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自然而取其真
2012-07-23 14:45:01
佛曰:“一切有为法,皆非法,非非法。”
当代语境之下的中国画家,怎样才能看破商品经济快餐文化设下的迷障,突破传统壁垒与古代优秀的文化精神接轨,创作出既具有当代形式美感又具有精神文化内涵的作品呢?我认为,画家只有在理性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基础上,自觉地在有意识状态下完成这一命题:古今对话、哲学与实践的对话,才会进入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真正创作领域中。那么怎样才能够进入到这种自觉理性的创作境界呢?从艺术本体论角度来看,谈创作必然涉及创作前的积累、创作的认知以及创作的形式构建、主客观统一等问题。
对于当代语境之下的中国画创作而言,画家应该超越表象,以一种自觉理性的态度对待创作的各个环节,并且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分析中国画古今异同,把握创作中主、客以及受众关系,清晰地认知优秀的中国画所具备的文化要素,了解东西方绘画语言的价值所在。在这样自觉的理性思考基础上进行创作,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天地大美的优秀作品。
(一)“人品的拷问”与“体道观物”。
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其修养的高下是决定创作能否入境的关键。“人品既已高矣,画格自然高妙”。正因如此,画家在修习笔墨技巧的同时亦时时修持自己的高尚情操,不断在生活中践履诉求。事实上“画品即人品”之论虽然是品评作品之论,但千百年来深深影响着画家人生品德的修持,并由此深刻影响到创作的各个环节。中国画家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到自然中蒙养灵性笔墨,到生活中感受真情,也就是“体道观物”过程。正所谓“墨非蒙养而不灵,笔非生活而不神”。(石涛语)而这种到自然之中蒙养性灵的过程,正如庄子的“心斋”、“坐忘”,老子的“涤除玄鉴”。在这个广观微察过程中,画家只有洗净铅华,滤净心地,如参禅老僧入定,感受自然大道生命气息,与之灵魂交流,最终大千万象纷至沓来,入胸入脑,完成了创作的第一阶段工作。正所谓胸中有丘壑下笔才会有神。在自然大化运转不息的宇宙之中,只有用自己心灵深处的本真去叩问自然,广观俯察大千世界,方能探寻到世间万物本性、宇宙人生本质、洞悉大道真理。
(二)中国画创作的文化语境解读。
当代画家生存的语境,已进入到大工业文明信息化时代。城市化的喧嚣和田园山村的恬静怡然成为了矛盾的一对,这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近现代以来的白话文普及教育,使传统中国画赖以生存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被消解。案头书写工具的改变,也使画家笔墨功力锐减。金钱至上、竞争激烈、生存的艰难、对传统文人画理论的误解……胡涂乱抹就自认为具有了狂狷之美,三五笔画些丑陋的中国人就以为具有了倪云林、徐熙笔下“逸笔草草”的“逸格”之美。这些肤浅的认知行为及社会现状无不左右着画家创作的心境。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如果还想创作出超然出世、不染凡尘、高格调高境界的中国画作品,注定是先天营养不足后天环境不具备的。当代中国画创作由于科技材料和电子设备的利用,创作在器之层面上有多元化发展取向。美术界多以制作、追求外在形式美、材料的新颖等层面下足功夫。正因如此,岩、漆画、重彩、工笔等重新被重视,并逐渐取而代之了传统的文人写意画。从历届大展看来这种趋势正逐渐扩大。这种追求物理感官上刺激,追求短暂的视觉满足,以唯美为原则,追求小情小我为宗旨,原本并没有什么错,但作为传统中国画精髓的部分,用心灵去感悟、游历、交流、净化灵魂的大道缺失了,提升人的“仁”层面也随之弱化了。这是令人扼腕叹息的。卢禹舜先生在“讲写生”中写道:“中国画的时间是精神领域具有物质属性的创造活动,是以生息自然为源泉,永远闪耀着生命辉光。”中国画艺术的写意精神和审美意识,源于古老的东方哲学文化。在文化语境和生存语境有别于传统的境遇之下,突破传统形式,创作出新的艺术图式,传大道的本质,便有无限的可能性。自然大道是千古不易之至理,是中国画的灵魂。画家只有不断向内心诉求、净化心灵、澄怀观道,才能使中国画传道、怡情、助仁之薪火发展延续。今天我们同样可以感知自然,体会到古人所体会到的大道至理、永恒之道。也只有向大道诉求,才真正贴近了中国画的文脉。也只有“体道观物”才能进入到创作的阶段,化自然于胸中。
(三)主客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化合。
画家创作的过程,就是把心中主观理性思考和感受与客观理想精神统一成“胸中化合之象”。画面也就是把客观万物所蕴含的“道”的精神展示出来。这个过程有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成分。理性的构思把控落实到纸面上时,倏作变相,又有了非理性的成分,这也正是中国画写意性特征之一。把对自然感悟的迁想妙得、自然本真,流泻在画面上,表现出客观物象活泼的生命气息,以及禅意精神。天人合一、心无杂念,笔底呈现出大化生机。创作过程是画家的修养、性灵在作品上显现的进程。画家始终要自觉理性地对人文叩问,对宇宙大道诉求,度自然而取其真。
创作之中如何做到既关注了物理视觉层面的愉悦,又达到传道、弘扬文化精神呢?清人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言:“夫画者美之外现也,外观者,人知之;若外现而中无有则人不能知也。质者美之中藏者也。中藏者惟知画者知之,人不得而见也。然则华之外现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言于千古。审于此;则学者万不可务外现而不颜中藏也,明矣!”这段话谈出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不足,执其华而忘其实。追求外在的华美,更要注重内美的叩问。何为内在的美呢?我认为内美就是一个“生”字。生命运转不息的大道精神就是大美精神,也就是“勃勃生机”的生命、“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观察万物做到理性的自觉,掌握正确的观察认识自然方法,才能做到胸中有象,与自然交流,达到“浑融一体”、“物我两忘”。也只有做到“物我两忘”之境界,才会做到“万物静观皆自得”,本性才会具足圆满。也只有如此,才会超越自然表象,感受到万物内在大化运转不息的生机。这也正是广观之中的微察,体会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生命感动。在落墨造境过程中也要时时把握艺术的自觉,在理性的控观下,以传递自然大道本真为宗旨。把艺术的实践和文化精神做到有目的、有意识地呈现,这样才不至于被当下实境所左右而陷入器之游戏层面。
作为今天的画家要清楚当下已经远离了传统文化语境,在图式语言的构建创作过程中,只有理性、自觉、有意识地打造画面的意境格调,境方能生于象外。□
(责任编辑:车晓培)
业务合作: 010-80451148 bjb@artron.net 责任编辑: 程立雪010-80451148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