过心灵中的理性获得自然事物的形式、理念,同时又要以素描的方式呈现这种视觉形式。这个定义包含了素描从形而上的精神活动,到形而下的技术手段的整个外延跨度,形式理念则是它的核心内涵。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尔雅》中有“画,形也”的词条。看来形状或形式是绘画本体的观念在东西方的文化中有着同样的认同。素描在造型艺术的基本价值与功能正在于对形(form)的呈现,从这个角度讲,绘画的概念内涵与素描的概念内涵是叠合在一起的。而在我们以往的语境中,对素描概念的涵义的理解有着很大的游离性,有时被狭义地理解为具象绘画中的造型能力,有时又统而论之为绘画的基础,而没有像瓦萨里、祖卡罗、康德那样把素描的核心定位在形式(form)的理解上。

  其次,由于“迪塞诺”是意大利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如中国哲学中的“气”和“道”的概念,在其它文化中没有对等的词或概念来翻译,这为我们完整的理解它的含义带来了不便。现代汉语中对素描的翻译大都转译于英文drawing,但是它远远没有传达出迪塞诺的深刻含义,实事上迪塞诺(disegno)兼有图画、设计、构思、构图、打算、图案、纲要等含义(disegno包含了英文design、drawing、sketch三个词的词义)。显然drawing的含义中缺失了素描概念中重要的一个因素—设计,设计是机会、偶然的反义词,它代表了主体能动的“组织”建构。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以完整、准确、理解古典时期的素描概念为起点来设计教学,即紧紧抓住设计意识与形式两个重点。为其如此,基础素描教学才能吻合素描的本质。可见,素描的本质不仅仅在于塑造体积空间,更不是它的表面的单色的“形象”,素描的本质在于视觉形式的设计。

  基于对素描原本概念的大致梳理,笔者认为,造型艺术部素描第一课的课程设计,在总体上,应立足于对素描经典理论的分析,加深对素描概念的理解;在理论上,以美术史的角度阐述素描,理清素描和绘画的关系;在实践上,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素描学科有一个完整的直观,对素描操作流程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真正懂得素描在美术创作中的意义。在我们看来,已往的素描第一课教学,过多地侧重对具体环节的关注(如对观察方法、塑造方法的学习),属一斑窥豹的性质,这样的局限性相对弱化了素描和生活体验、素描和绘画的关联,弱化了素描与创造的联系;而以全方位的角度溯源素描,就可以使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完整地看到素描—绘画—设计—作品之间的关系,看到素描是怎样把蒙胧的意念构建成具体的形状,怎样把简略的图形逐步完善成完整的作品;还能够使学生看到他们将要学习的素描课程具体处在素描教学的哪个阶段,以做好学习准备。总而言之,这样的课程设计其意义远远胜过着眼于某个局部问题。

  二、课程设计说明

  (一)第一步《草图体验》(见图1)

  此段教学强调素描与生活、素描与自身感受的联系。其基本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从生活于其中的身边世界着眼,从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事物入手,以基本意念、意向为出发点构思画面,探究画面的基本构成与视觉形式。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意图,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改进静物的摆放:此阶段,学生可一边画草图,一边调整摆件以达最佳效果。

  草图应反映出不同构图的构成方式、构成布局、基本图形,体验不同的视觉差异。应多试验不同视点、不同视角(俯视、平视、仰视、近视、)所传达的不同效果以及视觉意义;还可以试用不同的画幅形式,如长方形、正方形、横长方、竖长方以及黄金分割比例图形;也可试用特形画幅如圆形、古典半圆形,以体验不同的视觉感受。

  (二)第二步《形状构成》(见图1)

  对基本形的理解是建立正确造型观念的第一步。每一类事物都有自己特有的形,即所谓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特征的形状,正如苏轼所言的“常形、常理”。基本形是造型的起点也是造型的终点(在观察时从基本形入手,刻画时,细节表现应服务于基本形的呈现)。自然界的事物往往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基本形状需要画家去伪存真地发现、挖掘、提纯,有时还需要夸张、强调,才能提炼出该事物的形态特征,才能抓取其形式意味。这种提炼基本形、抓取形状意味的能力训练是素描教学的重要环节。

  作业要反映基本形的几何特征,要对基本形进行归纳、提炼以及寻找整幅画面中有意味的形状组合,还要反映出其外轮廓的特征和对其基本形与内部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第三步《黑白灰构成》(见图1)

  对任何画种来说,黑白灰的色度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造型环节。黑白灰的分布有着高度的自行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再好的画面结构、再好的视觉角度都会因此呈现出视觉上的混乱。在基础素描教学中,研究色度的配置规律,研究色阶的有序安排、研究色调的功能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作业要求分析对象的色阶构成,用五个色阶概括对象,试验不同调性(如亮调、暗调、灰调),练习归纳色阶、研究色阶和形状关系。

  (四)第四步《完成作品》(见图1)

  三 、教学实践范例

  (一)第一步《草图体验》

  素描不仅仅是培养准确刻画物象客观形体的训练方式,而且也是记录生活,表达审美体悟的重要手段,所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的表达才是真切而有乐趣的。因此静物题材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松果与莲蓬,除了干果壳本身的质感纹理外,松果与莲蓬细节形态的趣味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干裂果壳的自然扭曲与细节的穿插形成丰富而微妙的韵律节奏,然而这种趣味性如何才能得到艺术地表达则是一个需要反复尝试与选择的过程。从静物的摆放,角度的变换,构图的设计都需要从审美形式出发,进行反复推敲、比较,筛选出最适合自己表达意图的构图形式。

