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工笔画创作中的工写关系
2012-07-24 10:53:11
一、工与写的概念及定义
工笔画对画面效果要求工整细致,对画面所表现的形象要求合“物理”、画“常形”,即最能体现自然事物、人物形象神采的形象特点。工笔画在创作过程当中,其所有绘画技法紧紧扣住一个“工”字,这个“工”不仅是绘画手段的“制作”之“工”,还包含对形象之神采的理解、把握、传达之“工”。也就是说,它与西方写实绘画的最大不同,是在创作理念上求传神之完整、深入、工致,而非把表面形似以及“画得像”的“工”作为追求目标。工笔画的“工”,体现的是工笔画的创作理念和对绘画技法的最终要求,那就是在中国审美文化观念与绘画体系之内,追求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严谨、细致、深入地呈现客观物象神采形象的艺术之美。
中国写意画讲究书法入画,在追求神韵表达时与工笔画之“工”相对。它讲究“写”,讲究笔墨情趣,而把“描绘”和“制作”则视为用笔、用墨的大忌。写意画对绘画内容和形象要求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要求通过相对简单的绘画形象来表达物象内在的本质和神采,至于是否能在形象上真实再现事物、人物的造型,反而是用笔、用墨之外的二等问题。写意画是通过离形得神而更加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与展示。写意画的“写”,体现的是一种由客观升华而来的主观审美的艺术化呈现。
二、工与写的区别和联系
工笔画多选用熟宣纸或熟绢。工笔画勾线要连绵悠长、均匀细致,对形象交代细致入微,不要求线条本身有大变化,线条的起伏、转折、断、连都是在严谨的思考和安排下,在工整细致的绘画效果当中来完成。工笔画的“染色”则充分利用熟宣纸或者熟绢对水分不渗透、不吸收的特性,多层渲染,层层叠加,达到厚重、艳丽的色彩效果。
写意画多选用生宣纸,在技法上与工笔画有较大区别。写意画在非具体形象的符号性表现语言上,在用笔的中、侧、顺、逆、粗、细上,在用墨的轻、重、浓、淡、强、弱上,都有较大的差别和变化,要求达到“墨分五彩”的画面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生宣纸对于水、墨较为敏感的吸收和渗化效果,达到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绘画艺术效果。
工笔画的“工”与写意画的“写”,在技法上的区别是明显的,各自有着自己成熟和固定的理论体系。但是,在审美取向与绘画目的上,二者的评判标准又是一致的。中国画水平的高低和优劣,自古就不以工、写去区分,它们的高低上下,体现的是画家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层次理解与把握,体现的是画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展示。
在工笔绘画创作当中,无论是绘画技法还是绘画效果,崇尚“工”的渗透与影响,却反对一味的工而导致的匠、板、呆、滞。无论工笔画绘制过程如何细致深入,作品的最终效果都必须保持“绘画感”,而此处所谓“绘画感”就是写在工笔绘画作品中的具体展示。对写的理解和运用,对工笔技法当中的工的实现有至关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样,在写意绘画当中,虽然强调写的绘画效果,同时强调对于精神世界的展示和对于思想意识的描述,反对过分沉溺于细节形象的描摹,但是也反对因为仅仅重视写而导致的粗、野、空、怪等结果。写意画在强调写的同时,也强调对于物象之“神”的把握,对神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对“形”的交代与描绘。虽不能沉溺于细节,却也不能空洞无物,恣意狂怪。
三、工笔创作如何把握工写结合度
在工笔画创作中,大部分画家对工笔的工有较深的认识和实践,而对于写则较为忽视或排斥。很多任务笔作品的画面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展现琐碎的细节和局部的效果,充分显示了画家对工的绘画把握能力和理解深度。但是,这种绘画方式却往往忽视了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整体意识,同时,技法的单调和效果的单一使得画面琐碎而呆滞,使画面失去了绘画感和写的趣味。
我在工笔作品《花信》和《四月梨花》的创作过程中,在工细描绘人物形象和重点部位如五官、手、脚等之外,在人物的服装和部分背景的制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写意画当中诸如撞色、冲水、渗化、肌理等等属于写的技法,然后在写的基础上再加以细心地收拾与调整,使之最后呈现似工非工、似写非写的绘画效果,既保持了工的深入细腻的技法特点,又保留了写的酣畅淋漓的画面效果。
另外,工笔技法当中的工,也指一种作画的态度和对画面的效果要求,并非要求画家一味追求工匠式的制作。可以说,工笔画仅仅是反对“匠”而已。避免匠的方法,除了从传统文化审美体系当中汲取对绘画创作有益的思想意识外,那就是在技法上要借鉴和吸收一部分写的意识,融入工的绘画过程中,使工笔画创作既有深入细腻的具体物象写照,又使画面有令人回味无穷的绘画效果,不至于使工笔画创作流入匠、俗的境地。二者之间的借鉴和吸收,更多地发生在精神层面和文化审美内涵上,要有对比,有特点,还要在同一画面当中协调一致。这才是工笔之“工”与写意之“写”的存在意义和灵魂所在。□
(责任编辑:车晓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