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呼唤民族风格
2012-07-23 16:15:20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信息革命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开始由生产型主导的社会向消费娱乐型主导的社会过渡。作为新兴文化产业代表之一的娱乐及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动漫游戏产业)在全球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日益成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推进不同文化沟通交流的全球性产业,开始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动漫产业是支柱产业之一,年度市场总量都在数百亿美元乃至数千亿美元之上,其成熟的产业体系生产大量的动画产品,投放市场以赢利。其获利的本质在于文化输出,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方式、行为方式等各个层面对观众产生影响,产生产品认同,实现消费引导。
美国动画以剧情为主导,人物性格鲜明,注重细节的刻画。美国人的民族心理乐观积极,动画作品多为喜剧,在百老汇歌舞剧的表演方面,演员以歌唱代替台词来表达情绪,并善于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发掘可用的部分,进行改造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产品。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作品就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小马王》则加入了印第安文化的内容。这种改造和消化并非仅仅出于猎奇,而是从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提纯出人类感情的共性,以便打动观众。同时,美国动画具备技术、规模、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电影工业发达的基础,其动画艺术的发展必定会以影院级的大型制作为主导,每年都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动画作品,其动画电影的产量在全世界居于首位。
日本动画坚持民族风格,在坚持本土文化的同时,虚心学习外来文化,求同存异。如《幽灵公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作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通过精细的设计达到完美的融合,形成了一套既具有民族特点又不失国际化的动画技法。日本动画在形象设计上走唯美路线,善于运用电影表现手段,把动作、形象按电影构图进行精确细致的剪辑,充分利用电影的视觉规律,赋予动画形象流畅的运动美和特殊的韵律感。其制作流程分工严密,制作环节分工精细,以单线填色,明暗分色的方式作为最主要的制作手段,一方面注重画面的精致和镜头的设计,以加强动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减少复杂的动作表现与口型适配度以降低制作难度,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日本动画的艺术风格与生产流程更适合系列剧集的制作,其剧集产量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分析以上两国的动画产业,其成功的原因在于:1.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坚持与革新。2.成熟规范的市场运作体系。3.对动画创作和生产技巧的经验累积。4.有巨大的产量作为生产、研究、实践与获取利润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特性的坚持和革新。
中国动画在20世纪中期不断涌现优秀的民族风格动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动画制作而创作的水墨动画片。如《小蝌蚪找妈妈》、《鹿铃》等作品。同时也从民间美术中获得创作资源,吸取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观念及精神内涵。上海美术电影厂出品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小鲤鱼跳龙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吸取了民间年画的造型与色彩;《雕龙记》、《孔雀公主》、《真假李逵》等运用了民间玩具的造型与材料;《猪八戒吃西瓜》、《渔童》、《老鼠嫁女》等作品从民间剪纸中汲取了造型手法。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的旺盛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同,被称为“中国学派”。
中国动画以往的辉煌证明,中国传统美术风格的动画符合其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我们要从中借鉴、吸收优良的传统,发现、总结失败之处,在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并重的基础上,找到切实可行的创作道路,创造崭新的中国民族动画。
今天的中国动画无法再现20世纪中期“中国学派”的辉煌,除了政策的不完善、体制的不健全和市场的不成熟等客观因素之外,“内因”起到了决定作用。近年来中国生产的动画片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生存能力,其根源在于对本土文化的忽视。创作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忽视本土文化与国际潮流的有机结合,缺乏原创性,轻视对新技术的消化,缺乏对市场的研究,只停留在将本土特色和市场口味生硬拼合的阶段,结果只是一味地盲目迎合市场口味,作品缺乏吸引力;或者过分强调中国传统,只注重形式,缺少对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作品成了传统纹样的堆砌,内容丧失了时代精神,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现代民族风格动画的凋零,反映出我们在应对急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时意识的落后。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传统工艺和新兴技术不应对立起来,而是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以相同的精髓和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动画在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对于本土文化的不自信,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蚀,不应该一味地保守防御,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应对。动画作为文化产品,如果失去了文化内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中国动画失去了民族特色,也就失去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内在力量,当我们只能遵循别人的标准时,我们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主动权。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深度,必须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思索和研究,挖掘其精髓,探索与现代价值观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本土文化的特色,在作品中体现人文关怀,适应国际化的审美潮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这些才是动画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对于中国的动画产业来说,我们应在借鉴和学习其他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从文化角度进行冷静思考。中国动画现阶段的成长环境决定了我们无法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必须在完善自身产业体系的同时,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弘扬本土文化。艺术个性与人文关怀的高度统一,是一切成功艺术作品的共性。我们要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并与世界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相融合,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艺术表现形式,融入时代精神与设计观念,创造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动画样式。要更多地考虑市场、考虑观众,面对现实,选择正确的市场定位,制定与之适应的制作流程,实现规范的产业化生产。要以风格开拓市场,以产量积累经验,促进动画产业的良性循环,积极地参与竞争,使中国原创动画作品走向国际市场,以文化制胜。□
邓强 西安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车晓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