  草图体验1:角线构图,台布外形呈斜线,将画面分割成为两块大小不同的空间节奏。

  草图体验2:通过椅子与背景的床与投影对画面形成矩形空间分割,而主体物的摆放呈反“C”形曲线,以破矩形的方正单一,形成‘方’与‘曲’的刚柔变化。

  草图体验3:采用中轴线对称式布局,通过台布左右两边的不同体量及投影的不同形态获得画面的变化与均衡。墙面的插座增加背景墙面的变化,同时与主体静物形成点面呼应。

  草图体验4:通过台布将深色背景分割出三角形与矩形空间,主体松果置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使其成为必然的视觉中心,以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背景的重色块与台布的亮调形成强烈对比节奏,而松果与莲蓬的深灰色又与背景色呼应,使台布与背景的对比趋于平衡。

  草图体验5:通过台布对灰地面形成大小不同形状的分割,干果的分布注重聚散变化。同时用横向尺寸的超长比例增强静物画的开阔感。

  草图体验6:以斜三角构图形成不稳定感,打破静物的静态组合,静中寓动,以求变化,增强画面的构图活力。

  (二)第二步《形状建构》

  对基本形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形体基本特征,同时能更好地发现物体大形的韵律节奏。在这个步骤中我们选择了松果和莲蓬:松果总体呈圆柱与圆锥的组合,果壳呈菱形的特征并按照圆柱透视分布;莲蓬则可理解成圆柱与半圆体的结合,其表面褶皱纹理也呈圆柱、圆球分布。这种对形体构成的理解分析有利于排除繁杂细节的干扰,从而对其进行有效地归纳组合,避免整体形态的松散。

  (三)第三步《黑白灰的构成》

  黑白灰构成1:减弱色调间的对比反差,整体以灰色调为主,形成舒缓柔和的色调关系。注重对整体色调氛围的营造。

  黑白灰构成2:减弱主体与与台布、椅面的对比变化,强调三者关系的整体性。背景以重色调为主,左上角的重色调处理成为自然的有机形,打破方硬的色块分布形态,使画面规整而不失灵活。

  黑白灰构成3:注重色调节奏的体现,加强黑白灰的对比关系,形成明确的色调层次。椅面与台布的亮灰色调,与主体干果的的灰色调形成对比,使主体更加突出。

  黑白灰构成4:整体色调设计采用大调和、小对比的方法进行,画面统一于灰色基调之中,主体松果和莲蓬缀以重色调,形成视觉跳跃效果。

  黑白灰构成5:黑白灰色阶变化清晰明确而又紧密呼应,左上角的重色调通过椅子腿的灰色形成大与小的分割,同时又与右下角的狭长的不规则重色调形成呼应与平衡。背景深重灰色与台布的灰色之间间以亮灰色椅面,使三者形成明快的色调节奏与明确的空间层次。深灰色的松果、莲蓬置于灰色的台布椅面之上,既增加了台面色调的变化,又使主体突出醒目。

  黑白灰构成6:画面整体以重色为基调,同时重视色调的对比变化,使画面气质厚重而又显得节奏铿锵。

  (四)完成作品说明

  以草图6为基本构图框架并稍作调整,强化画面的构成意识,台布的摆放形态呈斜三角,打破方形画面与椅面的规整格局,以取得稳中求变、静中寓动的效果。左上角的重色调通过椅子腿的灰色形成大与小的分割,同时又与右下角的狭长的不规则重色调形成呼应与平衡。深灰色的松果、莲蓬置于灰色的台布椅面之上,既增加了台面色调的变化且又使主体突出醒目。重点刻画松果莲蓬的丰富细节与形体质感的微妙变化,增强画面的可视内容。(胡涛教学示范)

  总之,通过三周系统的以“解构”方式对素描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学科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地体验了关于素描的概念与内涵。由于课程对体验与创作性的引发,激发了学生的主动表达的意识,把素描理解为是主体性的主观构建行为,摆脱了“考前式”的素描观念和“照抄”的模式;由于课程对视觉形式的强调,学生对形状与形式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对形式美感的敏锐度得到了加强,这种良性的教学结果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显现出来。《素描与体验》课程以“泛素描”的意识整合各学科的特殊性,以最大的包容性统摄不同的美术学科,同时兼顾技能与知识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兴趣与规范的结合,以此奠定高等美术院校学生的专业起点。

  (赵健、张元稼/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

(责任编辑:黄金)

作品推荐

展览推荐

拍卖预展

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安徽省艺观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30年12月31日
预展地点:安徽省芜湖市萧瀚美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十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30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北京盈昌当代书画专场拍卖
北京盈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预展时间:2022年3月21日-27日
预展地点:北京盈昌网拍

官网推荐

拍卖指数

比上一拍卖季:↓24%当前指数:5,717
国画400指数

每日最新

每周热点

  1. 1 艺术品消费“吃快餐”,远离了傲慢还
  2. 2 守护诚信 致力传承,雅昌鉴证备案以领
  3. 3 央视3·15曝光疯狂的翡翠直播间:古玩
  4. 4 张大千剧迹《仿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睽
  5. 5 “写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对话--孙家
  6. 6 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 | 重要大理国铜
  7. 7 Poly-Online丨“春意”上线——中国
  8. 8 XR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元宇宙虚拟
  9. 9 专稿 | 是什么成就了加埃塔诺·佩谢
  10. 10 艺术号·专栏 | 陈履生:画中的少数

排行榜

论坛/博客热点

推荐视频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
  • 艺术头条App
    艺术头条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